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人爵何如天爵贵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8-13 18:24:46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人爵何如天爵贵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初三日丁丑

           耶稣2018年8月13日

 

 


东海有一副对联:人爵何如天爵贵,钱财哪有法财香。

 

法财,佛教认为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七种法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物质财富可称钱财,精神财富可称法财,儒家五常道,仁义礼智信,也可称为五法财。

 

天爵人爵,用的是儒家典故。孟子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爵位可分为天爵和人爵两种。仁义忠信,乐于行善不厌倦,这是天爵,公卿大夫则是人爵。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篇》)富贵即人爵。古人修养天爵,自可获得人爵。今人修养天爵,目的在于人爵;一旦得到人爵,便抛弃了天爵。这真是糊涂啊!最终也必会失去人爵。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见古时天爵人爵不二。在政治层面,道统高于政统;在个人层面,天爵高于人爵,人爵应该是天爵的副产品。

 

人爵源于天爵,官爵源于德行,所谓爵称表德才。贾谊说:“古者圣王制为列等,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公、卿、大夫、士为内爵,公、侯、伯、子、男五等为外爵,都是一种官员等级形式。依据《周礼》,大宰的资格是卿,小宰和司会二职为中大夫之位,宰夫、大府、内宰则由下大夫担任。

 

爵位高低与德行才干成正比。除了天子,公爵爵位最高。孔子说:“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公正无私则人民喜悦。公之下为卿,“卿之为言章,善明理也。”(《白虎通》)卿意味着特别明白事理,善于彰明道理。

 

卿、乡二字写法近似,练习书法时,我疑二字有关系。经查字源,发现公卿之卿、乡村之乡(鄉)、献祭之飨三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同一个字,三者是同一个字的三个义项。这一事实意味着,在历史上,卿根源于乡,并与祭祀有关。祭祖祭天皆主敬,敬祖尽孝,敬天保民,卿之责也。

 

卿之下为大夫,“大夫之为言大扶,扶进人者也。”(《白虎通》)进贤达能,选拔贤能。大夫之下为士,士,任事者也,知识渊博能通古今,知见高明能辩是非。

 

 


爵位有别,是因为道德不同。德性和爵位不同,职责因之而异。《考工记》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语说,天子和三公负责讨论和彰明思想理论,士大夫负责推行和实践。

 

孟子又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天爵,即求有益於得者,是求在我者;人爵,则“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君子对于在我者,尽心尽力,不懈追求;对于在外者,听天由命,顺其自然,随缘。

 

换言之,仁义礼智在内,天爵也,只要求之,就可得之,分内之事也,所以应该自强不息尽力尽心;荣华富贵在外,人爵也,求之未必得到,分外之事也,所以应该听天由命。古人云: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可免。很多东西都要看条件,条件不具备,求之不可得;一旦条件成熟,拒之不可免。

 

我欲仁,斯仁至。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作为天爵,这是求之必得的。可以称之为仁爵,良知爵。作为价值观,又可以称为仁尺、良知尺,仁性即良知。西哲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东海曰,良知是人的尺度。一个人若能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就意味着良知光明,就是一个高贵的人,贵族。

 

我又有一副对联:独甘守拙听天命,最喜为仁作嫁衣。世人耽于乞巧乐于弄巧,我独甘于守拙。守拙是听天命,为仁作嫁则是尽人事。宣传弘扬仁本主义,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她接受她,是我不容推卸不容懈怠的责任,也是我乐此不疲的爱好。为人作嫁或许悲苦,为仁作嫁则是幸福。为善最乐,乐善不倦,此之谓也。

 

注:本文选自余东海《孟子心法》一书(待出版)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