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代》等。 |
台谏官不发威,你当我是holle kitty
作者:吴钩
来源:“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初九丙戌
耶稣2018年4月24日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仁宗皇帝因为宠爱张贵妃,爱屋及乌,便一再给张尧佐加官进爵。皇佑二年(1050),仁宗皇帝准备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
南宋人朱弁《曲洧旧闻》这么记述:“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张贵妃)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朱弁的记述绘声绘色,极具镜头感。不过里面有些细节并不准确。皇佑二年,包拯并不是御史中丞,而是知谏院;当时的御史中丞叫做王举正,一个放屁都不响的老实人。
王举正这个人很有意思,庆历年间,他当参知政事(副宰相)时,被连襟李徽之弹劾:“举正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说他连老婆都搞不定,如何能够谋国?谏官欧阳修等人也上书批评他尸位素餐,弄得王举正不得不辞去参知政事,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
宋仁宗预感到台谏官对张尧佐的加官进爵必定会强烈反对,所以提前做了一点准备——在宣布授予张尧佐四使之前,先任命王举正为御史中丞。用意不言自明。
其实大家心里也都相信,王举正“重厚寡言”,生性“儒懦”,对张尧佐除拜四使的任命,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迤逦退避”,如此一来,“尧佐之命必遂行,论谏弗及矣”。
然而,仁宗与臣僚都看走眼了。王举正甫一上任,仿佛小宇宙爆发,立即就放了一把火,“力言擢用尧佐不当”。来看看他的奏疏是怎么说的:
“臣伏睹张尧佐优异之恩,无有其比。窃以尧佐素乏材能,徒以寅缘后宫,侥幸骤进。国家计府,须材以办经费,尧佐猥尸其职,中外咸谓非据。近者,台谏纵有论列,陛下虽罢其使任,而复加崇宠,转逾于前,并授四使,又赐二子科名。贤愚一词,无不嗟骇。夫爵赏名数,天下之公器,不当以后宫疏戚、庸常之材,过授宠渥,使忠臣义士无所激劝。且尧佐居职,物议纷纭,当引分辞避,而晏然恃赖,曾无一言自陈,叨窃居位,日觊大用。……臣方叨司宪,适睹除命,事干国体,不敢缄默。望圣慈开纳,速降指挥。或臣言之不行,即乞罢臣宪司,出补远郡。”
但王举正的奏疏递入大内,却被仁宗扣留下来,作冷处理,“疏入,不报”。
王举正这个老实人的犟脾气也给激了出来。过了四天,由于皇帝对奏疏迟迟不作回应,王举正便在退朝后“留百官班廷诤,复率殿中侍御史张择行、唐介及谏官包拯、吴奎、陈旭,于上前极言,且于殿庑切责宰相”,因为除授四使这么重大的任命,如果没有宰相同意,也是断不可行的,所以宰相也有责任,台谏官有权质询他们。仁宗“闻之,遣中使谕旨,百官乃退”。
次日,仁宗下诏:“近台谏官累乞罢张尧佐三司使,及言亲连宫掖,不可用为执政之臣,若优与官爵,于礼差便,遂除宣徽使、淮康节度使。兼已指挥自今后妃之家,毋得除两府职任。今台谏官重有章疏,其言反复,及进对之际,失于喧哗。在法当黜,朝廷特示含容,其令中书取戒厉,自今台谏官相率上殿,并先申中书取旨。”
宋仁宗命令宰相对台谏官“取戒厉”,类似于口头警告。当时皇帝“怒未解,大臣莫敢言”,但枢密副使梁适还是站出来为台谏官辩护:“台谏官盖有言责,其言虽过,惟陛下矜察。然宠尧佐太厚,恐非所以全之。”
此时,张尧佐大概也觉得众怒难犯吧,主动上书辞去宣徽使、景灵宫使。宋仁宗也乐得顺水推舟,免去其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务,“乃诏学士院贴麻处分”,重新起草了任命书,授予张尧佐淮康节度使、同群牧制置使的荣衔闲职,让他端坐京师领取厚禄。“而取戒厉卒不行”,口头警告台谏官一事,不了了之。
至此,台谏官拦截张尧佐担任四使的风波,总算暂时平息了下来。
责任编辑:柳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