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鲍鹏山的公益国学班为何一座难求
记者:曹继军、颜维琦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初六癸未
耶稣2018年4月21日
浦江学堂孩子们在上课本报记者 颜维琦 摄/光明图片
鲍鹏山与浦江学堂学生资料图片
孩子从二年级到六年级,五年时间,每个双休日上半天课,读完并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内七篇)《六祖坛经》等7部国学经典,这听上去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文化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和他创办的浦江学堂正在这么做。
2013年春天,鲍鹏山在上海创办了浦江学堂,不收学费,也不做广告,他希望与社会各界合作,面向青少年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虽然起步时困难不少,但鲍鹏山有十足的信心:“这件事不但要做,更要做好——基础教育必须读,也只能读文化原典。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价值观。”
很快,仅凭口碑传播,这个公益国学班就一座难求,从市中心办到了远郊街镇。现在,浦江学堂已扩展至北京、安徽芜湖、湖北武汉、江苏常熟等地,到今年初开设班级40余个。
七本经典读五年,打好人生“底色”
浦江学堂第一个班级“克图班”设在上海浦东图书馆。“克”,取自“克明峻德”,出自《尚书》,鲍鹏山又选取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合成八个字作为浦江学堂此后每开一班排序的依据——“克明峻德,知行合一”,这也是他对这个公益国学班教育理念的表达。班级的后一个字由每期的赞助方自主命名,比如这一期“克图班”,“图”就来自合作举办方浦东图书馆。
浦江学堂的面试录取率不算高。去年,浦东图书馆的30人班,在微信上发布开班信息后,20分钟内就有120人报名。浦东周浦镇开设的一个40人班,有400人前来报名。每期学堂招生时,鲍鹏山都会和家长们面对面开一个沟通会,便于更好地互相选择:“浦江学堂不仅仅在做国学教育,更是在做人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或知识培训。而国学经典,正是做人的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资源。当然,孩子在浦江学堂读完之后,在语言、文言文上的进步,毫无疑问。”
虽然不收学费,也不考试,学期结束的要求就是背诵所学经典,但鲍鹏山格外重视课堂纪律,“事先告知,如果一个学期缺课三次或者连续两次缺课(病假除外),这个学生就得退出”。这个约束,也是学堂和学生家长关于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度磨合。认同这一理念,便将开始至少五年的经典学习之旅。
浦江学堂突出传统经典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每一期的学制是“3+2+N”,为期五年。前三年为养正阶段,招收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学员,要读完“四书”,全部背诵并理解基本思想,意在养其品性之正,思想之无邪,是非之明确;第二阶段为培大阶段,学习《老子》和《庄子》等,培养大格局,大眼界,蕴含包容之胸襟气度。之后数年为精一阶段,学问精当,人性纯粹。鲍鹏山要求,报名入班的孩子一般都必须完成“3+2”的学习阶段,“在此基础上,凡是有志于继续学习的孩子,可以进一步参加学习和研究。学堂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孩子们研习国学,使他们的精神趋于完善、心智趋于成熟,让孩子获得中国文化传承,形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文气质和修养”。
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读懂经典是为了让人‘大’起来。”鲍鹏山解释,“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文化著作。”“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西方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大哲,中国则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
“这个时代承前启后,尽管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基本的价值观都是在那个时代确立的。”鲍鹏山说,“这些书中创造的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至今仍是我们的道德标准。文化原典是我们价值观的来源,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骨架。如果把教育理解为人格的培养,毫无疑问要读经典。”
在读经典的过程中,鲍鹏山信奉“四个不可以”:第一,不可以脱离国家的义务教育体系。你只能够做业余的兴趣班,这是法律问题。第二,不可以脱离家庭。孩子一定要在家庭中成长。第三,不可以脱离现代的知识体系。不学习其他学科,就没办法在现代职业体系里找到一份工作。第四,不可以脱离大多数同龄人的共同生活经历。一旦脱离,就会缺少共同的话语,共同的生活回忆,导致在同龄人面前,出现一种失语的状态,造成交流障碍。
“今天很多读经班的问题,都是因为他们是个封闭的体系,从义务教育的班里抽出来,然后门一关,什么数学、物理、化学都不学了,就是读经,读几十万字的经。”在鲍鹏山看来,读经教育必须有,最好的办法是把经典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变成我们的教材。在这之前,浦江学堂要做的,就是认真做好义务教育的补充,给孩子们打好人生的底色。
