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文丛第三辑】余东海著《仁本主义论集》出版暨米湾序

栏目:出版图书
发布时间:2018-09-12 12:01:23
标签:仁本主义、儒生文丛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余东海著《仁本主义论集》出版暨序、后记


 


书名:《仁本主义论集》

作者:余东海

丛书名称:儒生文丛(第三辑),儒家网出品,任重主编

出版单位: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内容介绍】

 

在儒家义理中,仁为人之本,是人格的支柱、人性的核心和人的本质。本书以以仁为本理念为核心,将四书五经和历代圣贤言论融会贯通,形成了仁本主义观念集群,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论述了各种儒学义理以及仁本主义的古代实践。

 

【作者简介】

 

余东海,男,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著有《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儒家法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

 

【目录】


 序(米湾)

义理阐述篇

仁本主义人性论

天人感应论

吉人天相论

命运共同体论

仁者无敌论

爱民主义论

师道论

仁者寿——道德与寿命之关系漫谈

以儒为体,中西合璧——儒家与自由主义关系论

《论语》:仁学纲要

儒家不需要为清朝背黑锅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传统实践篇

尊重言论权是儒家的优良传统

礼乐制度论

儒家教育论

汉初政治论——准儒家时代

杂论荟萃篇

权力的本质

两种成功

民本、民主和民粹

道德也是说出来的

罪恶没有赢家

杀人手段救人心——儒家政治特色之一

哈耶克初论

敬畏生命与仁爱无疆——施韦泽其学其人的儒家精神

《哲学三慧》批判

儒眼看《世说》——兼评刘强《世说新语——有竹居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仁也者,儒学之核心也。孔子之前,已有“仁”之观念。然彼时“仁”乃与“敬”、“孝”、“慈”、“惠”、“勇”、“武”、“谊”、“哲”等并列之诸德之一,并非为根荄、居核心而首出者。盖彼时诸德目仅被理解为平列的、零散的人之气质、习性之种种表现,而未将诸零散之德植根于人之内在本性而整合统一之。或者知此诸德发自人性,而未透及人性之内在性、绝对性、先验性。因而“仁”与其他诸德,究竟仍为外在的、相对的经验属性,即孟子批评告子时所谓“义外”也。
 

至孔子出,将外在之诸德目统一于、植根于内在之人性,即孔子心目中之“仁”。如此,“仁”便成为诸德之内在本源而首出其上。唐君毅先生称孔子“发现一人之纯‘内心的德性世界’”,徐复观先生谓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即指“仁”而言。此一发现与开辟,不啻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之“开天辟地”之举,故雅斯贝将孔子与释迦、苏格拉底等一并视为轴心文明之开创者,谓自此“吾人当今所知之人诞生矣”(“Man,as we know him today,came into being”,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ichael Bullock英译本)。
 

孔子默而识之,鲜言性命。至孟子,则厥词大放,人性之善,揭之昭然。象山所谓“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嘑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者是也。顾孔孟所论多剋就仁之内在性言之,其超绝无对之存有义、“生物不测”之创化义,则引而未发。《易传》、《中庸》虽有指陈,而犹简质浑沦。洎乎宋明诸儒出,往复思辨,长言深论,若晦庵朱子“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象山陆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阳明王子“(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蕺山刘子“意根最微,诚体本天”云云,仁之万物本体义、内外贯通义、天人合一义发之深切而著明矣。
 

孔孟之后,生命之安顿、政教之休明、风俗之淳厚,大抵资乎仁学教化浸润之功也。近代以来,仁体隳颓,无明煽惑,物力横决,民失其守,政失其序,风俗浇漓,人间岌岌堕为地狱矣。欲拯救之,必重申仁学,以甄陶、燮和、转化此物力横决、物欲横流之势。舍此莫由也。
 

余子东海,奇士也。早岁任气不羁,纵意诗酒。后归宗儒学,坚信不疑,岿然不动,毅然担荷斯道之重,雅有狂者之度。以卓跞之识,博洽之学,英发之才、奋迅之笔,发为文章,辄洒洒不能休。或阐儒理,或判物情,或伐异端,或辨谬说,无不酣畅淋漓,豁人耳目心胸,其锋莫之或撄也。见仁见智,读之者恐不免是非参差,言人人殊。以浅见观之,所发诸论或者不无小疵,然其宣扬仁之内在而超绝诸义,大纯而正,殆无可疑也。
 

