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出书厘清赵郡李氏源流——80余万字跨越千年光阴 为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5-16 23:04:15
标签:


七旬老人出书厘清赵郡李氏源流

——80余万字跨越千年光阴 为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四月初一丁未

           耶稣2018年5月15日

 

  

 

77岁的贾国锁每天都会查阅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资料图片)

 

  

 

贾国锁历经四年创作并出版的《名门风云——赵郡李氏源流录》

 

李姓,在世界上总人数已超过一个亿,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姓氏之一。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则是中国李姓的两大名门望族,而赵郡李氏的郡治,就位于今天的赵县。近日,一本记录中国李姓姓氏文化的图书《名门风云——赵郡李氏源流录》正式出版。该书80余万字,跨越千年光阴,详尽梳理了赵郡李氏的发源、繁荣、迁徙及衰落,为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735页,80余万字,当记者看到这本《名门风云——赵郡李氏源流录》时,其厚重详尽的内容,不禁让人震撼。这本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刚刚于今年四月底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文初祖皇帝轩辕李姓始祖皋陶利贞”“听信谗言李牧蒙冤自毁长城赵国灭亡”“赵郡李氏源远流长成语典故百世流芳”……从书的第一章开始逐页向后翻看,记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情景,让人惊叹,令人唏嘘,更多的是对李姓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让同为李姓的本报记者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对作者充满敬佩。

 

作者贾国锁,是赵县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并非专家学者。贾国锁写的这本书,全书共四十八个章节,详尽梳理了赵郡李氏的发源、繁荣、迁徙及衰落,收录和赵郡李氏有关人物300余位,搜集相关成语800多条。

 

七旬老人想把家乡姓氏历史写成书

 

近日,记者来到赵县,见到了77岁的贾国锁老人。此时,他正在翻看着一本内页已泛黄的《二十四史》。这本厚厚的书,是贾国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买的。平日里,贾国锁都是与各类文史资料为伴。

 

“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是中国李姓的两大名门望族,而赵郡李氏的郡治就位于今天的赵县。”贾国锁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赵县高村乡西封斯村,正是赵郡李氏的世居与中兴之地,这块土地上流传着大量有关赵郡李氏的故事与传说,而且还遗存着“大李家老坟”“大李家寺”“大李家花园”等地名。贾国锁在工作多年后却发现,市面上竟然连一本系统介绍赵郡李氏文化的书都找不到。

 

“不抢救这一宝贵文化,后人如何得知家乡的历史?”带着这样的想法,2014年春节过后,贾国锁开始查阅和搜集赵郡李氏相关资料,准备写一本全面讲述赵郡李氏的图书。

 

老人一年多去了全国13个图书馆

 

由于写作的内容时间跨度达5000余年,赵郡李氏在赵县的后人又极少。因此,贾国锁老人到图书馆去查找有关李姓的家谱及历史资料。

 

那个时候,贾国锁已经73岁,按说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才刚刚开始。北京、上海、湖南、江苏、河北……只要是大型图书馆,贾国锁都会去。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上海图书馆了。”贾国锁说,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有十余万套家谱,是目前全国馆藏最多的,关于赵郡李氏的研究资料数量也非常大。为此,贾国锁在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阅览室整整呆了17天。图书馆早上一开门,贾国锁就一头扎进去,直到傍晚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连中午饭都不吃。

 

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自然就得记下来,但图书馆当时不允许对资料进行拍照,也不让拿着本子抄写,只能花钱复印。“复印一页要五毛钱,我得复印数千页,太贵了!”无奈之下,贾国锁选择了个土办法,即白天背下来晚上回到旅馆再誊写到本子上。因此,每天深夜,贾国锁都是在旅馆房间里“挑灯夜写”,甚至经常是把资料写完后屋外已经亮了。

 

凭着这股子韧劲儿,贾国锁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去了全国13个图书馆,查阅并搜集了上万册图书(资料),摘抄笔记83本,为出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因为不会用电脑,贾国锁只能用手写的形式。“你肠胃不好,耳背又眼花,身体能承受吗?”对于家人的担心,贾国锁微微一笑,“我做的事儿是我喜欢的,不辛苦,放心吧。”

