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木棉花开的声音
——余东海老师印象
作者:李金霞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西元2018年6月27日
(一)
给黑女送余东海老师的专著《大良知学》,稍坐。她告知余老师明日来灵宝,稀有的兴奋在她平静的脸上绽放。我遗憾地说明天去三门峡参加老同学孩子的婚礼,无缘拜见余老师了。
回家后极不安分:久仰的老师来到身边却不能相见,要好的闺蜜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思虑重重后立即给同学电话说明,请她裁决。知我者莫过于闺蜜。电话那头传来:“亲,机会难得,去拜见大师吧。”感动,喜悦!
黑女笑曰:“明早我们去接老师,你静心等候,中午一起为老师接风。”
一夜难眠,翻阅研读《大良知学》时的寥寥体悟:余樟法老师的《大良知学》,常有惊语暖心。有时默诵几遍入骨,然转眼忘却。叹恨忆功颓废,欲哭无泪。遂纳空间存留,以便回味。铭记师言:“能爱能恨,敢怒敢言,不忧不惑,或侠或枉,铁笔如挥兵十万;好酒好诗,多识多智,亦刚亦柔,有情有义,柴门广纳客三千。”修炼,宁静致远!其实,独自承受苦难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无论身心都需要磨练。成长和坚强不是说说而已,是历经许多之后逐渐形成的人格和品格。爱,可以打垮一切,也可以承受一切。爱自己,爱他人,生命才会至美。贪婪少一点儿,快乐就多一点儿。每天醒来把微笑挂在脸上,心自然也会笑……如清泉、似灯塔,坚韧、豁达!
合上读书笔记,期盼明日早点儿相见。
等待也是一种享受。把余老师的博客再翻,几首诗印象颇深。第一首“大潮初起杂泥沙,日月蒙羞浊浪哗。紧守仁心红一点,重燃圣火照千家。”品出了余老师的阅历、心境、志愿。再读“塵緣漸淡網緣深,商海歸來學海沈。磚出江湖驚霹靂,情耽義理勝黃金。生平出處關天意,天下是非抉我心。雖萬千人何足道,迎風昂首壹長吟。”有夫子的大儒,有岳飞的精忠,有杜甫的忧患……只凭感受,恐误老师初衷。遂在笔记本写下:“东海大师莅道源,虔心静笃巨宏篇。红尘滚滚修仁志,指点迷津倚圣贤。”
相见,是福份。余老师及夫人和善、吉祥。与他们交流,有说不完的话题。分享读《孔子传》的体会,他听得极其认真。一再强调:孔子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与他的仁学思想密切相联。作为一名老师,只有健康自己的人格才能让学生人格健全。
他得知我的学生会写古体诗时特别赞赏,还让我把孩子的作品发给他。暂且发一首“育贤文学社小作家班”陈一豪的《捣练子春晓踏学途乐吟》
晨起上学,鸡鸣三起,和晨诵之音律;朝霞四溢,掩残星之光辉。心乐之,偶吟数句,集成此阕。
霞渐漫,染残星,
醒问枝间绿几重。
踏碎雀啾谈笑去,
路有鸡鸣晨诵声。
余老师赞叹之余留言:国学博大精深,能让孩子从小学习并在实际中运用是很多学校老师做不到的。相信孩子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志向、有正义、有民族感的少年。
(二)
在阳店中心小学听完余老师讲座,连夜写下这首诗,以表此刻之情之境。
生活的磨砺是
数本书籍的哲思
双肩背着仁义礼德
内圣外王
行走在道心惟微
人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读书读心
与先哲谈笑风声
口若悬河
字字珠玑
掩藏在平平仄仄
沉寂于山山水水
苹果的家乡
温一壶老酒
掬一枚明月
经典
在燕子遨游的季节弘扬
播种。五常八德
常乐我敬
醉了绿柳红枫
仁义、智慧、勇敢
举爱神剑
筑人心暖
擎一盏光明
乌云消散
天地万物同仁
从一个国度
穿越上下五千年
五福临门
仁宅义路
倾洒在黄河怀里
函谷月下归宿
格物致知
立德,立人,立身,立言
不再颠覆
这片土地
听到木棉花开的声音
(三)
一个真正的儒者安静、真诚、祥和、有礼、博学、豁达……这些词未能完全表达余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
余老师很会说话,他不用类似“绝对”、“不可能”如此之语。一些难懂、晦涩的道理经他口变得简单、明了。当一知半解继续追问时,他会用历代名人名家的小故事进一步阐述。黑女、李远、唯然、丽丽等灵宝文化名人和余老师倾情交流,无数共鸣使得气氛活跃、热烈。大家针对余老师讲课的每一个要点谈体会、谈想法、谈见解。他总是安静地倾听,中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言语平和、真挚,每一个字确切、光亮,给人暖暖之味。
这些年常出门学习、听课、讲座,总会接触一些名家、名流。多数是教育教学专家、教授、作家,他们散发的气质、能量和余老师截然不同。站在台上呵斥的、牢骚的、鼓吹的、争执不休的比比皆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台上的人是解决问题还是输送营养?让听者迷茫、困惑。有追随者仰慕拜访却闭门谢绝,这种现象实乃少了儒者风范。试想,孔子作为世人共认的大教育家,他是怎么治学的,理应是后人的楷模。可有又多少教育者读懂孔子?孔子教学生修身正行,将塑造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实则亦是将教育作为一种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我没有资格评头论足,只能作为一个观察者感受而已。当然,一些政府官员的修为、道养更值得深思。
