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七,悼念师长杨汝清老师
作者:长礼
来源:珠海为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九月十一日甲申
耶稣2018年10月19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诗经·河广》
译文: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根芦苇就能渡过。
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跟就能望见。
注释:
“一苇”本意“一根芦苇”,古人常以芦苇编成筏子渡河,这里比喻船小。
“杭”通“航”。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众说纷纭。有说是作者与心爱之人分处卫国和宋国,希望情人前来探望;也有说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但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本诗所言是说从卫国至宋国尽管隔着一条黄河,只要决心前往,并不费力。
面对将自己与思念之人阻隔的距离,本诗与《汉广》不同之处在于:《汉广》中的年轻人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放弃追逐目标,能够拥有一点小确幸就很满足了;而《河广》是坚定不移,要通过努力来实现目标,认为只要有心,难事也易。
二者的做法各有可取之处:或者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降低期望,知足常乐;或者认定目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人类的情感并不能直接解决任何问题,却可以给人解决问题的无限动力。
无论是“默默地衷心祝福”,还是“心之所向,一苇以航”,都是把发自内心的真善美体现在行动上,最终,也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欢乐与满足。
杨汝清老师离世已有七日,曾记得当时我在老家帮忙家务,当早上十一点看到师长达三师兄的朋友圈里发布汝清兄突发病逝的消息,心里第一感觉是想哭。匆忙之间自己也转发了噩耗表达哀思。也在珠海燕京读书会微信群跟书友们做了转告。大家都不敢相信杨老师居然离我们而去。朋友们在求证信息来源之后皆痛心不已。今早在想杨老师的字为何是杭之。等到我学习了上文的诗经之后,我有了深切的明白。我们的杨老师三十而立归宗儒门且心向圣学,为儒门光大,把真善美体现在传播儒学的行动上,尽管颠沛流离,但是心中有自己的欢乐和满足。
与杨老师的相遇是在2013年的夏日,当时的我还是未接触圣学的志愿者。因为参加儒士社和弘道书院组织的曲阜儒家文化修身营与尼山中学义教弘道团,在曲阜国学院聆听了杨老师等诸位师长们的教诲。
2015年的春天,我辞去在学校顶岗的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在过去深圳帮忙社团的事务时,再次与杨老师相遇了。杨老师问我在哪里发展,我说暂时还在珠海,他当时就说也有个做国学的朋友在珠海,推荐你们认识。当场就拨打了珠海燕京读书会创办人刘又勇师长的电话,并把我介绍给了又勇哥。彼时让我这刚出校园的孩子心里有一份深深的感动。
2016年的秋天,在参加完第三次到曲阜尼山弘道团后,我选择回珠海跟朋友商量创业发展,恰逢北师大珠海校区开学期间,燕京读书会的吴老师和勇哥突然打电话来说:长礼,杨老师今天带女儿过来你学校报道,你过来跟杨老师见个面吧。殊胜因缘,再次聆听了杨老师跟我们燕京读书会的书友们分享了他的儒学心路历程。
与杨老师三次相遇,初遇之时,自己在圣学之门还是懵懂的孩子,再遇之时方有一丝清明,三遇之时已然懂得,做当下的儒生。当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弘道觉悟,有在社会上激浊扬清的恢弘志气。
在社团开始社会转型后已然没有鸿儒论道的儒家文化修身营供青年人接受圣学熏陶的机遇了,而杨老师指导的北辰青年却是让我们体会到先生在青年学子中砥砺前行的弘道身影,为了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让儒家文化成为青年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启蒙,在多元而诡异的社会中讲明正学,杨老师还在坚持。
今天是杭之先生出殡的日子,后学虽不能亲至。且以此推送悼念当代儒门的守护者杨汝清老师。杭之先生千古,愿您可以乘愿再来!
新时代的儒门必如您的殷殷所盼,儒家文化的复兴事业一定会接上圣贤的薪火!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西安中和书院致杨汝清先生亲属唁电
【下一篇】【邓志峰】思孟五行说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