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昌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
圣王之治不是“常道”,儒教宪政当是“永制”
作者:米湾
来源: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十二丙戌
耶稣2018年8月22日
【按:本月于阳明精舍向蒋庆老师请益时,蒋老师对“圣王再现”之说持之甚坚而瑞昌不无疑惑。以下乃同道内部讨论之词。任重先生欲发儒家网,活跃学术,因稍作编辑奉上。米湾,西元2018年8月22日】
“政治”究归世俗领域之事,而“圣王之治”,按蒋先生之说,则是摆脱宪政,任“心”而治。如此,美则美矣,然其理想则近乎人间天堂,恐如海客瀛洲,信难求之。故讨论中区区对此有所保留,而蒋先生持之甚坚,盖其识见之远,理想之高,情怀之炽热,敻乎有其常人所不及者焉。
我说“政治是世俗之事”,意思是其不同于宗教团体之事。不是说政治完全可以不有宗教之成分,否则“儒教宪政”之说不成立了。我的意思是,不宜把公共管理事务等同于宗教团体管理事务,或者把公共管理事务,约化为圣王的心性感应方面的事。圣人肯定是能再现的,但是“圣王”之再现,则难度增加万倍。因为这牵扯到一大推客观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普通民众气质之性万有不齐等等问题。圣王任心而治,相当于把客观的政治问题,约化为圣王的心灵的神感神应、无善无恶、莫知其向等心性问题了。如此,则有可能有违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之分际原则。
我感觉,历史期盼也可以是:将来儒教宪政实现了,社会接近大同了,然后儒者可以专心从事文化事业,不用再费很多心思操心世俗问题了,可以像“尧让天下”那样,像孔子风乎沂那样,尽情从事精神、心性之活动。
孔子“吾与点也”,可能也是孔子之历史期盼。吾与点的前提,是把世俗世界的事情安顿住。安顿住之后的吾与点,是儒家;不安顿住而吾与点,则成道家。孔子应该是真心诚意、严肃认真地说“吾与点也”的,而不是“杀鸡焉用牛刀”般之戏言。只是因为天下不太平,得栖栖遑遑救民命、援天下,所以只能在生活中把“点意”放在一边,而寄之于将来之历史。所以,我们读到《论语》“吾与点也”时,有一种很深重的感觉,而不纯粹是轻松的话头。
据区区浅见,“世俗世界安顿住”,就是政治上实现了儒教宪政,百姓富而好礼,世界上和平无战争。但是社会上还有冲突,还有宪法,法院,需要及时处理。指望圣王一人的聪明才智,处理世界上的一切大小事务,几乎不可能,除非是上帝本身。假若上帝本身下凡治理世界,管理司法经济,则是不可思议的。
圣王也是人,圣王去世之后怎么办?所以圣王在世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其去世后的治理问题,因此不大可能脱离宪法。因为其去世后,再研究着手立宪问题,则为时已晚,必生混乱。圣王之智,当会预见到此,所以不会放弃宪政、法治。
圣王要“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仅仅“为他在世的时候开太平”,所以即便圣王出现了,其“圣王之治”之持续,也仅能“及身”而已。所以,儒教宪政,当是“永制”,而圣王之治,即便出现,也是一时的事,不是“永制”,不能是治理天下之“常道”。儒教宪政,基本上是人类“可以求之在我”者,而“圣王”之出现,则是“只能俟诸天命”者,也即求之在外者。儒者重视求之在我重于“求之在外”。从这点看,儒教宪政之说,可能更符合儒教之教义。
附件一:戊戌夏阳明精舍拜访蒋先生感言(8月10日)
久未聆蒋先生教言,暌违阳明精舍亦整整十年矣,情何以堪!今夏适有抽身之机,乃临时决定赴阳明精舍一拜。八月一日晚抵精舍,九日上午离开,前后凡九日耳。其间,崇儒学堂教习梅志、堂主吴亚波二子亦分别于二日晚、三日早来至精舍。五日薄暮,心兰兄始自深圳来,应余招也。
此期间,每日上午九时半至中午十二时半,于奉元楼翻经阁中向蒋先生问学三小时。下午自便,傍晚则结伴山间散步。晚餐罢,则于奉元楼前侍蒋先生徘徊闲谈。海阔天空,然以时代感受为多也。
蒋先生病体虚弱,然每谈学,辄滔滔不绝,数小时无倦容。及感受之痛切处,则义形于色,声振屋瓦。言:“皆因若辈之来而始有此谈兴也。”吾等闻此,戚然感怀者久之。
数日间,向蒋先生请益者甚广,大者有天道之理解问题,中土有无哲学问题,今古文经问题、《周礼》性质问题,修身功夫问题,祀孔、祭祖仪轨之厘定问题等。饫闻先生教言,深受启发也。余则中有恧然不安者在焉。经年碌碌聩聩,齿已衰而学无进,于先生之精义微言,时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足以神会无漏而契接无间也。
亲炙多日,益感先生之于斯文善道,其兢兢固守之坚,造次弗离之笃,与夫弘扬不懈之诚之勤,当今之世,鲜可见也。而吾辈得而师之,幸矣!
附件二:致蒋老师信(8月15日):
蒋老师:
此次阳明精舍之行,得聆听您教言,得亲近精舍草木,若渴得饮,欣慰无既也。
您的很多新观点,新思考,若稽首礼之正确规范,焚香为儒家固有之说,罗耀拉《神操》之借鉴意义,《周礼》之新看法等,学生不能赞一词。拟定之祭孔祭祖礼仪,尤其意义重大。(“非天子不议礼”之说确实不太合情理,当有特指或特别文义。)
关于“圣王”,在儒家应该就是以尧舜为代表,圣王之治应该就是尧舜之大同之世。学生之识见短浅,以为视其为托古改制之说似乎比较可信,未必是历史事实。将来在此经验世间,是否能出现圣王之治,得看人的努力和天命,不一定是必然会出现者,也不一定必然不能出现。对先生“必然会出现圣王”之说,学生还不能坚信无疑。不敢自欺也。(惭愧学无进步者,包括此信不及。)
关于中国有无哲学之说,虽然民国以来的大学哲学系中的“中国哲学”是一形态,可称之为中国哲学,从而与传统之义理之学划清界限。但是,细思之,如此仍有把“哲学”一词之含义限制得太死之弊。感觉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第一讲中的说法,比较圆融一些。(此问题,本可得意忘言,并非甚关键者。)
您不吝惠示电子书库,很开眼界。即文献而文化也。是个大工程,做起来很辛苦。学生有需要看的,以后可以方便取阅了,不胜感谢!(3支紫竹,亦可珍之纪念品也)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余东海】圣王之治之我见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