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国王与磨坊”的鸡汤是怎么炖出来的?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7 20:22:48
标签: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国王与磨坊”的鸡汤是怎么炖出来的?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发布

原载于“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初二日己卯

          耶稣2018年4月17日

 

  

 

你肯定看过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故事在中文世界有多种版本,你用“国王与磨坊”为关键词,便可以搜出一大堆的网文,文章或长或短,记述或详或略,感情色彩或浓或淡,但大体内容都是差不多的,立意更是一致:强调西方社会源远流长的司法独立与产权保护的传统,并暗示中国社会恰恰缺乏这样的文明传承。

 

传播最广的版本之一,是贺卫方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叙述的一个版本。这里我且抄录下来:

 

上世纪德国有个皇帝威廉一世,他雄才大略,也富于侵略性。在国内他有和毛主席同样的习惯,喜欢走遍祖国大地,喜欢到处巡视。他派人在波茨坦盖了个行宫。盖完之后,他发现前面有个房子特别碍眼,正好把朝前看的视线挡住了。皇帝很不高兴,马上找来他的内务大臣,知道那是个磨坊。他就说,“问问磨坊主的意见,看他愿不愿意把房子卖给我,咱们买下来拆掉。”

 

结果内务大臣去交涉,想不到老磨坊主脖子一梗,坚决不卖,“那是祖宗传下来的财产,我的任务就是维护下来,—代—代传下去。皇帝要买我也不卖,那是无价之宝。”皇帝说给他提高补偿标准,给他高额补偿,但是他还是不卖。皇帝一生气,派宫廷卫队把房子给拆了。

 

拆房子的时候,老磨坊主站在旁边,袖手旁观,摇头晃脑说了下面几句话:“你做皇帝的当然权高势重,你可以为此事。但我德国尚有法院在,此不公平之事我必诉之于法庭解决。”

 

第二天,一纸控状送到德国地方法院,法院作出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皇帝败诉。皇帝拿着这个判决书,只好苦笑几声,说是“我做皇帝的有时候也会利令智昏,权令智昏,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为,幸亏我们国家还有这样的法官在,这种情况下判我败诉,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赶快,恢复原状。”又给盖起来了。

 

当然这故事还没完,过了几年,老威廉死了,威廉二世登基,老磨坊主也死了,小磨坊主“登基”。小磨坊主想进城,想把房子卖了,他自己手头也特别拮据。突然想起他爸爸以前说过,这房子老皇帝想要,小皇帝会不会还想要呢?他就写了封信给威廉二世,想把房子卖给他。

 

威廉二世给他回了信:“我亲爱的邻居,你的来信我已收到。听说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期期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磨坊主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请务必理解我作为一个邻居的心态,我派人送去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话,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解决你一时燃眉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

 

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还巍然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这是件非常感人的事。


 

 

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感人——如果我们不知底细的话。但是很遗憾,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假故事,在德国历史上,其实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贺老师编造故事,因为贺老师只是转述了民国学者杨昌济先生的记载。杨昌济1912年毕业于英国阿伯丁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往德国考察,曾参观波茨坦的离宫,听到关于离宫与磨坊的种种传说。回国之后,他在《达化斋日记》与《静观室札记》中都讲述了“国王与磨坊”的故事。

 

这里我们也将杨昌济版本的“国王与磨坊”故事抄录出来:

 

德国前皇威廉第一在位时,有一离宫在坡疵坦地方。离宫之前有磨房,欲登高远览一切景象,为所障碍。德皇厌之,传语磨房主人曰:“此房价值几何,汝自言之,可售之于我。”孰意磨房主人殊强项,应之曰:“我之房基,无价值可言。”

 

德皇闻之赫然怒,令人将磨房毁去。磨房主人袖手任其拆毁,从容曰:“为帝王者或可为此事,然吾德尚有法律在,此不平事,我必诉之法庭。”

 

彼竟与德皇构讼。法庭依法判决德皇重将磨房建筑,并赔偿其损失。德皇为法律屈,为人民屈,竟如法庭所判。事后且与人曰:“吾国法官正直如此,我之大错,彼竟有胆识毅然判决之,此吾国至可喜之事也。”

 

及威廉第一逝世,磨房主人亦殁,其子孙竟至破产,乃上书今皇威廉第二自述拮据,愿将房基售与德皇,并述其先人与先皇之交涉。

 