 

万籁俱寂的夜晚,贾国锁独自一人趴在案头,用笔一字一句地书写着有关赵郡李氏的内容。到2017年,贾国锁前前后后书写了100多万字的手稿,基本完成了创作。随后,贾国锁的儿子贾立志、侄子贾彬华帮助校对和整理文字,最终将内容缩减到83万字。今年四月底,贾国锁自掏腰包7万余元创作的《名门风云——赵郡李氏源流录》终于正式出版。

 

赵郡李氏形成六大房系名人辈出

 

贾国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李姓的人文初祖为黄帝轩辕,司法鼻祖皋陶则为其血缘始祖,商末周初的李利贞为其得姓始祖。老子李耳为见之正史的第一位李姓人,因此被称为李姓的“正史始祖”。战国时期,李耳的四世孙李兑曾任赵国国相而居赵,据此,宋元之际的书画大家、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赵孟頫以李兑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而《北史》与《新唐书》都以李兑的五世孙李崇、李玑兄弟始分陇西、赵郡二房,李崇任陇西郡守,其后世定居陇西,李崇即为陇西李氏始祖;李玑和他的儿子李牧定居赵郡,则被尊为赵郡李氏的始祖。因此,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成为了中国李姓的两大名门望族。

 

自李牧定居赵郡之后,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其族人不断外迁另立门户,赵郡李氏逐渐形成了南、东、西、辽东、汉中和江夏六大房系。其子孙自强不息,竞相发展,使得赵郡李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南祖房名相满门,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绅、李元素,世代荣显。

 

西祖房中,李吉甫与其子李德裕都是唐代名宰相,父子宰相为西祖房增辉添彩。李公蕴于公元1009年建立了越南李氏王朝,历经九代君主共216年,对越南历史的发展演进起过巨大作用。李昉为宋初宰相,曾主持编纂宋代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

 

东祖房人丁兴旺,最为昌盛。李浑、李湛、李绘、李纬四人均出任过聘梁使,时人称为“四使之门”。李华为著名散文家,他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先河。李峤、李绛都是唐朝名相。

 

辽东房的李弼为北周名将、八大柱国之一,其玄孙李密曾为瓦岗寨寨主,一代枭雄。李弼的五世孙、唐代三朝元勋李泌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八大名相”与“十大谋略家”之一。

 

江夏房的李充为文学家、图书目录学家,首倡经史子集分类法,善楷书,为中书侍郎。李邕擅长行书,被称为“翰林六绝”,文章天下闻名。

 

汉中房始祖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之子李固官至太尉,父子皆为“三公”高位。李百药纂修《北齐书》,李安期为唐高宗时的宰相。

 

历史贡献更为后人铭记

 

贾国锁称,赵郡李氏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他们的贡献更为后人所铭记。

 

隋代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单孔敞肩石拱桥,被誉为是“天下第一桥”;唐代李阳冰不仅是被誉为“李斯之后第一人”的大书法家,更重要的是他保存整理编纂了李白的万卷手稿并结集《草堂集》公之于世,才使李白的诗作得以传世;唐代李吉甫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舆地总志,在它成书的一千多年里,历代全国或地方性方志,基本上都继承了其编纂方法和体例。

 

威震天下、百战百胜、假公济私、怨声载道……在贾国锁的书中,收录了824条与赵郡李氏有关的成语和词语典故,其中很多耳熟能详,可谓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河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魏连科表示,贾国锁编著的这本书,以赵郡李氏文化为主线,同时结合了传统文化精粹,将李氏家族忠君爱国、奋发进取、诚实淳厚、扶危济贫等正能量精神加以深入挖掘整理,与当下所提倡的家风家训的传承精神十分契合。同时,这本书为研究中国姓氏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依据。对此,贾国锁只说了一句话:“这就算是我为普及姓氏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吧。”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