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其代之——《尚书·皋陶谟》的政治哲学
作者:程水金(南昌大学国学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十三日辛卯
耶稣2018年4月28日
皋陶像。资料图片
《尚书·皋陶谟》与《尧典》乃中国经学初兴之际两大鸿篇巨制,堪称政治哲学与制度设计的思想双璧,具有永不磨灭的理论转化价值与历久弥新的实践创新意义。与《尧典》一样,《皋陶谟》也应该是出自先秦某位圣贤大哲之手,或者竟是孔子亲笔,亦未可知。就其思想价值而论,如果说,《尧典》形象地描绘了具有原始民主思想的早期儒家有关“君主禅让”的理想政治图式以及与之相表里而体现着“选贤与能”思想的官吏诠选与考核制度,那么,《皋陶谟》则集中论述了在“选贤与能”及“君主禅让”前提下所当具有的君臣关系以及国家政府的天赋职能。
一
人世间君臣的职责,就是代替上天行使政令;因此,现实的国家与政府,应该是实现上天意志的代理机构。这是从《尧典》“惟时亮天功”到《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以及“敕天之命”一以贯之的政治哲学与行政理念。不过《尧典》“惟时亮天功”,只是帝舜在“奋庸”起用十六位新人之后,对他们以及帝尧时代原有的四岳、十二牧等元老重臣所作的简单“敕戒”之语,并没有作更多的理论阐释与思想发挥,而且,“亮天功”,也还仅仅是以“协助上天之事”的形式提出的简单命题。至于本篇则是以“天工人其代之”以及“敕天之命”的哲学命题,对国家与政府这一天赋职能作了比较系统与明确的理论阐发。为便理解,姑先录原文:
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这段文字,籀绎成现代语体,意即:
老天爷的职事与功能,就是由人世间的官员代为行使的:老天爷规定了人世间有父子、兄弟、夫妇之类的五种永久不变的人伦次序;我们的众位官长就是依照上天的人伦安排,调整与摆正以及巩固这五种人伦关系,使之更加亲厚紧密,和睦无间的呀!老天爷也规定了天地阴阳人鬼幽明之际的总秩序,表现这个总秩序的象征性仪式规范就是礼。由我们所制订的吉、凶、宾、军、嘉这五种仪式规范,也就各有其用场。而践行这五种礼仪规范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之统一人们的敬畏之心,整齐人们的恭肃之貌,让人们的内心深处趋向宁静与和谐的呀!老天爷也运用各种不同等级与称号的爵命方式奖掖人世间的有德之人,这就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绘上不同形状的纹饰,以此彰显其人不同等级的道德修养水平与不同阶位的道德身份价值的呀!老天爷也诛伐有罪之人,这就是用墨、劓、剕、宫及大辟等五种肉刑,以及用甲兵、斧钺、刀锯、钻凿以及鞭扑等五种刑具分别惩罚不同性质的犯罪的呀!所有这些替上天代为施行的政治事务,都是必须加倍地努力,格外地用心,妥善地办理好的呀;因为老天爷是有耳目以观听人间之事的。老天爷的耳朵和眼目,就是来自我们天下之人的耳朵和眼目;老天爷要表彰谁,要处罚谁,都是根据我们天下之人的意愿的;是因为我们天下之人应当表彰谁、处罚谁,老天爷就会如其所愿表彰谁、处罚谁;天与民根本上就是上下相通的!所以,有民人、有社稷的君主帝王,采择道德纯备之人入官任职,让他们代替上天行使其功能与职责,是不能不小心谨慎的!
