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在长沙启动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7-02 16:33:35
标签:


原标题《经典如何回归校园?名家名师长沙开讲“非常国学课”》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五月十八日甲午

           耶稣2018年7月1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6月30日上午,磬鸣数响,金声玉振,由凤凰网主办的大型文化公益项目“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在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正式启动。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华,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及湘一立信实验学校校长武建谋,凤凰网副总编辑李小鸣共同启动“非常国学进校园”。

 

  

 

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唐翼明在“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启动现场开讲《孔子何以值得信仰》。

 

  

 

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在“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启动现场开讲《如何重新认识老子》。

 

孔子何以值得中国人信仰?如何从世界和现代的视角重新认识老子?著名文化学者、华中师大国学院院长唐翼明,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面对近千名现场观众开讲国学经典《论语》和《道德经》,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朱翔非,分别为小学和初中生上了两堂“非常国学课”。

 

近年来随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呼声高涨,政策举措全面展开,国学教育也从长期的边缘状态回归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国学课在中小学课堂上到底如何教,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科技能否为国学教育带来更大的空间?当天下午的圆桌论坛上,围绕“经典如何流向未来”的话题,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武建谋,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陶妙如,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朱翔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专栏作家、教育学博士、非常教师网主编黄耀红,与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兼国学频道主编柳理同台激辩,正面探讨国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问题、原则与未来空间。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华在“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启动现场致辞。

 

王建华:国学教育不能食古不化要坚持“三化”“六结合”

 

“弘扬国学不是为了复古,国学教育更不能食古不化”,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建华,对凤凰网把“非常国学进校园”第一站放在长沙表示欢迎,他认为,加强青少年的国学经典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学教育应该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没有现代化,国学不能发展;没有生活化,国学不能扎根;没有社会化,国学就走不进大众。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尊重古今社会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也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牢记中国教育的根本使命与时代要求,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革命传统的教育相结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坚持阶段性考试教育与终身发展奠基相结合。

 

  

 

凤凰网副总编辑李小鸣在“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启动现场致辞。

 

李小鸣:延非常之师,传非常智慧,国学教育需下沉到中小学校园

 

“‘非常国学课’就是要延请非常之师,解读非常经典,探寻非常传播,传递非常智慧,让传统文化成为最温暖的课堂,让国学种子应时而发、向阳生长。”凤凰网副总编辑李小鸣表示,让经典回归进校园,是借助传统文化热的大势,大的浪潮,更为务实地下沉到中小学校园的国学教育中,来关切国学教育如何因应高度放大的发达的网络生活与人工智能。作为华闻传媒的重要一员,凤凰网最重要、最核心的基因就是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精髓的国学,是全球华人最重要的精神家园,理当通过传承与传播,超越时代、跨越地域,共享于世界,并且赋能于今天以及未来。

 

启动仪式上,王建华和李小鸣还为长沙市一中、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湘一立信实验学校、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颁授首批“凤凰网国学教育联盟”牌匾。

 

唐翼明:《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旅馆的床头都该放一本

 

在备受期待的“名家讲国学”环节中,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原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先生深入剖析了《孔子何以值得信仰》。

 

唐翼明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讲起,表示人一直在寻求意义是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人类需要编织一个意义之网、价值之网,然后才能在宇宙中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那么这张有价值、有意义的网是谁编织而成的呢?正是由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伟大人物来编织的,他们就像人类当中的蜘蛛,没有他们,“人类的日子会很难过”。

 

“苍茫天地阔,开辟一江流,百折气未减,丘山空阻流”,唐翼明现场分享自己年轻时所作的一首小诗,并用亲身体悟传达国学经典曾带给他的生命意义:“我很庆幸自己在21年那一年,从头至尾把《论语》仔细读了一遍,一个字都没有放过,这使得我这整整的几十年当中,能够把自己牢牢挂在孔夫子编织的意义网上。我这辈子经受的挫折,可能不是年轻朋友能够想象的,但是我从来没有倒下,没有气馁,没有想过自杀,就是孔子给了我力量。”

 

接着,唐翼明简要对比了中西方文明,表示中国的圣经正是《论语》、四书五经等。他还讲述了自己在美国留学十年的经历,表示美国旅馆的床头都会摆一本《圣经》,客人可以翻看,带走也没有关系,他们会再补一本。讲台上,唐翼明公开呼吁:“中国像样的旅馆也都应该在每个床头摆一本《论语》。”这一呼吁也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唐翼明进一步阐明,《论语》是最亲切、最具体、最便于我们从小熟读到老的经典,它教导我们成为仁、智、勇的君子。而是君子还是小人,正是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区别。此外,唐翼明主张异域文化可以嫁接,但是不能够移栽与取代,要与中国固有文化对接起来,并且孔子的教导和价值并不违背全世界人类共同信仰的价值,“真、善、美、正义、平等、自由”这六大观念在《论语》中皆可寻到对应的阐释与思想,“孔子就是一个真正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

 

  

 

“经典归来:非常国学进校园”现场。

 

杨鹏:重新认识老子麻省理工和哈佛能提供什么启发

 

