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赴广西恭城,展开以“孔庙”为中心的暑期考察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8-30 22:29:32
标签:

 

原标题《复兴传统文化,书写改革新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赴广西恭城暑期实践纪实》

来源:“人文研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二十日甲午

          耶稣2018年8月30日

 


8月22日至26日,来自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学院的5名同学来到广西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启航计划”基层调研行的主题下,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展开以“孔庙”为中心的文化产业考察。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桂林东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县内主要农产品为水稻与柑橘、柿子等。蜿蜒而过的茶江劈开了崇山峻岭,孕育了当地丰富多元的民族样态,全县辖3镇6乡,总人口近30万人,居住着瑶、汉、壮、苗等19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多数。此次实践力图将文化研究嵌入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核心,发掘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思考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实践支队在恭城期间,得到共青团恭城县委以及恭城宏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相关支持。支队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调研恭城县文化资源,并开展党组织生活和主题宣讲等活动。

 

一、岭外儒乡,桂北瑶城

 

恭城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建国之后,费孝通等人类学家多次考察该县瑶族文化。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广西境内,遍布着灿烂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让人惊奇的是,恭城县内至今仍保存着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的文庙,其规模之大,延存之完整,在西南地区鲜有其匹;另外,在现存文庙的西侧,屹立着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修筑的关帝庙。在一座偏远的县城里,沿着山脊两侧,左右文武,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实属罕见。8月23日,实践支队先后参访恭城文武两庙,探寻历史遗迹,观摩文化产业。在恭城孔庙,恭城县文物管理所秦保义所长给大家认真讲解恭城孔庙的文物典章以及祭祀礼节,支队同学认真听取了恭城孔庙自明代之后所经历的历史变迁,也对当地的民风、民情提出了相关问题。秦所长告诉大家,明清两代,庙学合一,虽然老百姓进不来,但孔庙为培养地方上的读书人做出了许多贡献。因此,恭城孔庙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并奇迹般地躲过了文革的浩劫。至今,恭城人民仍然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恭城县政府亦尤为重视教育事业,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遗泽。

 

  

实践支队参访恭城文庙

 

参访文庙之后,支队一行人来到武庙,相关工作人员带领大家观看了武庙的戏台、正殿、崇圣祠,并动情地讲述当地人民对于关公“忠义”精神的敬仰。每至关公生日,庙内香火旺盛,信众云集,堪称全县最为盛大的庆典。

 

  

实践支队参访恭城武庙

 

 8月24日,支队参访位于文武庙后侧山上的恭城县瑶族文化博物馆,详细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以及交融变化。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支流,瑶族同胞有着悠久的民族史诗,其群体分布于湖南、广西、贵州。无论是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还是对于思考传统文化的整合,瑶族文化都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其后,支队同学访谈了年逾八十的许美玉老县长,她动情地讲述了恭城县自解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同学们详细梳理了革命历史。

 

  

实践支队参访瑶族文化博物馆

 

人文学院哲学系2016级硕士郭潇说:“在一个县城内,能够集中了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交相辉映,丰富多彩,让人欣喜。瑶族同胞能够敬拜孔子、关公,我们也可以欣赏瑶族的灿烂文化,《中庸》里面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二、大山里的新农村

 

在桂林,一提起新农村建设,很多人会立刻想到恭城瑶族自治县,想到红岩、矮寨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近年来,恭城一方面按高标准兴建了20多个新农村示范点,一方面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缮,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又传承了传统建筑文化。

 

8月25日,实践支队莲花镇门等村矮寨屯,村民正对村子里的濒危古民宅进行保护性修缮工作。为了更好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如今村民新建住房须严格沿袭当地房屋的建筑特色。当地人民告诉我们,“把发展农业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把旧居改造和传统文化保护结合起来,这就是矮寨的特色”。村支书苏开德说,接下来就是要继续努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流转,许多事情办不成。交流之后,支队来到了红岩村,从整洁的房屋和优美的园林可以看得出,新村规划合理、因地制宜。

 

  

  实践支队参访莲花镇矮寨村

 

与红岩与矮寨相比,观音乡焦山屯尚在发展之中。支队同学对该村自主举行的民俗节庆表示出浓厚兴趣,焦山屯村民自发组成歌舞队,农闲时组织排演,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演出,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提高了该村的知名度。从村民脸上坚韧的笑容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依然是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提炼出来,使大家齐心协力向前走。一日行程结束之后,支队同学感慨,在大山深处,恭城人民将生态农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着美丽乡村的寥廓图景。

 

  

  实践支队参访观音乡焦山屯

 

三、“文化”是一道必答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有关儒家思想的研究日益繁荣。“孔庙”研究是一项方兴未艾的学术课题,总体而言,目前能够看到的相关研究论文,多数属于历史学范畴。“孔庙”或者说传统文化,历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为进一步了解、探讨“孔庙”之于地方的教育、经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继而为发挥其更大的效用提出有益建议,实践支队于23日、24日,在恭城县政府与恭城县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举行了两次深入的座谈。

 

23日,实践支队与恭城县文旅局、教育局、恭城县宏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部门进行了相关座谈。恭城县关小菊副县长在座谈开始之前,宏观而不失具体地介绍了恭城全县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强调了“文化”之于地方建设的重要意涵,指出“文化”是“产业”的灵魂,而不是短期获利的工具,恭城县正努力打造“孔子文化节”、“传统国学学习基地”等一系列项目。人文学院哲学系2018级博士何青翰代表支队发言,表达了支队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实践,获得有益的经验,为思考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的文化命运提供更多的思路,促进自我的成长进步。随后,支队同学与各部门领导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交流对话,就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在问题进行了探讨。郭潇同学提出,文化产业必须有所依据,修炼内功,打通经济和社会两端,在增加收益的同时,提升公民道德,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共同点,构建更为健康的共同体。社科学院2016级硕士吴佩奇认为,文化产业需要更注重消费群体的心理体验,努力营造文化的纯粹性与神圣性,避免由于短视而造成的庸俗化。大家对此表示赞成。

 

 


实践支队与县政府领导就“文化产业”进行座谈

 

24日,实践支队又与恭城县民宗局、瑶族文化学会、精神文明办、传统文化办、恭城县民族中学、恭城中学等代表进行了座谈。各位代表认真介绍了恭城县教育文化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传统文化应何能对文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告诉了大家。来自民族中学的王老师告诉大家,民族中学坚持让入学新生阅读《弟子规》,并配备专职讲解老师。精神文明办的负责人指出,恭城党校为配合传统文化教育,在农村地区宣讲“孝悌”,改善了许多村庄的家庭关系。其后,支队同学就经典阅读的选材、“孝悌”与现代生活的张力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双方交换了意见。

 

  

实践支队与县领导合影

 

在短暂的实践活动中,支队成员从县城到乡村,从孔庙到祠堂,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与学习,并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论语》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支队同学表示,复兴传统文化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事业,在恭城,大家收获到了更多的经验,这一笔珍贵的知识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总结。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