让孩子有一群2500多年前的朋友
让鲍鹏山欣慰的是,第一个班举办以后,一个学期下来,没有一个学生主动退课。
“读经”五年,成绩如何?3月的一个周末,记者在浦东图书馆旁听了“德图班”的一节课。这个班的学员2016年进入学堂学习,读了一年《论语》,《孟子》也已读了一学期。这天,授课老师易飞带着大家一起读《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从孟子葬母,到古代丧葬制度,从孟母教子,到孟子阐述的“恻隐之心”,年轻的老师和孩子们互动频频。诵读时,老师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读出孟子的“浩然之气”。
鲍鹏山介绍,浦江学堂的老师八成是高校在读博士生,专业分布在“三古”: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研究与教学。对浦江学堂,鲍鹏山颇为用心,对授课老师面试考核后,还要进行教学培训,组织集中听课评课,确保教学效果。学堂还编写了专门的教师用书,供老师们备课讨论。
“我们是扎扎实实读经典。每周的课,从上午9:15到11:45,共两个半小时。我跟老师们讲,一定要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还要穿插相应的历史背景、历史故事,以加深理解、提高兴趣,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他认为,浦江学堂教授的内容分为三个体系:一是知识体系,包括文化史知识和语言积累等;二是价值体系,让孩子理解到这些经典背后的价值判断,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三是文化体系,让孩子从国学经典中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从而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浦江学堂,二年级的孩子读《论语》,没有任何障碍。“古代小孩启蒙也是读‘四书’,为什么今天小孩会读不懂?相反,有的事情小时候没读懂,长大了就真的读不懂了。”鲍鹏山认为,现在的教材误区在于认为孩子只听得懂“小兔子”,听不懂“孔子”,而事实上,在教育的起点阶段,不存在难易区别,“让孩子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读‘小白兔白又白’是一样的”。
《论语》全文约1.6万字,花一年时间讲解背诵,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字面的相关意思,还了解了孔子和弟子们的生平故事。“读完一本《论语》,知识有了,人生道理有了,孩子在2500多年前还有了一群熟悉的朋友。而且,传统文化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会和孩子们讨论你受了委屈该怎么做。”鲍鹏山说,“学习经典不是为了让人背书,而是为了通过经典塑造人。”
当经典变得通俗有趣,就激发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很多孩子由此爱上读书,迷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中的道理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联系。
“峻图班”学员黄心语的母亲讲起女儿初学《论语》时的一件小事:在学校,女儿与同学起了冲突,但她没有过激反应,而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孔子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如果和她打一架,并不能真正地帮助她。”女儿这样告诉母亲。此后两年间,这位妈妈欣喜地看到女儿张弛有度、一丝不苟地追求善,处理问题更加从容了。“我想这就是学习经典的力量,是给孩子最好的馈赠,这也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坚持每周在浦江学堂学习,需要付出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和毅力。”“明图班”学员肖莹说,因为在浦江学堂提前熟读了一批儒家经典作品,她对于语文课上的古文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这些故事让鲍鹏山感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浦江学堂的事业。鲍鹏山说,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两个:“第一,安顿好自己的内心。第二,唤醒自己的生命力、情怀和创造力。安顿内心靠什么?靠文化、靠价值。就像孔子教育学生,会给出一套价值标准,仁义礼智信。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自然就心安理得。”
“小学堂,大格局”。2017年,浦江学堂被评为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动”特色项目。也是在2017年,已有近千名学员的浦江学堂第一次举办国学故事大赛,生动的表演、流畅的诵读、丰沛的情感,这些平均年龄只有十二三岁的中小学生对经典的熟稔理解与内化于行,令人动容。赛后,一支“少儿国学故事百人团”成立,今后,“百人团”的孩子们将走进社区、学校等,讲述国学故事,接力公益行动。
不收费的公益国学班如何可持续
不收费的公益国学班如何可持续?采访中,记者一直在观察浦江学堂的办学模式。
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面复苏与繁荣,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国学班层出不穷,但依然难以摆脱“不系统、不专业”等问题。浦江学堂用五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师生共勉、家长支持、社会参与的良性运作模式。前三年的经费都来自热心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捐助,来浦江学堂学习的学生不需交一分钱学费,后两年则由学员家长自愿赞助,筹集到办班所需成本便可开班。
