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朝科甲“螺江林”
作者:林怡、林敬东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初三日丁丑
耶稣2018年8月13日
在福建,人们常常听到“九牧林”的称谓,可追溯至唐代林万宠三子。其长子林韬,唐天宝三年甲申(744年),授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次子林披,太子詹事;季子林昌,官中宪大夫。
林披九子,皆任唐州牧,即唐“九牧林”之所指;林韬之后至宋代一支“父子十知州”,即宋“九牧林”之所指。林昌一支移居龙溪游洋莒村,成为“游洋林”始祖,明代迁居台湾雾峰,成为台湾人口众多的“雾峰林”。无论唐九牧,还是宋九牧,其源相同,皆为闽林始祖“晋安林”林禄之后。
“螺江林”的由来
“阙下林”由林欑衍派而成。林欑居莆田北螺澄渚乌石山下,时为有名的孝子。他出任福唐县尉,因母病,弃官还家侍奉晨昏。及母丧,守制墓庐,有“甘露三降,白乌再翔”的瑞兆,观察使李若初上奏朝廷,唐德宗降诏褒奖,命立双阙于其宅,旌表门闾,举族皆免徭役,乡里以此为荣,欑家门被称为“义门”,所居地被称为“孝里”,其衍派世称“阙下林”。
与韩愈同榜进士欧阳詹著《甘露述》,详述此事。朱熹曾为“阙下林”题联道:甘露白乌孝感犹传双阙下,朱衣象笏精神如在百年前。
福州螺洲“阙下林”衍派于林文茂。林文茂生于南宋绍兴庚午年(1150年),后从莆田澄渚移居福州螺洲东际境(即洲尾),为“螺江林”第一世祖。其性倜傥,好学能文,因爱螺洲山水,遂移居螺洲。
明初,螺洲“阙下林”已闻名于福州。林岊、林峦和林頳叔侄三人,在明永乐年间被称为“三才子”。“三才子”构读书楼于乌龙江畔,读书论道,享誉一时。“三才子读书楼”,即螺洲林氏观澜书院的前身。
林岊,号括囊子,志不同于人,好立一己之见。他拟将出仕时,为自己占了一卦,遇坤之豫,曰:“地道之穷,上下不通。纷纷溶溶,君子括囊。可晦以藏,莫之与京。”于是,他打消了出仕的念头,退事一室,面山临水,花竹媚好,琴书左右,偕同宗兄弟子侄讨论其间。明初福州“十才子”之一王偁,明翰林院检讨、《永乐大典》副总裁,游螺洲,与林岊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日夜倾谈不息。王偁有所问,林岊立答如响,虽夸辩莫能穷其舌。王偁瞠然视之,曰:“以子之才辩如此,而号‘括囊’,吾恐子终当脱颖而出也!”
清代名宦林洪音
螺江林氏,迄清已枝繁叶茂,各支脉迭相屡有中举者。林洪音(1679年—1751年),是清康雍两朝的名士名宦,入列《福建通志·循吏传》。洪音少孤,伯父林增抚之如子。康熙癸巳年(1713年),林洪音中举,于雍正己酉年(1729年)充广东同考试官,所得皆名下士;雍正乙卯年(1735年),授山西沁源县令,素持清介,子弟在官者尤束之严;谨法守正,乐与民无事。
公余则披勘县学所藏书,以授诸生,当地士子自此知奋。清例:县令十年称职则升职。林洪音以年老辞归,万民跪送衣伞,勒碑歌颂德政。年届七旬,尚练制艺,下笔滚滚不穷,自择其尤者百首藏于家。
林洪音历康熙、雍正两朝,之后,其子侄后代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连续不间断中举,代不乏人,甚至兄弟叔侄屡屡同榜中举,直到1903年清廷最后一次乡试,其后代依然榜上有名。林洪音一门,堪称八朝科甲簪缨世家,是福州公认的文化望族。
林雨化遇事敢言
林雨化(1744年—1811年),即林洪音的侄孙,乾隆戊子科(1768年)举人。幼承家学,刻苦自励,为文本《左传》,参以太史公《史记》之洁笔,故其所著,体格近于柳宗元。年十七,试童子军,太守李拔奇之,置前茅。不久,纪晓岚入闽为学政,深被赏识。中举后,大挑二等,署惠安、韶安、南平等县学教谕,授宁德县学教谕。宁德多火葬,为文以诫。
其生平清刚耿介,遇事敢言。闽巡检钱氏为“民害”,被雨化弹劾而落职,福建督粮道钱氏为巡检的族亲,因此怀恨雨化;宁德县学诸生林芳杰,富而骄劣,人莫敢奈之何,叔母投诉于县学,雨化作为教谕,对林芳杰进行惩罚约束,民心大快,该生因此衔恨在心;宁德知府全某奉闽省制军伍拉纳令,举鹾商,追大比,下令知府拘留县学诸生二十人,雨化反对,不让地方官员乱抓人,说:“朝廷命教官送士子入闱,奚拘为?”全姓知府因此也怀恨雨化。林芳杰因此用三百金收买全知府,与钱氏等上级官员一起构陷雨化,雨化因此在1792年被下狱,抵以重罪。
但林雨化威武不屈,1793年被遣戍新疆,沿途屡被设害,九死一生。至平凉,幸遇县令、同年乡亲龚景瀚(字海峰),龚与雨化同年举于乡,为林雨化脱去囚车,慰问有加。至乌鲁木齐,都统知林雨化蒙冤,派他掌义学。公昌明正学,作《中庸代讲文》,乌鲁木齐士子习其书,深受雨化的影响。
