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关于建立“孔教会”复兴儒家的构想

栏目:意义理论
发布时间:2010-08-11 08:00:00
标签:
曹景年

作者简介:曹景年,男,西历1984年生,山东济宁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从事儒家思想与文献方面的研究。编有《忠义中国》(陕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发表《论孟子天命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荀子校释〉疑义举例》、《陈寅恪儒学观之思想理路透视》、《〈孔子家语·后序〉所载孔子后裔事迹新证》等论文。

 
 
关于建立“孔教会”复兴儒家的构想
作者:曹景年
来源:作者惠赐
 
 
编者按:在今天的中国是否应该重建儒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可以说,关注儒教问题是大陆儒学区别于港台新儒学关注民主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在儒教重建上各种各样的声音已经很多,可资参考的方案也不少,在康有为后一百年,读者来稿重提孔教会,会引起怎样的议论?欢迎大家加入进来。
 
 
一、复兴儒家之原因
 
自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儒家从思想、文化、信仰到组织、信众和资源全面衰落,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孔宣传,孔子及儒家已经与封建、专制、落后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多数民众的共识。但也从那时起,复兴儒家的声音和运动也开始产生,不绝如缕,直至今日。我们既要感谢那些为儒家精神之不坠于地而奋斗的英雄们,也要感谢那些批判甚至谩骂诋毁儒家的人,因为他们让儒家不再高傲自大,而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身处批判儒家的大潮中,我们要复兴儒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复兴儒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说儒家是一个学派,这个恐怕没有异议,说儒家是宗教,则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儒家是什么,它从孔子创立起到现在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没有人有权人为消灭一个宗教或学派,除非它自己消灭。有些人说邪教没有权利存在,什么是邪教?邪教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儒家判定为邪教吗?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嗜杀人”,而这与儒家的仁爱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我们不可能将儒家定义为邪教,不可能说孔子是李烘志,否则,不但信仰儒家的人不会同意,恐怕一般民众也很难苟同吧。有人说儒家在历史上干过坏事,杀过人,那我们想想,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哪个的成长历史中不是血迹斑斑,与他们相比,儒家要稍逊三分了,既然他们有权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那为什么儒家不能继续存在呢?特定的历史事件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们不必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就现在而言,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其生存的权利,至于它能不能生存下去,能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那就是它自身的问题了,儒家也是一样。
 
儒家有生存的权利,信仰儒家的人有权表达和维护自己的信仰,这是儒家复兴的一个基石,那么,儒家对社会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凭什么能够复兴呢?这就涉及到儒家的价值问题。由于儒家历史悠久,思想复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谈儒家的价值非常困难,这里化繁为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其一,儒家的义理精髓可以维系世道人心。从根本上讲,儒家是一套道德学说,以善为追求的最高目的,为此,它提出了“礼仪廉耻”等四维,“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八德,“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这些都是儒家学说中的精华,对于美风俗、净人心,以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都有很大作用;从哲学方面讲,儒家以追求“和”为最高目的,天和、地和、人和、上下和、父子和、夫妻和、人物和,万物和谐,天人合一,这些对于我们保持安宁的心灵,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等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所幸的是,这些价值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同。这是儒家之可以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也是儒家的根本作用。
 
其二,儒家的物质存在可以维系中华文化。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根本,不但从思想、理论等方面说是如此,从文物、典章、风俗、制度、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保存和发扬儒家文化就是保存和发扬中华文化,儒家是中华文化的博物馆,从儒家的一系列文化符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中华的人,中国的人,传统的人。韩国每年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从中我们还可以依稀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子。举例来说,中华号称礼仪之邦,可以说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礼仪是什么呢?它包括婚礼、丧礼、祭礼、成年礼、待人接物礼、尊称、谦称、国家重大典礼等等,其绝大部分内容是儒家的礼仪及其世俗化,儒家经典有“三礼”,历史上的圣贤对礼也有许多论述,我们要想一览中华礼制文化的盛况,除了复兴儒家文化别无二途。当然这并非复古,作为中国人,对中华的文化有义务怀着崇敬、认真的态度进行保留、研究并向人们展示。这是儒家维系中华文化的作用,是其附属作用。
 
