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从9月18日至10月15日,工作日和休息日被“分割”为8个部分,于是有人认为今年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长假将成为史上最折腾的“零碎”假期,希望能予调整和整合。对此批评和建议,国家发改委有关方面负责人回应说,中秋、国庆假期安排是国家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慎重决策的结果,有关部门决策时既要维护公民享受法定节假日的合法权利,也要考虑劳逸适度,避免调休不当导致连续工作日过长。(《新京报》7月29日)对此疑问的技术性解释,并不能使人满意。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多是政治性节日,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其他重要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未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这种无视节假日文化意义的做法,一直就备受质疑。
1999年,出于拉动经济的考虑,政府对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了调整,将“五一”、“十一”放假天数增加,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七天的“黄金周”长假。这些长假,是否起到了预想的经济效果暂且不论,但带给老百姓的大多只具有休息和旅游的意义,而传统节日在此次调整中仍然未予考虑再起争议。
2005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要求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于是,直至2007年,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终于在多年的呼吁声中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如有学者所言,节日作为文化符号,是鲜活的历史,预支的未来,生命的摇篮,精神的家园。它使我们当下的经验直接与古人的生存模式、意义世界勾连贯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时序更替中猛然间唤起一种“我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自觉和追问,其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不谓不大(陈明)。当年政府顺应民意调整法定节假日,将其从政治、经济考虑回归到文化,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价值内涵,此项决策顿时得到了一片赞许声。
可是,重新调整后的法定节假日期,给予清明节和中秋节的只有短短三天,未能取代之前的“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确给人“零碎”的感觉。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呼吁要重视解决中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作出调整,社会上也有很多类似呼声。
根据人民网今年2月做的一项《是否延长春节假期,您的意见?》网友调查,有91.2%的网友认为现行的过年假期应做调整,有90%的网友认为要过好年,春节假期必须延长。于是,有人建议在除夕(大年三十)之前三天就放假,因为春节(过年)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在节前应该给予充裕的时间准备,提前放假方合情理。
笔者建议,可将原来的“五一”黄金周调整给清明节,将原来的“十一”黄金周调整给中秋节,五一和元旦可不放假,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庆祝活动,十一放假一天即可。在现有的法定节假日基础上,把重阳节增定为法定节假日,将孟子母亲(“孟母三迁”教育亚圣孟子成人的故事千古传诵)的生日作为中国母亲节,以弘扬中华民族重孝尊老传统,并尽快把教师节的日期由现在的9月10日改为孔子诞辰日(9月28日),既可使教师节具有纪念意义,也可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再回到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调整问题。窃以为,中秋节强调阖家团圆,倡导家庭和睦,让民众在节日的氛围中尽享天伦之乐,会在无形中培育民德、醇化民风,非常有意义。结合考虑中国的国情,除去目前2.11亿的庞大流动人口(占中国总人口数的将近六分之一),很多人身处外地定居工作,返乡回家的路途比较遥远,在暂不能将现行假期延长的情况下,将“零碎”假期技术性整合为一个长假,也未尝不可。因为,无论从节假日的文化意义还是从社情民意来说,对现行的假期安排进行调整和整合,也是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决策”。
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10年8月20日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