1796年,新登基的嘉庆皇帝开始肃贪,参与构陷林雨化的闽督伍拉纳、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受椿等都因长期贪污渎职被处死,贪污受贿的全知府也被发配新疆,雨化得以在1797年冬赐还福州。途中,他遇被流放的知府全某,赋诗讽之曰:五百纹银亦少哉,忍将名教扫尘埃。好还天道君知否?我却回时尔又来。
林雨化从新疆归来,在福州开元寺、吉庇巷魁辅里、乌山、晓岐等城内外各处讲学授徒,直声亮节,为乡邦所重。每讲学,门外听者常满,虽颛愚亦咸能领其意而去。其道德文章深深影响了陈若霖、林瑞春、梁章钜、林则徐、陈功等,这些人后来都中进士并成为清朝中叶的名臣重臣。
林雨化目能识杰士于风尘微贱中,经公品题者,后果一一不爽,如陈若霖、林瑞春、陈功、梁章钜、林则徐等。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雨化六十三岁,自订其诗文,命梁章钜、林则徐等为之序跋。道光十年庚寅年(1830年),族人刊印他的诗文集四册,号为“灯花窗藏版”。
萃一门之鸿彦
林雨化第三子林金缄,道光己亥(1839年)举于乡,时已年届六十,一试春官,即就翰林院典簿。归而复理青氊,曰:“此吾家故物也!”遂以讲学授徒、造就后进为己任,而宽严互用,说经到活泼处,动解人颐,其渊源有自焉。晚岁善病,每焚香手执《周易》一卷,消遣世虑。家有小园,莳花种竹,病间则邀数老辈煮茗谈剧,其中或赋诗,彼此相酬唱以为乐,卒年七十三。
林金缄之子林云章,有父祖之风。少承庭讲,长于诗,喜欢董思翁(董其昌)行书。孙子出世时,他留下“家无遗物难穷我,世有存书喜得孙”名句。以邑诸生设塾课徒,为文不苟趋时好,喜宋儒性理之书。清太傅陈宝琛子侄辈皆受业焉。六十岁寿诞时,陈宝琛送贺联祝贺,联曰:“淘江变酒,方山作屏,天与闲身消老福;诞近荷花,筵开荔子,人从长日祝修龄。”今留有刻着“幼瞻摹古”的青铜墨盒。
林觐光为林洪音一脉。中举时,主考官在他的履历考卷之后加总批语道:“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八十字清新俊逸,二三场博洽详明。揭晓后知生世居螺渚,誉重鳌峰。累试冠军,早知文中有价;频登优等,共徵名下无虚。族孙曾父子赴七度之鹿鸣,伯叔侄弟兄萃一门之鸿彦。此日秋风桂子黄绢题词,明年春雨杏花红绫赐宴。”可见当时闽省乡试主考官对螺洲林氏科甲世家子弟赞誉有加,并寄予厚望。林觐光的孙辈在清末民国间多有作为,其孙林庚白尤有功于民国之草创。
林肇沅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是清廷最后一科的举人。从林洪音中举,经其侄孙林雨化,迄林肇沅中举,螺洲林氏洪音一门从康熙至光绪八朝科甲世代连绵,从未有间断过,这在福州科甲史上堪称蔚为壮观。
弃仕授徒为生
林洪音长子林佐之后,四传至林光谱,与林觐光为堂兄弟。林光谱战艺(参加科举考试)于邑,有司拔置第一。未试,将入场,闻螺洲家中邻居火灾,疾驰回乡,不与试。自是绝意名场,独于书院之课则应之勤。光谱与陈宝琛同学,擅诗文,更攻经、史,中年专以课徒为事。
林步瀛(1878年—1934年),是林光谱的次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少以诗鸣于乡,以盐官职历滇南、浙江等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一度回乡,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授徒,冰心即其学生。冰心晚年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写道,“1912年,我在福州时期,考上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我们的作文老师是林步瀛先生”。
步瀛在浙江舟山、黄岩等地任职多年,与侨居杭州的宗亲、辛亥元老林之夏最亲近。曾以诗示侨居杭州的同光体著名诗人陈三立(伯严),陈评其诗“澄澈幽隽,不染荤血。诗境出入子苍唐卿间”。1927年,步瀛从浙江归里,居南禅山边,加入陈衍的说诗社,以授徒为生,不久因贫病交加而卒。
由于林密在明初开螺洲科甲之先,所以螺洲陈氏多以螺洲林氏为师,如雍正朝进士陈芳楷的业师即“螺洲林”林振先。陈芳楷的侄孙陈若霖,其业师即林镒。至陈宝琛,依然聘请林雨化的孙子林云章为陈家子侄的老师,且螺洲陈林二氏长期联姻,如林雨化的夫人即陈若霖的堂姐。
螺洲“阙下”林氏,从明清至今,六七百年来一直文风鼎盛,名士高人辈出,无论出仕或隐逸,皆能好学成风,持身清直,奉献于社会,服务于民生。螺洲“阙下”林氏享誉士林,名重闽都,良有以也。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