以上略说复兴儒家的依据有三,其一,儒家有存在之权利;其二儒家可维系世道人心;其三,儒家可维系中华文化。
 
二、建立教会“复兴”儒家之原因
 
教会,是一个宗教存在的标志和实体性组织,是它进行活动的根本依赖,没有教会,一个宗教就只能是学说,是空想,是游魂,是古书架中的几行文字而已,而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必须依托教会而存在。
 
儒家历史上有过类似教会的组织。孔子及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教会组织,不过是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组成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随着孔子的去世而瓦解。之后,除了子夏、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在宣扬儒家思想外,主要就是由孔子的后人组成的团体来维系着儒家的传承。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见,在鲁国是有“诸生”这样一个团体的,他们“以时习礼其家”,又说孔子传十余世,可见“诸生”的团体是以孔子的后人为主,再加上其他信仰儒家思想的人所组成。这个团体从孔子死后到秦汉时期一直存在着,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杀儒生四百多人,大部分是这个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可以说是最早最完善的儒家教会,在动乱的年代努力保存着儒家的火种,代代传承。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命运发生转变,由“诸生”组成的一个十分弱小的儒家团体一跃变成全民的大团体。儒学成为国学,儒生成为国士,天下读书人都开始读儒书,行儒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被抬到很高的地位,但这也给人们一个假象,似乎儒家就是世界上唯一正确的不可取代的统治思想,它有天生的优越性,这是很多儒家学者潜在的观念,他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五胡乱华、金、契丹等,这些异族最初十分凶猛,但最终都接受了儒家。抱着这个观念,他们不会担心有一天儒家会土崩瓦解,有一天天下没有人去读儒经。所以他们没有去建立儒家的教会,在儒家自然为人所接受的时代,它不需要单独建立自己的教会,因为所有的学堂,所有的官僚机构都是教会,所有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都是教徒,所有的百姓都是信徒。
 
但正是这一点成了儒家致命的软肋,佛教、道教从未成为过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所以他们建立的自己的教会(寺庙、道观等实体),组织了系统的信徒(僧人、道士等)。但是儒家以其高傲的姿态,认为不需要这些,所以当有一天政治力量不再支持它的时候,学堂不是教会了,官僚机构不是教会了,有文化有地位的人不是教徒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被扫地出门,儒家的所有标志瞬间消失,它无处现身,它成了游魂。之所以还有魂,是因为社会上并不缺乏信仰儒家的人,之所以是游,是因为信仰儒家的人都成了散兵游勇,无法统一起来。儒家游荡在具有儒家情怀的学者的笔端,游荡在偏远落后的民间,游荡在狂热的复古者的作秀举动中。因为是游魂,没有实体,一遇疾风便烟消云散。
 
综上所述,儒家曾经有类似教会的实体维系着它的存在,也曾经没有实体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着,现在它失去了理所当然存在的条件,又没有教会的实体,所以它成了游魂。游魂的儒家不能维系儒家的存在,在当代的条件下,它只能通过建立代表儒家的教会——孔教会才能真正获得复兴,重现“郁郁乎文哉”的圣教气象,这是儒家适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三、教会名为孔教会之原因
 
关于儒家教会的名称,可供参考的有中国儒教协会、儒教学会、儒教会、孔教会等,但何以弃其余而取“孔教会”之名,则须略作说明。
 
关于中国儒教协会。蒋庆先生在《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中提到了建立中国儒教协会的构想,虽然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和攻击,被指不切实际,但是他要求建立一种实体组织以复兴儒教的思路,确实很有远见,发人深省。他在文中提到中国儒教协会的性质时说:“在民间社会中建立宗教性的儒教社团法人,成立类似于中国的基督教会或佛教协会的‘中国儒教协会’,以‘儒教会’的组织化形式来从事儒教重建与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国儒教会’同中国的其它宗教教会和宗教协会一样,是一在现代法治框架下按照法律建立的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宗教社团组织。”在这里他把儒家的教会定格为类似于佛教协会的组织,这与本文所谈的教会有所不同,佛教协会是一个佛教内部的协调、管理的组织,是佛教教会(寺院等)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它不是佛教的教会,佛教的教会是寺院,佛教协会是各个寺院之外的联合组织。本文所谈的孔教会不是这种协会类的组织,而是真正的代表宗教的教会本身,与佛教的寺院处于同一类别,这正如国家和联合国的区别,现在连国家都还没有,又怎么能建立联合国呢。
 