德皇览之,因手书答之曰:“吾可爱之邻人鉴之:吾何忍使汝弃去此产?汝当竭力保守,传之子孙,使世世常在汝家主权之下。此事与吾国家极有关系,当长留之以为吾国司法独立及裁判公正之纪念。汝今穷乏,我甚矜怜,今赠汝六千元,俾汝偿债。汝亲爱的邻人威廉复”

 

竟签字付以六千元,此磨坊至今日尚属诸强项者之子孙。

 

按杨昌济的自述,这一故事是他昔日游德国波茨坦时听同游的“李倜君”讲述的。至于“李倜君”又听自何人之口,已不可考。但这个“国王与磨坊”故事的原型,倒是可以追溯一下的。可以确定,中文世界流传的“国王与磨坊”故事是糅合了德国多个传说与史事而来,我们分述如下——

 

“国王与磨坊”故事的第一个源头,是一件可能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小故事。主角就是著名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请注意,不是威廉一世),这件小事讲的是:

 

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无忧宫,无忧宫外面有一个风水磨坊。腓特烈大帝很喜欢这个磨坊,认为磨坊装饰了无忧宫外的风景。但是磨坊主认为,高大的无忧宫挡住了吹送到磨坊的风,导致磨坊的风力不足。因此,磨坊主请求腓特烈大帝批准他到另一个地方再建一座磨坊,由王室替他掏这笔钱。腓特烈大帝最后同意批准磨坊主另建一座磨坊,也同意掏钱,但他不准无忧宫外的磨坊停止营业,因为他太喜欢那一个点缀无忧宫风景的磨坊了。

 

在这个真实的历史小故事中,并没有国王拆掉磨坊的情节,恰恰相反,居住在无忧宫的国王因为喜欢磨坊点缀风景,一直想保住磨坊。那么,为什么又会衍生出国王拆磨坊的故事呢?可能从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一则传说演绎而来。这就要说到“国王与磨坊”故事的第二个源头。

 

这第二个源头是一则关于腓特烈大帝的传说(请注意是传说,不是真实历史):

 

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无忧宫,但行宫外面有一个风力磨坊,嘎吱嘎吱的风车响声影响了国王的休息,所以腓特烈大帝命人将磨坊买下来,却遭到磨坊主拒绝,腓特烈大帝便威胁磨坊主:“你知道我能够动用国王的权力征用这座磨坊,一文钱都不用出。”磨坊主说:“陛下权高势重,但柏林尚有上诉法院在。”腓特烈大帝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大度地放过了磨坊主,不再坚持征用他的磨坊。

 

 


在这个传说中,并没有国王被磨坊主告上法庭的情节,更无从解读出“司法独立及裁判公正”的内涵。恰恰相反,如果腓特烈大帝不是自我克制的话,是有权征用磨坊的。那么“闹上法庭”的情节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需要讲到“国王与磨坊”故事的第三个源头。

 

第三个源头是发生在1770年代的一件颇为轰动的磨坊主诉讼案,刚好腓特烈大帝也介入了这个案子。案子说的是:

 

1770年代,普鲁士奥德河支流上有一个水力磨坊,由于磨坊主未能按照契约缴纳租金,被领主告上法庭。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请求,将磨坊拍卖抵债。磨坊主不服,一次次申诉,最后惊动了国王腓特烈大帝。大帝认为,这分明是法官跟地方权贵勾结起来欺负平民。下令将审过磨坊案的所有法官都逮捕起来。尽管高等法院经过调查,认定法官的判决并无不妥,但国王还是亲自作出裁决:几名法官判处一年监禁,磨坊恢复原样归还磨坊主。

 

在这个真实的案例中,与其说国王尊重司法,不如说国王直接干预了司法。此案中的那个磨坊,与其说是“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不如说是德国国王破坏司法独立的象征。

 

然而,在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社会,主张全盘反传统、全盘西化的思潮正在兴起。为了满足西方传统就是香的、中国传统就是臭的假设,那些所谓的新式文人不惜将德国几条关于“国王与磨坊”的史事与传说糅成一团,篡改了原有史事与传说的题旨,装入自己预设的主题,炖成一碗鸡汤。然后,中国人一喝就是一百年。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