予宿闻余子仁声而恨无一日之雅。去岁秋初,余子旅次燕市,乃得一接风仪。相与从容搜书于海王邨,览胜于祈年殿,怡如也。今余子裒集弘扬仁学之作成《仁本主义论集》,列任重先生主编之《儒生文丛》嘉惠世人。附梓之际,二子问序于予。予学行庸陋,非其选也。既不获辞,爰操管略引仁之时义于册端以为拥彗之一助云。
 


米湾

甲午腊月二十八日序于淡甘书屋


 

 

【后记】


自2006提出仁本主义概念并开始阐说,至今八年了。八年来,论道论理,论政论事,论经论史,广论古今中外宇宙人生,都一以贯之地归结于仁本主义,或者说,都是在仁本主义的导向之下。

 

仁本主义即是道德学又是政治学,是最富有科学性的生命信仰,可以为个体提供安身立命的仁宅,可以为社会建设长治久安的义路。只有回归仁宅,才可以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在自由;只有通过义路,才有望实现“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的大同王道。

 

仁本主义思想体系包括世界观、生命观、人性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各种儒家理念观点的集群。很多思想有原始性,在儒门中是共识,如性善论、经权论、体用论、知行论、爱有差等论、邪不胜正论等等。也有些观点,虽有经典依据,颇有东海特色。例如:

 

仁义普适论,文化决定论,良知平等论,良知护身论,中道标准论,仁尺论,人格主义论,道德造命论,一主三辅论,新中体西用论,偏统论,历史螺旋论,命运共同体论,吉人天相论,恶必愚、恶必苦、恶必丑论,爱民主义论,新三权分立论,儒家因果论,唯仁史观等等。

 

本书选取了天人感应论、吉人天相论、命运共同体论、仁者无敌论、爱民主义论、儒家“两性”关系论、儒家与自由主义关系论、性善论、仁寿论、师道论诸篇以飨读者,并简单介绍了仁本主义的古代实践和未来愿景。

 

不是唯物,不是唯心,不是唯神,而是唯仁。前不久完成《仁本主义世界观》一文被我视为仁本主义思想完美的收官之作。这是中国人应有的世界观,大中至正,可以开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开出美好的人生道路和社会道路。

 

良知和良制,内圣和外王,本质和现象,形上和形下,统归于仁。仁就是中华信仰,天地君亲师信仰,归根结底就是仁信仰。就理论而言,仁本主义已经圆满,今后的写作,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义理细化,或依据仁本观点方法应对问题和解释世界。至于个人此生是否有机会成就仁德和参与王道理想的建设,那是实践问题,前者需要看自己的努力,后者有赖于外缘的具备。

 

其实儒学即仁学,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指导思想,东海只是立足当代、针对现实而予以与时偕宜和因地制宜的阐发而已。以仁为本,纵贯古今,横贯中西,在坚持儒家四观(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基础上融摄佛道和西学,就是东海学术的最大特色。在仁本主义立场上深入阐说儒家形而上学,则是本书第二个特点。

 

仁本主义是中庸之道的现代性开阐。信仰中庸之道的国家就是中国,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建设新一轮的中华文明,就是最好最大的中国梦。要做好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就有必要树立中国人的世界观。仁本主义世界观大中至正,可以导出高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出美好的人生和社会道路,同时正好对治中国信仰缺失的膏肓之疾。树立良知信仰,内致良知,外求良制,恢复良俗,重建中华,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之士努力的方向。因此,自以为本书的推出颇有现实意义,可以为中国之梦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引导,可以弥补中国人普遍的信仰缺失或者错误,推动东方文化复兴运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

 

感谢任重兄对本书的推荐,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受领,感谢米湾兄惠序,以其对儒家世界观和人性论的坚定信仰和透彻解悟,为本书增光。与米湾相逢北京时赠以一联曰:驱饥肯乞米三斗,解渴欣逢水一湾。仁人志士同心同德,同引儒家源头活水,以解苍生精神之渴,正其时也。

 

余东海于南宁

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