关于儒教学会。现在类似儒教学会之类的组织很多,如各类的儒学研究会、研究所、研究院、书院等等,但这些组织不是儒家的教会,只不过是一种学术研究机构而已,顶多是一种文献的整理、解释和推广,被限制在书本中、书桌上、书房内和读书人中,它可以作为儒教的补充性机构,但是不能承担起儒家复兴的使命。
 
关于儒教会与孔教会。二者虽仅一字之差,其实差别很大。儒教一词用得较滥,更有学术性,可以说是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争论的产物,而对一般民众来讲,他们对“孔”字的熟悉远胜对“儒”字的熟悉。孔教含义鲜明,就是指由孔子所创立的那个儒家学派或者,以创始人名字命名宗教的不乏其例,佛创立的宗教称佛教,基督创立的宗教叫基督教等等。另外,香港汤恩嘉先生领导的孔教学院作为儒教的实体性机构,也用孔教的称呼且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故而,所建立的新的儒教的宗教机构以称为“孔教会”为宜。
 
四、建立孔教会之可行性
 
儒家复兴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举动,要想这项举动获得成功,不但要有合理性,更要有可行性。只有合理性,那不过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书生之见;只有可行性,忽略了对它意义和价值的考虑,那也不过是莽夫之勇。我们上面讲了许多话,都是讲合理性的,下面讲它的可行性。
 
蒋庆先生在《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一文中提出了以儒教来重建中国的政治秩序,看起来虽不乏合理性,但却缺乏可行性,通篇文章充满了一个书生的天真的幻想。书生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头脑充满了思想,自认为天下非我不能太平,人民非我不能得救,把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提出许许多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却拿不出一点推动这些思想实现的行动。对于这篇文章,笔者认为蒋庆先生没有摆正两个位置,一个是儒家的位置,儒家从来不是救世主,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宗教,它有其对社会的作用但不必过分夸大;第二个是他自己的位置,他不过是一介书生,不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那些幻想甚至有些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何况一介书生?所以,我们在提出以建立孔教会来复兴儒家的时候,必须慎重考虑其可行性,而不能走蒋庆先生的老路。
 
首先,从儒教本身来讲,儒教具有宗教的所有特征,几千年的历史使它积累了充足的资源可以成为一个十分规范的高级的宗教,就差把这些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了。从硬件上讲,各地的孔庙、文庙、各类儒家书院,各地的孔子等儒家圣人的塑像,祭祀的道具,等等都非常丰富;从软件上讲,儒家有它的一套以十三经为核心的教理教义和律仪系统,民间有儒家信仰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中有崇尚儒学的学者,总之儒教本身有成为合格宗教的充足条件,这在下文将作详细论述。
 
其次,从社会大环境来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是文化事业滞后,与我国的大国形象很不相称,所以我国未来很重的一个任务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呢?从哪里找资源?自然是非中华传统文化莫属,儒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文化复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见,未来的新中国文化必定少不了儒家文化的复兴,在这方面,港台、日本、韩国、台湾等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第三,建立孔教会能够按照步骤逐步实施。按照蒋庆先生的意思,孔庙、书院等应归还儒教,成为儒教的财产,这个方向可以努力,因为现在这些场所大部分已成为旅游景点,如果儒家有识之士联合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利用方案,然后呼吁政府归还,还是有希望成功的。这一点若成功,孔教会的建立也就有了根据地。退而言之,即便要不回来,现在支持儒家的人若能齐心协力,重建新的教会会址,也未尝不可。目前有很多实业家支持儒家,只是因为儒家是游魂,没有实体,导致他们有力无处使。这是场所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能否争取到合法注册的问题。就目前国家形势来看,宗教是敏感问题,申请孔教会注册会有难度,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和人民对不同的文化会越来越宽容,只要儒教信徒齐心协力,制定周密的方案,依照法律程序,把声音高高的喊出来,在人大会上喊出来,相信最终肯定能够取得成功。只要解决了合法性问题,孔教会的建立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就可以在各地兴建成立孔教会,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五、建立孔教会之具体策略(孔教十问)
 
未来的孔教会是儒家的实体性宗教组织,这不仅是一个构想,更需要在现实中具体的实施,关于它的职能、人员、运营与各项宗教要素等方面的问题必须一一解决,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由于所涉内容较为繁多且非常复杂,非一人之力能够解决,故仅提出此一问题及个人简单看法,以作引玉之砖,供有识者之深入研究:
 
甲、神灵为何?
 
