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国】一个人最美好的生命记忆一定是吃——读许石林的《舌尖草木》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8-07-10 17:02:04
标签:


原标题: 花椒出头

——读许石林的《舌尖草木》

作者:朱卫国

来源:“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五月廿七日癸卯

           耶稣2018年7月10日

 

  

 

按照常理,推荐好书,书评的题目一般不用原书文章的题目。但这次我不仅要违反常理,而且还认为许石林的这本书,要是用《花椒出头》或许更是神来之笔。

 

这本书,篇篇耐读。比较特别的是,我在看别的文章的时候,忽而就又把这篇《花椒出头》再看一遍。

 

我这个人怕烧菜,也烧不好菜。经常在大功告成的时候,怕烧糊了,干脆来一瓢水,刚才还是香味浓郁,顿时就偃旗息鼓,兴头被浇灭了。不用说,这菜除了我吃,家人是难得一尝的。

 

因此,我这个好吹牛的人,从来不敢尝试写一篇饮食文字。但是,一个人最美好的生命记忆一定是吃,特别是在自家的吃,吃的记忆有多丰盈,生命的活力就有多丰盈,那么,一个作家的使命所在,当然就是要写出人人舌尖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

 

许石林是按照他对菜蔬的精挑细择来驱遣文字的,因此,读这部书处处感觉是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追求,说是追求,似乎刻意了,现在的每一篇是娓娓道来,自然天成,但我总觉得,待人以宽的许石林自律甚严:说的都是吃的东西,一定要以亲见亲闻亲做亲尝为旨归。

 

但什么是吃呢?这个简直至极的问题,古往今来并没有标准答案。《论语·乡党第十》,孔子立下的规矩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这么郑重其事对待吃,根本原因,还是认为饮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本源性的。吃得不三不四、东倒西歪,行为还能端正大方吗?另一个答案,就更加简单了。《汉书·郦食其传》记述,郦食其对刘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有天下粮仓不固守,就是个大孬种。大道理如此,小道理到底怎样呢?这个问题,是国家大事,也是家庭大事,历史变迁,天时地利,风土人情,成就的饮食可谓千变万化,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旦说开来,可以添谈资,也可以增智慧。我想,许石林如此惜墨如金地书写他的饮食经历,一定有雅人深致在。

 

汪曾祺有一句名言:文俗则雅。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看得出,许石林走的就是这一个路数,因为他写的一草一木都是直接打过交道的,那篇《拔树罢园菜》,甚至一笔一划写到他清理秋末冬初菜园的情景,并且,他每到一地,很在意的,也是那些起眼或不起眼的草木,他秉承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性,触目所及,皆宜深究,随处留心,都生智慧。这样一来,他笔下的饮食文字,不仅大见刀工火候,而且情理交至,暖老温贫。

 

很长时间,我是不知道什么是花椒树的。有时在外吃饭,猛然不注意,咬碎一颗花椒籽,也是觉得怪怪的,甚至怪厨师多事,有必要放花椒吗?我从小到大,始终认为花椒是多余的东西。有一天,我到四川一个地方,看到一棵树,长着满树花椒一样的果子,煞是好看,就问旁边的人,他们很是惊讶,你怎么连花椒树都不认识,好像我是吃干饭似的。

 

当时没有看到许石林的《花椒出头》,否则,我会回他们一句,你们是成都人,当然知道花椒树,可是,你们知道什么是“花椒出头”吗?

 

“香麻味儿不够持久、不够透,也就是不出头。”“蒲城的水盆羊肉才是最正宗的泡馍,讲究肉烂汤清、花椒出头——一大碗水盆羊肉端上来,扑鼻而来的必是花椒的香味儿托着的羊肉香,不用枸椒,达不到这个效果。”

 

可以说,许石林这本《舌尖草木》,不仅最宜清风一枕南窗读,更可以是你前往八百里秦川的吃货启示录:人间有味,花椒出头。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