因此,人世间的五伦之序,天地间的幽明之礼,以及“天命有德”与“天讨有罪”,这都是上天的意志与安排。而人世间君臣所有的政治事务及其倍加努力的政治目标,或者说,政府与国家的根本职能,就是将这些上天意志执行得更加出色,完成得更加精彩而已。
二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天工人其代之”,简单来说,虽然人间君臣的职责是实行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来自上天的意志;但上天的意志也罢,国家的意志也罢,又都是来自天下苍生黎元的集体意志。因而归根结底,天意就是民意,民心就是天心。“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这种有关天意与民心的基本命题,与孟子所引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师之辞《太誓》所谓“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正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也是中国传统经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董仲舒云“天不变,道亦不变”,刘彦和亦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其阐释维度,就是“天心即民意”,过此以往,吾不之知也。
由此可见,国家与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上应“天心”,下合“民意”,以赏善罚恶的制度文明,建立人世间的政治秩序;以赞化天地的礼乐文明,建立人世间的道德价值。因而在上之天,在下之民,以及沟通上下天人的国家与政府,三者之间不过是垂直互动与相互显现的关系;也因此,每个具体的国家公职人员,无论其所居之职位高低,其所辖理之范围广狭,其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就是尽心尽力地按照上天与民意的基本要求,办好国家与政府的每一件事。必有如此之思想前提,他们的天赋职能,才可以尽善尽美地有效付诸实施。
三
为了更加顺利通畅、准确无误地贯彻落实天意与民心,人间君臣,亦即政府与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精诚协作,相互配合。本经开篇一语:“允迪厥德,谟明弼谐。”既是本篇的“文眼”所在,也是本经的论述宗旨。意思是说,国家首脑决策英明,治理路线正确,而辅政之臣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就是落实天心民意、实现国家意志的基本保证。而本经之末的点睛之笔“敕天之命”及其“虞廷赓歌”,正是“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的具体描述: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
经文简奧,意义丰赡,篇幅所限,不能逐字注解,但“喜”当读为“囏”,即籀文“艰”字之省文,参见拙著《尚书释读·盘庚中篇》“惟喜康共”释读,兹不复赘。又,“起”当读为“启”,意为“开明”,实与“元首明哉”之“明”相关联;“宪”训“思”,孔门弟子“原宪”字“子思”,即是其证。兹将本节文字籀绎成现代语体,以便理解:
帝舜因而度曲作歌,说:“人间君臣,就是代替上天行使政令。正确完美地执行上天的旨意,有两个关键:一是勤勉职事,只争朝夕;二是察于事变,抓住机遇。”于是帝舜高歌一曲,歌词说:“大臣勤勉哟,不辞艰辛!君主通达哟,治政开明!万物蓬勃哟,百业兴盛!”帝舜歌罢,皋陶跪拜稽首,深入领会了帝舜的话与歌之后又作了高度的思想发挥,他说:“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啊!只有君臣上下齐心协力,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作为君主,要思虑谨慎周密,不可轻率作出决定,必须上应天心,符合上天的指令。君主呀,应当谨慎啊!作为朝臣,要反复省察自己所成就的事功,不可有所敷衍与欺诈,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大臣呀,应当恭敬啊!”于是接着帝舜刚才所歌之意,放声高唱道:“元首英明啊,指引方向!大臣正直啊,心怀坦荡!事业壮大啊,道路康庄!”接下来,又反其意而高歌一曲:“君主昏庸啊,是非不分!大臣懒惰啊,推诿君命!万事废毁啊,前景幽昏!”皋陶的领会与发挥,帝舜十分满意,对皋陶拱手一拜,然后说:“好啊!我们共同努力,各就其职,谨慎从事吧!”
君主应当具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大臣必须精诚合作,并与君主保持一致,才能有效地实现与推进国家治理。当然,正如本经所论,要想有效推进国家治理,则无论君臣,都必须着力“在知人,在安民”这两大事件上下功夫。所谓“知人”,即根据所谓“九德”的不同标准,及其德性修养的不同层次,逐级选拔录用人才,为国家效力。所谓“安民”,就是代替上天行使政令,订立人伦规范,制定礼乐秩序,赏善罚恶,让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因此,“知人”的目的在于“安民”,使天下黎民苍生精神愉快,生活安宁,这既是上天的旨意,也是人间君臣的努力方向。而历史事实也一再证明:国家与政府所以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系于斯!至于说,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君主应当如何调动臣民的积极性,臣民应当如何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实现这个总的政治目标而齐心协力,不懈奋进,所谓“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那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四