余老师言: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并要有为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或为探索真理而生死相许的精神。“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体现在言行举止。一个女友交谈时透露家中有病人,余老师知晓即刻电话他的名医朋友咨询。小小举动可窥他宅心仁厚。他和夫人面相酷似,皆有纯厚、吉祥之相。人们常说一个伟大的男人或女人身后必定有一位默默无闻的支持者。他的夫人的确是这样的女人!两天相处,无话不谈。带他们来到城外小宇宙禅修中心(育贤文学社创意基地)与王文强老师的一段谈话更让人敬慕。余老师沉静地听王老师对禅学的阐述、见解,并告诉夫人王老师讲得真好,很接底气,要虚心请教、学习。夫人当真站起,毕恭毕敬地跟着王老师学习站、行、睡、坐等禅修方法。学得率真、纯性。
我一直尊崇国学并致力让育贤文学社作文与做人并行。十几年来在教育和文学得边缘苦苦摸索。常用孔子的思想开垦作文教学这一绿地。“因材施教”、“以学为乐”、“有教无类”等等教法学而用之,收效颇丰。聘请文化名流、知名作家到文学社讲学,引导孩子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让孩子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学习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识,从而和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建立精神联系。以后孩子长大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自己的根。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培育这两个底子,我们基础教育就尽职尽责了。常行常思: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月亮妈妈在如此优越的时代能否赶上孔老先生?自我解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呵,也算一个儒者吧。
和余老师说说呗。余老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传天地人之大道,授业要授生存、生活、生命之业,解惑要解生死之惑,而你所教这些全都包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之中,包含在中国儒道文化的思想之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懂经典,不能解读经典绝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他告知:无论是国学教育,还是文学创作,作为一个教师不仅重言传,更要重身教。因为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的教育,它需要以生命来唤醒生命。儒家提倡无我,道家提倡无为,释家提倡无心,无论哪一个门派都是教育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个社会,奉献给全人类,最终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为自己活,活再久,终将死亡。所以,教育更需要培养出一批懂经典的老师,他们将带领学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安居乐业。他强烈呼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有志之士,都来用实际行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发展。我读到了余老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忧虑感,同时也反思我们目前的教育弊端。
老师即将返乡,唯有依依不舍。他的思想、精神、言语、毅力永驻心田。相信下一次的相聚不会遥远。金霞祝东海老师夫妇平安、幸福!
【东海附言】
四月下旬周游山东、陕西、河南列省。在河南时,见到了吴君、马君、格筠等旧雨,也结识了几位热诚的新朋,金霞就是其中之一。
今读《余东海老师印象》,为其向道之诚而感动,唯“大师”之称愧不敢当。不由得想起灵宝的槐花。到了灵宝,始知槐花可以吃,熟吃生吃都可以,都很好吃。与当地儒友出游,河滨小山,开满槐花,信手摘来,既可入口,细嚼慢咽,满口清香味和甜味。
据说,槐花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有清热解毒、润肺降压等功效。觉得槐花颇有儒味,槐香仿佛儒香。道家圣地函谷关就在灵宝境内,当地官民对老子和道家特别推崇。东海作了个儒学讲座,除了介绍儒学常识,还谈到了儒道两家的同异和道家的局限。不仅没有“犯众怒”,还触发了一些道友的思考,收获了一批友谊的芬芳,甚感欣慰。
金霞说得好:“爱自己爱他人,生命才会至美。”弘儒明理也是仁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就是最好的自爱和爱人。谨以此与金霞和诸位同仁共勉。
2017-5-13东海于南宁
【下一篇】【余东海】再说仁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