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周公之制:《周礼》那些理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30 17:29:47
标签:周礼
杨朝明

作者简介:杨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东梁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常委,第十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出版《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八德诠解》等学术著作20余部。

周公之制:《周礼》那些理

作者:杨朝明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廿三日丙寅

        耶稣20181130

 

 

关于《周礼》成书有多种说法。综合梳理分析前人研究,“周公作 《周礼》 ”不成问题,孔子言其为“古”制 轻忽。《周礼》的价值体现在文献、制度等方面,更体现在它具有的思想意义上,《周礼》是研究西周文明的重要桥梁,是理解中国的重要典籍。

 

说到周礼,你可能会想到它是一部著作,它是作为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也可能会想到它是一种规范,它是西周初年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二者实际内在相通,密切关联。《周礼》属于周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周礼影响中国既深且广。

 

《周礼》成书很早,人们却争论很多

 

《周礼》是儒家的经书,是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礼》记述国家治理的框架,是社会管理的体系。《周礼》所记为“周之官政”,即周代典章制度。《周礼》本称《周官》,它把全国的官僚机构分成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而且各有职责。天官冢宰主管朝廷及宫中事务,地官司徒主管土地与民事,春官宗伯主管祭祀与礼仪,夏官司马主管兵战与军事,秋官司寇主管刑事与诉讼,冬官司空主管手工与建设。六官又各分设数量不等的官属,形成系统的官僚机构。

 

《周礼》是先秦典籍,传统以为该书成于周公。后来,人们不相信《周礼》成书这么早,遂出现了许多说法,从西周晚期说、战国儒士说、战国策士说,到成于西汉说、刘歆伪造说,前后时间竟长达千年。这也是中国典籍成书与作者研究的奇观了!

 

问题的实质还是“周公作《周礼》”是否可靠。疑古思潮盛行时期,不少人力图说明《周礼》不出于周公。但使用的方法存在问题,他们的“疑”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甚至捕风捉影。如清人杨椿说:“是书非周公作也。疑其先出于文种、李悝、吴起、申不害之徒,务在富国强兵,以攻伐、聚敛为贤”,杨椿的高论因“疑”而发,可是疑古派人竟说自己“真像获得了打开千年铁门的一把钥匙”,由此认为《周礼》“是一部战国法家著作”,有人则跟着说“《周礼》是一部真正的‘杂志’”。

 

周公“制礼作乐”,可不是一句空话

 

清代以前,人们认为“周之官政未次序”而周公作《周官》,许多典籍也说“周公制礼作乐”,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周公确立了周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明,其中也包括制作《周礼》。

 

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是极其重要的人物。他辅佐武王取得天下,又辅佐成王巩固天下。天下的稳固要在建章立制,周公在营建洛邑、分封诸侯之后,着眼于周朝的长治久安,于是会通前世各代,损益殷商礼制,制定了周朝的政治体制,确立了官职结构,这应该就是今天看到的《周礼》了。

 

今本《周礼》缺少“冬官司空”,后人以《考工记》补充。但《周礼》有严密的体系、严谨的逻辑。《周礼》天地四时的职官设计,反映了设计者的宇宙观,这是朴素的自然哲学。六官的设定,天官象征天所立之官,地官象征地承载万物,四时之官反映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政治中的运用,是农业思想文明的结晶,是早期农业文明的反映。六官职责明确,体系完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周礼》记政治和礼仪制度,论述国家体制和官吏职掌。后人称其为“古文先秦旧书”,认为是周公“为成王所制官政之法”,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周代金文如赐命礼、职官制度等显示了《周礼》的重要价值;研究者还发现,《周礼》四分之一以上的职官与西周职官相似或相同,足以证明西周政礼的存在。

 

“梦见周公”,正因周公创制

 

若问孔子最崇拜的人,那一定就是周公!孔子晚年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对于周公,孔子可谓魂牵梦绕。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尊周公为“元圣”。曲阜周公庙元圣殿有门联曰: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本先型。揭示了孔子与周公的关系,显示了周公对孔子的影响。

 

孔子那时,周代典籍尚在。孔子能看到更多的周初历史,使他有条件“法则周公”。《论语》两次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太庙”即鲁周公庙。对于不懂的礼制、礼仪、文物,孔子实事求是、虚心求教。孔子还到洛邑参观访问,游历了重要政治文化设施,流露出对周朝制度的无限向往,他对周公倾心仰慕,他经常引用周公名言,对周公的赞美常常溢于言表。他熟悉周公事迹和“周公之制”,认为“周公之典”就是后世行事的法度。

 

据《孔子家语·执辔》记载,孔子将治国与驾车作比,说:“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经细心比较,孔子此处的论述与《周礼》完全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言其“古”,应该是《周礼》成书时代问题的极重要信息。孔子说的“六官”,正是《周礼》中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将《周礼》六官以及太宰一职的职掌与孔子的论述进行对照,孔子所说的六官的管理体系,正是《周礼》所记载的六官系统。

 

孔子主张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他看来,用缰绳驾车是驾车的最好方式。用刑法作规范,就好比驾车时用鞭子,驾车时不能不用缰绳引导而只用鞭子抽打。怎样“齐之以礼”?孔子的回答是“以德以法”。孔子认为,“善御马”与“善御民”道理一样,古代圣王“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能“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

 

关于“以六官总治”,《孔子家语·执辔》记孔子说: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孔子所说的治国思想与方略,正隐含在《周礼》一个个职官分设的背后。这些思想内涵丰富、包蕴精微、纤细缜密、具体生动,令人惊叹不已!

 

《周礼》中的那些理,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国的礼制出现很早,周礼已经具有了很高的水准,所以孔子尊崇周公,推重周礼。周礼是一种人文文化,具有别嫌疑、济变、弥争的功能。中国古代对礼的特征、功能论述已经十分完备。例如《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记》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孔子说:“夫礼者,理也”,“君子无礼不动”;孔子又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历史像不断流动的河流,由众多支流汇集而成。周人损益殷商礼制而成周礼。《周礼》是对以往礼制的总结,更是对周代制度的设计。如果没有此前中华文明漫长发展的广阔背景,《周礼》就难以“经天纬地”,其体系就不会如此庞大而周密。历史上不会存在一个定型的、稳定的、不可变通的周礼,《周礼》天下治理方略与架构才是它的实质、价值与意义所在。

 

《周礼》开篇就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些话也见于《周礼》地官、春官、夏官、秋官之开端。从《周礼》的这个“序言”看,制定“六典”缘起于“王”,作者是“代言”,内容属于“王制”。《周礼》以“建国”为起点,它立言的主体是“王”,结合《职方氏》《大行人》,“王”可以看成是周成王。从地理布局看,《周礼》乃针对西周初年的实际,政治核心是千里王畿,王之所建为“国”,环绕在“国”附近的是“乡”。可见,《周礼》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文献和制度价值上,更在于它内在的政治思想文化意义。

 

周公作《周礼》,《周礼》就成为周代政治的根本大法,“先君周公制周礼”也就成了周人的口头禅。作为制度,《周礼》与周代的仪规、法度、道德、规则在内,共同构筑了中国礼乐文明的大厦。厘清《周礼》的成书年代,了解《周礼》的性质,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了解中国文化的高度与深度。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