由“虞廷赓歌”可知,本经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并没有流于后世所理解的等级森严之固化形态。本经作者并不认为,人间君臣是天尊地卑的主奴关系,而是各司其职,相互尊重与互相配合的平等比邻关系。当朝臣禹片面地强调臣下不可希旨用事,对君主的意图不可妄加揣测,应当息心静虑,以等待君上的指令(“徯志以昭受上帝”)时,帝舜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说法,而是以“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强调君臣之间的比邻与平等关系:
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大意是说:
各位臣工都是我的手足和耳目,我们是一体相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我若要教化民众,你们就要辅佐我。我想要有所建设营造或者征讨不守秩序的捣乱分子,你们就要付之于行动。我想弘扬传统文化,将古人有过的各种事物图案,展示于当今之世,用他们绘制的日月星辰、山形与卷龙以及色彩斑斓的野鸡图案,作为绘画,装饰我们的器物;用他们绣织的宗彝、水草、火字形、白色的米粒以及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和青与黑两己相背的回纹图案,作为刺绣,装衬我们的衣物。再将这些不同的图案与花纹,用青黄黑白赤五种不同色泽的颜料和彩线,描绘或刺绣在青黄黑白赤不同颜色的缯帛与衣料上,制成色彩斑斓的服装,以彰显不同身份的人群,你们要做出明确的方案。我想通过五声八音所演奏的音乐考察社会治乱,以便有针对性地发布有关邦国官府以及百姓万民治理的五种政令,你们要审听明白。不过,我如有什么违背君臣一体有碍治国理民的错误做法和言论,你们就要加以纠正。你们不能当面恭维顺从,退下去之后,又在背地里诽谤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当然,君主在决策过程中既要尊重左右近臣的主张,也要正确对待下级官吏提出的各种不同意见。对此,经文的叙述十分生动曲折。其文曰:
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不无遗憾的是,由于许慎《说文解字》引用了古文《尚书》“挞以记之”一语,且释其义曰:“挞,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从手,达声。,古文挞。《周书》曰:□以记之。”因而历来注家受其影响,以“挞”为“罚不敬”之“笞扑”义,又以“侯以明之”之“侯”为“射侯”之义,于是将这段文字摆弄得面目全非,不知所云,以致与上下文叙述君臣关系全不相协。事实上,此“挞”字应读为“铦”,《仪礼·既夕礼记》“设依挞焉”,郑玄注曰:“今文挞作铦。”《说文》:“铦,读若棪。”是“铦”与“挞”声同义通。杨雄《方言》卷三:“铦,取也。”郭璞注:“谓挑取物。”关于“挞”“铦”二字音义相通的详细考证,此处不能展开,经文中其他文句,注家亦多不得要领,因学术性较强,在此也不能一一列举,仅将此文籀绎成现代语体,以明其义:
我当然更会敬重我身边前后左右的近臣,有事必与他们商量,不会专断独裁。对于各种不同的建议甚至相互矛盾的主张,一时还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何去何从,就让时间来检验与证明;将这些不同建议与主张,按其性质,分别加以简择挑取归类,然后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把它们记载下来的目的呢,就是让它们同时并存,以备事态之变,可作相互补充与彼此纠正,以免政令失之偏颇。对于臣工的进谏,他们赞成的,我们就大加发扬,争取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他们有所批评指正,就接受它,采纳它,加以改善;他们批评得不对,那就应当引起警惕,尽量避免,唯恐他们所指出的那种错误有所发生。这就是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已。
五
本篇实是一气贯注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被作伪者割裂成《皋陶谟》与《益稷》两个不同的篇目,经过明清两代学人的研究,已经恢复了原貌。但关于文末“箫韶九成”以及“虞廷赓歌”一节,学者却有不同看法。宋人林之奇即以为“史官集而记之,非其一日之言”,而“夔言作乐之效,其文自为一段,不与上下文势相属”。近人章太炎亦谓“方施象刑惟明”乃“史官之语”,而《皋陶谟》一文“至此已了,下文与上不相涉”。近人刘起亦云“《皋陶谟》作者将两段不同来源的资料杂凑在一起”。
其实,所谓“非一日之言”,“集而记之”本无大错,此文本来就是先秦儒家学者整理旧闻而成,但是也并非毫无逻辑的杂然拼凑。前贤所以说之如此,关键就在对“敕天之命”的理解有所偏差,更没有正确领会“天工人其代之”的思想价值及其理论内涵。而且,就首尾照应的文章之学而言之,虞廷君臣赓歌互勉,正是与本文开篇“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的论述宗旨是遥相呼应的。因此,虽然我们大可不必从“治定制礼,功成作乐”的陈俗老套去理解经义,但君臣各依其道而行,精诚合作,和睦相处,对于实现国家意志,完成天赋使命,满足民心所向,正是本篇最为伟大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华夏政治文明史上,闪耀着千古不磨的思想光辉!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