“因为走的是公益的路子,保证了浦江学堂国学教育的非功利性。学堂可以摆脱一些非教育因素的干扰,全心全意按照自己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师也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去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这就与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教育机构区别开了。”
同时,因为是公益教育机构,学堂每个班级的日常管理任务都要由家委会来完成,家长必须轮流值日,这使他们有机会全面深入地参与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实行家校共管,这对家长们深入了解国学、深度认识浦江学堂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作为公益教育机构,学堂对前来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可以进行挑选,对不能充分认同学堂教育理念的家长,或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都可以合理合法地拒之门外;对不能认真学习,不切实遵守学堂规定的学生,亦可以充分享有劝退的权利,这就有效保证了学堂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动性。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鲁华峰,担任浦江学堂芜湖“峻兴班”的授课教师。他说,在教学中逐渐体会到学堂走公益教育道路所产生的这些优势。
“德图班”学员家长邹婉芬告诉记者,结缘浦江学堂,让孩子养成了晨读的好习惯。学堂要求学员每天上传诵读作业,刚开始还需要大人提醒,如今每天早上洗漱后孩子都会主动拿起课本诵读,去外地旅行或探亲,孩子收拾行李从未忘记带《论语》或《孟子》,在火车上、路边、公园里都有过上传诵读作业的经历。这种自律精神,将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邹婉芬看来,浦江学堂的学习收获,不仅仅在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也在于家庭共同价值观的建立。全家一起读《论语》《孟子》,交流中用到其中的典故,都能心领神会,免去很多说教,使得家庭沟通更加顺畅。有了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孩子不仅按这样的价值观行事,也不自觉地成了这种价值观的传播者。
因为价值观的认同,家长们自发地全情投入到学堂的日常教学管理。在鲍鹏山的理想中,浦江学堂既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也是一个“文明社区”,社区不仅是空间区域概念,更是群体事业概念,需要所有加入浦江学堂的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一同努力。
事实上,五年来,浦江学堂九成以上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都由学员家长自发义务承担。每个班级设有家委会,每周的课堂都有两名轮值的家长志愿者辅助班主任做好教学管理。学员家长李硕是“德图班”家委会会长,她告诉记者,班级发起了家长诵读点评制度,由值日家长为孩子们的诵读语音进行详尽点评。一段录音三四分钟,全班孩子的录音仅听一遍就要一个多小时,其间还要记录下语音语调的问题、漏错字情况,在值班的那一周每天要投入近2个小时的点评时间,值日家长们个个都积极努力做好。
在湖北武汉,热闹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里,有一间安静的屋子。浦江学堂开到了这里。一位女老板放弃每年60万元的租金,把店铺腾了出来,装修一新,免费提供给学堂办学。有路人经过,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诵读声,仿佛看见一片绿洲。
鲍鹏山告诉记者,不少企业、个人听闻学堂的事业,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场地或出资赞助。前几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往往“不响”,对方几次提出后,才会进入商讨。“一来是希望寻找真正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二来不想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他说,“经过五年的探索,浦江学堂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明年我们的班级将达到100个。我希望国学最终能够走进中小学课堂。”
“教育,唤醒人的生命,变化人的气质,开阔人的心胸,提升人的境界。教育使人高尚,使人优雅,使人体面,使人纯粹,使人森严而活泼,伟岸而温暖。”鲍鹏山说,在功利主义和工具崇拜的双重推动下,教育所不可缺失的那些固有的价值正在流失,甚至变成了训练和培训——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训练和大学阶段的就业培训。寻找教育的美好和纯粹,浦江学堂只是一次发自内心的诚恳实践。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白彤东】博古睿和他的百万美元哲学大奖
【下一篇】【郭齐勇】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