济阳乡贤李惠广:一部《论语》倒背如流,传统文化根植血脉

栏目:公益事功
发布时间:2018-04-11 19:29:31
标签:


原标题《李惠广:耄耋之躯著就“历史的济阳”,传承弘扬济阳传统文化》

作者:张鑫

来源:“新济阳”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初四日辛亥

            耶稣2018年3月20日

 

  

 

今年一月,85岁的李惠广老人手捧还散发着墨香味的《历史的济阳》一书,如释重负,随着该书的正式出版发行,自己终于了却了多年来的一件心事。

 

  

 

不仅是这部23万字的新书,自1994年退休以来,因为对济阳传统文化的挚爱,李惠广老人笔耕不辍、潜心治学,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笔一划完成了近50万字的三本书稿——《历史的济阳》、《闲话蒿庵——经学大师张尔岐(稷若)评传》、《论语熟语百例浅解》,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传承和挖掘济阳文化根脉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李惠广同志的文章一如其人——平和中正,既有史学家的严谨,亦有诗人的激情;既充满哲学睿智的思辨,又有文学家的优美飞扬。李惠广同志退休后,不慕荣利,潜心学问,笔耕不辍,为济阳的文化建设贡献良多,精神难能可贵。”——时任济阳县委书记的张新文为《闲话蒿庵——经学大师张尔岐(稷若)评传》亲自作序,更为李惠广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工作做出了最客观和真实的评价。

 

一部《论语》倒背如流传统文化根植血脉

 

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无论史实可考不可考,但充分说明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性。

 

而对李惠广来说,《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自己也是倒背如流。“《论语》总共20篇,492章,年轻的时候我可以从最后一章倒着往前背诵。通过熟读和背诵,越来越感觉《论语》的语言简练质朴、内涵丰富、意味隽永,‘言必信、行必果’、‘三十而立’这些已经成为常用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熟语,编写了《论语熟语百例浅解》这本书。”

 

不仅是《论语》,《四书五经》等古文李惠广也是熟读多遍,甚至80多岁高龄还能流利的背诵其中的文章。走进他的书房兼卧室,浓浓的书香味扑鼻而来。简单而狭小的房间,除了一张床以外,绝大部分被《元曲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词赋与骈文精品》等一本本泛黄的书所包围,不大的书桌上放着一副老花镜和一盏早已过时的台灯。

 

在老人床头枕边上有两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论语直讲》、《孟子》,翻看书的内容,每一页上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文字,纸张破损处用白纸仔细粘好,白纸上写上了漏掉的文字。“这两本书都是80年代买的,现在我还经常翻着复习,里面的文字都是每次翻看这些书留下的,是自己当时的读书心得。这一辈子和书有缘,真是离不开了,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只要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李惠广介绍说。

 

“父亲一直爱看书,也从小教育我们多读书、多背诵,直到现在《古文观止》里面的文言文我和父亲都能背过。通过读书,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确实受益匪浅。”谈起读书,李惠广的孩子深有感触。

 

  

 

  

 

寻根,寻找济阳传统文化之根

 

自公元1129年置县,济阳已走过了880多年的历程,在这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沃土上,既有经学大师张尔岐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有西周刘台遗址、卢永祥故居等文化遗产,多年来,济阳人对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情有独钟、津津乐道。

 

李惠广便是其中之一,《历史的济阳》一书也由此而生。谈起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他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济阳县志》编撰工作,对传承济阳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历史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如果把历史文化丢了,就是把济阳自己的魂丢了。县志是记录和传承济阳历史的重要资料,但几百年前的县志保存不易,存量极少。另外,县志只是记录一个片,而历史是一条线,通过县志只能了解济阳在某个阶段、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相关资料是支离破碎的,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和整体。为此,他重点把大家不熟悉的济阳明、清两代历史重新进行了归纳和整合,让大家能系统了解济阳这500余年的人文历史。

 

1994年,在完成《济阳县志》修编工作后,李惠广正式退休,他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济阳历史和文化资料整理汇总工作中。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广泛收集资料,细心查阅文献,为一个细节、一个表述,也常多方求证、字斟句酌;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名胜典籍,均史出有据、持之有故。

 

“读了李惠广先生的《历史的济阳》,真正对济阳的历史有了系统的认识,整部书既有济阳建置、县城、县令等方面的介绍,又有风土人情、名胜名贤、民间传说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高度凝练、内容全面的济阳发展史。”一名读者谈起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种无形、无尽的财富。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济阳,珍惜和牢记济阳传统历史文化,对优化济阳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要素,对年轻一辈了解乃至熟悉济阳人文历史更显得尤为重要,在传承和弘扬济阳传统文化的路上,李惠广用个人微薄之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生情一辈子

 

从小背诵三字经、诗词歌赋,早早就在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工作中从事了近10年的《济阳县志》编纂工作,对保护济阳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退休20余年的时间里,把传承和弘扬济阳传统文化为己任,笔耕不辍、潜心治学,走过了85年风风雨雨,李惠广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和他生活了一辈子,年轻时为了编县志,大年初一都在家里忙活,本来以为退休了能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从来不闲着,查资料、写文章,晚上还经常熬夜,我和孩子们有时候也劝他但是不管事,他这么喜欢,愿写就写吧。”谈起丈夫,老伴既心疼又无奈。

 

如果把济阳800余年的历史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张稷若作为济阳县历史第一人,无疑是河流里最为耀眼的浪花。在编写《历史的济阳》一书的同时,李惠广还创作了《闲话蒿庵——经学大师张尔岐(稷若)评传》,以其文写其人,为我们还原了张稷若先生的真实历史,反映了他在清代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弘扬儒学的过人功绩。

 

李惠广说,小时候,人人都能讲出张稷若的传说和故事,都称他为“活神仙”,所以从小就对他很感兴趣。从事县志工作之后,才真正了解到张稷若的历史,才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经学大师。明朝顾炎武也说过“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充分证明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但对这样一位重大的历史人物,人们知之甚少,甚至没有一部专门的评传。为此,他把以前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整理和汇总,创作了这本书。

 

从1994年退休后开始创作,直到2018年1月份近50万字的三本书全部付梓印刷李惠广老人一写就是20余年。这期间,他遇到了老伴摔伤、自己身体不适等种种困难,但他努力坚持了下来了。“过去的历史文化是济阳发展的宝贵财富,需要好好的传承和弘扬,能在有生之年把这些珍贵的资料整理好,这辈子也不遗憾了。”李惠广说。

 

创作这几本书时,李惠广老人已是70、80岁的高龄。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很多文章都是老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守着一盏台灯,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多年来老人还饱受眼疾之痛、头晕之苦,看书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头晕眼花,眼睛甚至完全看不见。每当此时,他都是努力的闭一闭眼,眼睛稍微舒服一点了接着写作。为了不受外界打扰,多年来老人经常熬夜写作,经常忙到晚上11、12点。

 

多年来,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李惠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讲述历史、传承文化,实现了自己为家乡文化建设做一点贡献的愿望,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在济阳学界乃至整个济阳树立了榜样,向老人致敬!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