既然是宗教就必须有神灵的信仰系统,儒家的神灵系统号称天地君亲师,但这个系统必须当代适应建立孔教会的现实,作相应变动。首先,“亲”是儒家很重要的神,但无法供在庙里,因为各家有各家之“亲”,各家有各家之“祖”;君也已随着时代的变化不见了。所以能应用到孔教会的神灵只有“天地师”。
 
周易的大化流行理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从宇宙论讲天地为万物之母,后来儒家又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以及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的说法,从道德源流上讲天地也是一切道德规范的祖始,故以天地为儒教最高神并无不妥。天地可分别为天神、地祇,虽然民间有雷公电母,城隍,山神水神等,但总括起来,都可归结到天神地祇上。天神地祇的崇拜可以包含感恩(感恩天地化生万物,化生人类)、祈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无灾)、忏悔(忏悔自己的不当行为,如暴殄天物、违背良心等)等情感,这些情感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并非另起炉灶。
 
除了天神地祇外,作为孔教会,自然先师孔子也算是一大神灵,他是儒教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是万世师表。但孔子作为神灵的作用不在崇拜,而在尊敬,景仰,按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不必按照崇拜神灵的方式来崇拜孔子。
 
孔子以下,可以有三个“师”的系统,一个是孔子弟子,如曾子颜渊等;一个是历代弘扬儒家的大学者,如子思孟子,二程朱熹等;一个是被儒家奉为楷模的人物,如关公、文天祥等。
 
乙、场所何在?
 
孔教会的场所可以按照新的理念进行重新建造,就如台湾几大佛教山头,都是跳出传统寺庙格局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建造的,但是考虑到儒家悠久的历史,为了保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以儒家的一些遗存标志物如各地孔庙、文庙、书院等为依托,进行扩建改建,作为孔教会的会址及儒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孔教会的建筑布局可以参照佛教寺院、道教道观,主殿建议设两个,一个是神祇殿,祀天神地祇,一个是先师殿,祀孔子,偏殿可供奉古今圣贤,一如佛教供奉各位大菩萨。另外还可根据情况设礼乐堂等。
 
丙、人员为何?
 
人员涉及对孔教信徒的称呼,以及孔教会各类执事人员的称呼,所有的孔教信徒皆可径称为儒教徒或圣徒,入会的儒教徒可称为儒士,孔教会的负责人可称为祭酒,当然这些称呼可以再进行商榷。
 
儒教徒入教会,成为儒者要有一定的仪式,可称为归圣式,仪式应由德高望重的儒者主持,主要问入会者是否诚意皈依孔教,能否遵守戒条等等,皈依也可以仿佛教,归纳为皈依圣神、圣人、圣教,圣神指天神地祇,圣人指孔子,圣教指儒家的教理和戒条。
 
儒者根据德行学识等,可分若干等级如圣人、大贤、中贤、君子等,具体名称可以研究讨论。
 
丁、律仪为何?
 
儒家是最崇尚礼仪的,也有很多独有的戒条,为了别于佛教的戒律,可称之为律仪。具体条文可以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炼制定。暂时先提出以下几条:
 
德行规范
 
根据不同的经典可以有不同的提法如,仁义礼智信,此为孔教戒律总纲,一如佛教杀盗淫妄酒。另外还可以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日常规范
 
蓄发,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蓄发不仅是传统儒者的规范,更是整个汉民族的风俗;行三年之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至今在许多偏远农村还有为父母带孝三年的习俗。
 
戊、教服为何?
 
