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刚作者简介:赵金刚,男,西元一九八五年生,祖籍河南安阳,出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著有《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从历史世界到思想世界》。 |
原标题:随陈来先生走进儒学之门
作者:赵金刚
来源:《北京青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初四日辛巳
耶稣2018年4月19日
《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 陈来 著 三联书店
《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一书的基础,是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讲授“先秦儒学”的讲义。2008年陈来先生从海外访学回来后,先给研究生开设了《朱子语类》的读书课,讲授的是《性理三》的相关材料。我当时大三,旁听了这门课,这是我上的陈先生第一门课。从那时起,我体会到了学习中国哲学该如何读材料,才能将其中的思想意涵深切地体贴出来。
接下来的一学期,陈来先生开设了面向本科的“先秦儒学”,我也选修了这门课程。当时这门课是下午七八节课,上课地点是北大第三教学楼一个70人左右的教室,由于先生已经多年没有开过本科生课程,因此从第一节课起教室就挤满了人,不少研究生和外校的同学也来蹭课,很多人是站着上了一学期的课。当时我们经常要一早冲进教室占座“贴条”,我的本领还不错,经常占到离讲台最近的两个座位。
虽然陈来先生这一时期没有特别研究先秦儒学,但如果没有系统的对先秦儒学精义的把握,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讲稿”呈现在读者面前。陈先生硕博都做朱子学研究,朱子对“四书”等先秦儒学著作下了大气力,要想充分理解朱子思想,必然要有先秦儒学的扎实基础。只不过当时先生对先秦儒学的理解,还潜藏在他的宋明理学研究之中。
在研究宋明理学一段时间后,陈来先生转而探求“儒家思想的根源”,后写成《古代宗教与伦理》与《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关注前轴心时代儒家思想的形成问题,这两本书同样展现着先生对先秦儒学的理解,对儒家精神深刻系统的把握。惜乎先生至今没有出版一本“先秦儒学”的专著,《孔子·孟子·荀子》一书也就成了目前了解先生对先秦儒学基本诠释的重要“窗口”,并展现了他对于整个儒学发展的观点和态度——从前轴心时代,到儒学的第一期,再到儒学的第二期,乃至对现代儒学的理解以及先生自己的儒家哲学建构。
本书虽为“讲稿”,但其系统性、细致性与思想性都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讲稿”。首先,本书重先秦儒家哲学的脉络呈现,以完整的体系呈现了先秦哲学的发展以及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如孟子部分,本书以“仁政”发端,重点关注了孟子将孔子之仁的德行和精神推展到政治领域,这是孟子思想对儒学发展的一大贡献。陈来先生在行文中十分重视先秦儒学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每个人物和经典都贡献了哪些独特的内容,而这些独特的思想又是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的。可以说,通过本书,我们能够了解先秦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逻辑线索。
其次,本书在论述某个具体人物与经典时,十分注重其思想的系统性呈现,陈来先生按照自己的独到见解,将每个人物的思想逻辑完整地组织起来。如对孔子的论述先谈“学论”,一方面可以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下突出儒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则呈现了孔子思想发生学上的历史起点,与孔子思想生命的逻辑起点。孔子讲的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好学”,而学的最终目的则是成德,故“德论”次“学论”而出。书中每一个细目的写作顺序并不是随意的,都旨在逻辑地、完整地呈现哲学家的思想。
第三,本书综合了当时关于先秦儒学的研究成果,并以比较的视野呈现先秦儒学的特点,在很多具体的观点上都有所突破。如本书参考了梁漱溟、安乐哲等对具体问题的阐述,在比较上特别重视儒家的德性论与亚里士多德思想、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在论述先秦儒家具体问题时,更注重先秦儒学与前轴心时代、宋明理学等不同思想阶段的异同。这展现了陈来先生完整的儒学史视野以及对中西哲学的深入研读。
第四,本书虽为讲义,但在研究方法上却与先生的研究专著一致,重视概念、命题的细致分析及意义层次的揭示,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达古人的思想,观点阐释清晰明了,没有任何“模糊”之处。如先生讲孔子的仁,就细致地分析出仁的基础义“爱亲”、旧义“克己复礼”、仁的道德法则义、仁与忠恕之道的关系、仁的爱人义以及仁与乐的关系等七层内容。这就照顾了孔子讲仁的思想渊源和逻辑起点,也细致地呈现了其相对于春秋早期的独特性,以及仁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当中的核心位置。
因此,本书作为“讲稿”,对于刚要进入中国哲学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可以视作陈来先生读书法、研究法的呈现;对于一般的国学爱好者而言,可以由此入手了解儒家的基本精神、基本道理,乃至基本的人生哲学;而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教授传统文化的老师们,这本书会成为阅读“四书”的最好辅导读本。
责任编辑:柳君
【下一篇】姚中秋:人类有理由恐惧AI吗?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