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宁】话说“曾参”读音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14 15:06:02
标签:

话说“曾参”读音

作者:曾庆宁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三月廿七日甲辰

          耶稣2018年5月12日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后世对曾参的“参”字读音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读cān(餐)音;另一种观点认为读shēn(身)音。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读“参”为cān(餐)音者,认为“参”是“骖”的假借,而“骖”的古音为七南反,即cān(餐),因此“参”的发音也是cān(餐)。理由是古人的名与字是遥相呼应的,曾子的字是子舆,“舆”与车有关,而“骖”为拉车之马,因此把“参”训为“骖”符合古人名字呼应的惯例。

 

持这种观点的多为明清学者,如明末学者方以智在《通雅•姓名》中说:“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意思是说“参”应该发三匹马那个“骖”音。又如清代学者王引之在《春秋名字解诂》里写道:“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又说“古人名字多假借,必读本字而其义始明。”认为曾参实为曾骖。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读“参”为shēn(身)音者,认为“参”的发音应该遵循古文献记载,而文献记载“参”的古音是所今切,即类似于今音shēn(身)。如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森”字时写道:“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明确指出曾参之“参”的读音不是cān(餐),而是“森”,与shēn(身)相近。

 

唐宋文人多从这个观点,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有这样的诗句:“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画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诗中赞叹了慈乌这种鸟类母慈子爱的美德,把小慈乌比喻为鸟类的曾参。白居易把曾参的“参”读为所今切,与许慎上述的注音相同,即诗里押的是侵韵。

 

又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初去临川》一诗中写道:“东浮溪水渡长林,上坂回头一拊心。已觉省烦非仲叔,安能养志似曾参。”王安石这首诗押的也是侵韵,如果他把曾参的“参”读为七南反,即cān(餐)音,则应该押覃韵而不是侵韵。

 

另外,清代学者车万育著有《声律启蒙》,为儿童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书中的侵韵是:“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闵损对曾参。”其中“闵损”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跟曾参一样以孝行出名。可见车万育认为曾参的“参”不是读cān(餐),而是与shēn(身)相似。

 

应该读什么音?

 

综上所述,曾参之“参”的两种读音都有一定道理,读cān(餐)音是以字训名,使名字相应;读shēn(身)音是以循古定音,使古今一致。究竟读哪个音更有道理呢?我认为读shēn(身)音更有道理,原因如下:

 

如上所说,主张读cān(餐)音者是以字训名,从历史上看,这种方法是有道理的。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说的是周朝的男子幼年有名,到了二十岁行冠礼时有字,到了五十岁时可以用伯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死后的称号为谥。

 

由此可见,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征诸历史,古人的字往往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方式有同义反复、反义相对、连义推想等。上述曾子的字子舆,就可以看作是对名“参(骖)”的一种连义推想,从车推想到马。

 

然而,这种以字训名的结果不是唯一的。《说文解字》说:“参,商星也。从晶,诊(去掉言字旁)声。”意思是“参”是一种星宿的名,读音为zhen(诊)。这个读音接近于shēn(身)而不是cān(餐)。另外《周易•说卦》说:“坤为地,……为大舆。”后世又以“坤舆”为地的代称。这样一来,“舆”为地,“参”作星,曾子的字与名就成了一种反义相对的关系,同样符合古人以字训名的习惯。

 

鉴于把“参”读为shēn(身)音有两个理由支撑,即循古定音和以字训名,而读cān(餐)音只有以字训名一个理由支撑,因此我认为曾参的“参”读shēn(身)音更有道理。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