服装是一个宗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外在标志,如道教有道袍、佛教有海青、僧服。一种谨肃、端正、威严的衣冠更容易让人产生宗教的神圣感,增强感染力。虽然儒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服装,但它并不乏这方面的文化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整合利用起来,研究出一套优雅大度而又有威严的儒服。
 
关于儒者的服装古代有儒服、儒冠之说法,特别是先秦的典籍里,百家争鸣,作为儒家重要文化标志之一的就是儒服,庄子里就有“举鲁国而儒服”的说法。汉朝刘邦见到带儒冠的人,就“溲溺其中”。大家熟知的杜甫的一句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虽然有可能是虚指,但也说明了儒冠的存在。后来儒家一统天下,儒服倒是很少作为特别的标志被谈起,一般就把读书人穿的衣服称为儒服。在中华传统服装——汉服已经被丢弃近400年的今天,儒服其实与汉服的含义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并且可以进一步说儒服是传统汉服的精华和杰出代表,我们可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把孔教会建成中华衣冠的传承之所。
 
己、经典为何?
 
儒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许多都被历代儒者奉为圣经,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春秋、尚书等,还有历代大儒如韩愈、二程、朱熹等的著作。就统称来说,历来有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这些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依据,讲述了很多非常深刻充满智慧的道理,有些思想内容实际上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作为一个儒士,应该要熟读这些经典。
 
庚、日课为何?
 
我们创立一个教会,不能有一个空架子,也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思想层面,它应该要能贯彻到儒士的具体活动中去。其实做一个儒士并不容易,儒士在古代是读书人、有学问的人的代称,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的。儒士也是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并展开各项宗教活动,这既是体现自己的信仰,也是提高自己的素养。就信仰类的活动而言,包括祭(拜)天、祭祖、祭圣等;就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而言,包括诵经、习礼、习乐、讲论、专攻等,诵经是常用经典的诵习,礼乐是学习各种礼仪和音乐,这两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专业内容,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真正的儒士应该是礼乐兼通的谦谦君子。讲论是对儒家部分义理思想、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适应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历来有讲论的传统,藏传佛教中就把辩经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功课。专攻是培养专门精通一个方面知识的高级儒士,当年有孔门四科,称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来又有五经博士等等,我们可以以现在的标准把儒学分成若干科目进行学习,培养高素质的儒士。
 
辛、业务为何?
 
大凡教会,并不是独处山林的一个孤立的团体,而是与社会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是社会的一部分,这些活动可以称为教会的对外业务,例如寺院可以为别人举行诵经法会、可以参与募捐、慈善等等。对于儒教来说,由于它本身就是世俗的宗教,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首先,主持各项礼仪,包括出生礼、冠礼、婚礼、葬礼、祭祀祖先、祭祀先贤等重大礼仪,还可以协助举行各类开业、开会典礼等;其次,聚徒讲学,可以开办一些讲座,向人们讲授传统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等;第三,参议时政,点评事实,黄宗羲曾经说“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也就是说古来学校(其实是培养儒家人才的场所)就有评议时政得失的传统,这点孔教会可以继承;第四,积极参与各项体老恤孤,救助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壬、经费何自?
 
教会作为宗教组织,必须要解决其生存问题,这对于教会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教会便无法生存。大体来讲,教会的经费来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考虑,一是信徒供养,即儒士入会捐款、儒教信徒捐款等;二是自体收入,即通过自己开展业务获得的收入,但教会毕竟不是营利性机构,开展业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圣教,服务社会。教会不可依赖政府拨款,否则会成为政府的附属性组织,失去独立自主性。
 
癸、学院为何?
 
大凡高级的宗教,都有自己的学员,培养专门的神职人员,佛教有佛学院,道教有道教学院,基督教有神学院等等,儒家也应该有自己的学院,学院可以说是儒家之宗教与学术的结合点和过渡点,教会作为宗教组织存在,学院则承继儒教的讲学授徒的传统,以及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学院名称可以成为“孔教学院”。
 
以上略说孔教十问,以释诸疑,当然由于才力有限,可能会挂一漏万,其中所说一方面仅是略而言之,详言之则非片纸可尽,另一方面仅为一家之言,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庚寅仲夏兰溪子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