随后,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掌上国学院创始人杨鹏则带领大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面向未来,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来思考“如何重新认识老子”。杨鹏从麻省理工、哈佛两所世界名校的教育观念与协作方式讲起,主要从科技创新、竞争协作和心理安全三个方面为解读国学寻找新的“立足点”。他认为,首先,世界正飞速进入一个智能机器成本低于人工劳作的时代,如果现代教育训练的仍然是只会重复使用知识却缺乏创新能力的劳动者,那么这些人在二三十年后将全部失去用武之地;其次,在国外流行的赛艇运动为当代教育提供灵感,它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备竞争协作的意识、能力、精神,足以应对社会工作与未来挑战;再次,当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教育中易被忽视的“心理安全”培养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对问题的思考,杨鹏带领现场观众一同品读《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他表示,这段话中的三个关键字是“生”、“沖”、“和”,而这三个字也正是应对科技创新、竞争协作和心理安全这三个问题的教育理念的解读。“生”有创造和生命的意思,“生”是最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它融于这种创生之本;“沖”,是阴阳平衡,这是一种处于不断的冲撞与竞争状态的东西,这是宇宙秩序与本质所在;最后,“和”就是和谐,就是开放的公平,一阴一阳最终将达成一种平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创生的力量由本土而来,支配着这个宇宙,它是以阴阳竞争的方式展开,最终它会自动选择,“老子早已看到这样的规律并描述出来了”。

 

“国学不是死板的东西,而是可以与现实、与世界结合,可以灵活运用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生的教育、沖的教育、和的教育三个方面去思考、去实践教育。”杨鹏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融通带给了现场观众许多思考。

 

名师教国学:不一样的课堂

 

   

 

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现场授课

 

在下午的“名师教国学”环节中,首先由全国优秀教师、长沙市芙蓉区育才学校校长朱爱朝老师带来了一堂语文课:《夏至》。朱老师首先从“夏”“至”两字的来历讲起,引导出“夏至”的本源含义,然后从身边相应的夏至民俗习惯,让学生们感受到夏至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随后,朱老师用生活体验带领学生走进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杂兴》,并亲身示范如何吟诵,“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让来自青竹湖小学四年级的30名同学切身感受到了夏季的生活趣味。自然、民俗、吟诵……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这里已交融到一起。

 

  

 

朱翔非现场授课《孔子的真实故事》

 

随后,来自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孔阳工作室创始人朱翔非老师带来了一堂历史课《孔子的真实故事》,朱老师从孔子的身世、求学历程,以及在历史中的沉浮等,向青竹湖湘一的中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孔子形象。求真、务实,朱老师的历史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圆桌论坛:经典如何流向未来

 

最后,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校长武建谋,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陶妙如,中国国学中心学术处处长朱翔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兵,专栏作家、教育学博士、非常教师网主编黄耀红,凤凰网文化中心总监、国学频道主编柳理,从学校、教师、专家等各种不同的角度,论道《经典如何流向未来》。

 

  

 

圆桌论坛:经典如何流向未来

 

由一点资讯最近发布的《国学青年大数据报告》,显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的青年越来越有吸引力。那么,传统的经典作品如何在未来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

 

对于这一话题,李兵教授从陪自己儿子读诗的经历,讲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作用很重要,其实方法很简单,你想让孩子做到,家长先做到。家长背诗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孩子就扎根了”。学习传统经典不能拘泥于历史,更要接触现实、面向未来,关于在中学时期“考高分”与“学国学”的关系,李兵也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即使孔子再生,也不免科举。王阳明说举业与德业两者并举,不一定说为了考高分就把那个丢掉了,而王阳明也说不能为了举业放弃德业,国学一定要跟高考相结合。如果对立起来,国学无法进校园。”

 

有着多年中学教学经验的陶妙如曾在高三学生课堂讲授“易经”,趣解六十四卦,她认为这种常人眼里的“胆大妄为”并不影响教学质量,“考试是为了获得高分,但高分的来历就是高阶思维。学习不是做那点分,而是将这个学问掌握在心中。”

 

武建谋校长结合自己教学的经历,谈到国学应当如何进校园,古人与当代人在学习环境上的区别,并从下午两堂名师讲国学的示范课中,谈到教学该如何更加贴近自然,国学的传播不应偏重形式,而是如何与平时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应该怎么上国学,选取什么点上国学,一定要讲得非常有趣味”。他以个人经历为例,进一步说明感受:“如果是课堂灌输式,《论语》永远只是一个概念,如果在生活当中解析它,这个《论语》才有生命力,才有感染力。”虽然国学进校园只是一个开始,但武建某校长表示很有信心与耐心,“慢慢做,不着急,我们会慢慢来,国学我们也在探索,因为现在进校园也非常浅,我们慢慢去摸索,慢慢去探索,找到契合的方式,找到了方式,任何时候学国学都不晚。”

 

怎样跟学生谈国学?多年前曾在北京四中授课十余年《论语》的朱翔非认为,专业课程之余,学生听这些课不仅是娱乐,那怎样把儒家的通史讲给学生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跟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要让学生明白了真正的东西应该怎么学,“中国的孩子包括家长,得有这样一番考虑,今后高考、读大学、出国,可孩子一生怎么办?”

 

教育学博士黄耀红从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谈到如何让经典流向未来,应当设计好课堂,让学生更有趣地接受,并且,一定要面向未来,而不是从故纸堆里进行非常肤浅的背诵。“经典一定要有温度,不能束之高阁,如果束之高阁,那它不是流,是留,是留在图书馆里面,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呼唤。……其次,如果不谈未来,很有可能陷入利己主义。未来是一种召唤,我们不是回到昨天,也不是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而是回到你的年代,那个年代就是你生活的故事,展开的舞台,你才能从国学中获得智慧,获得真正支撑一生、延续一生、启发一生的一种力量。”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