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
儒家网十年记
作者:任重
【作者:任重,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
十年前初春的一个深夜,乍暖还寒,我坐在北京的公交车上,窗外行人稀少,街面清冷,路灯与树影交映斑驳,沉思良久,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我们是生活在当代的中国儒生。
天下为公,王道仁政,依然是我们的政治理想;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依然是我们的文化信念;
均富安和,各得其所,依然是我们的社会追求;
仁爱孝亲,敬天法祖,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自强不息,乐天知命,依然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礼义廉耻,致行良知,依然是我们的行为方式;
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依然是我们的处世原则。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将以先贤为榜样,以苍生为念,承续儒家文明,光大儒教事业,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今天,我们追求的目标是:祖国更加繁荣强大,人民更加自由幸福。在这一目标实现的那一天,世界万国将会更加协和,普天民众将会更加和睦。我们坚信这一点。
儒家中国网站[作者注:因政府网络管理政策规定,2014年改名为“儒家网”] 秉持公益性质、独立身份、民间立场,是由当代中国民间儒生主办的非赢利思想文化网站。我们开办此网站,希冀给同仁们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相互砥砺的平台,也给各界朋友们提供一个认识当代儒家的窗口。”
这就是儒家网的《开通说明》,写于2008年。
今天回看这段文字,激情仍在,感慨亦多,但感触最深的是,当时对是否要公开亮明“儒生”身份,颇为踌躇,唯恐触犯政治禁忌,也担心某些躲在暗处好行告密之徒借机生事,危及网站生存。为此,还特意征求了一些师友的意见,莫衷一是。最后一咬牙,决定还是发出吧。
时至今日,官媒已用“儒生”来名时下最高领导人。这在十年前,是万万想不到的。
一、先有《儒家邮报》,后有儒家网
为什么要办儒家网?
就时代背景而言,十年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思想言论的空间也逐渐自由,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儒家思想伴随着“文化热”、“国学热”得以重新传播。
在学界,关于儒家思想研究的论著和刊物虽然甚多,但绝大部分都是外部视角切入,将儒学视为一个与当下社会无关、与自己生命无涉的纯学术研究对象,从而将其“古董化”、“博物馆化”。来自各方对历史上和现时代儒学的批评,大多仍然囿于五四以来的旧有观点,要么是以指桑骂槐的策略“荆轲刺孔”,要么是出于无知和偏见上纲上线。有鉴于此,从儒家内部视角以及“了解之同情”(陈寅恪)、“温情的敬意”(钱穆)的态度对当代儒家的思想和活动予以表述和评论,既是自省砥砺、纳取诤言,也是主动向世人的自我说明。
亮明儒家立场,强化担当意识,彰显文化情怀,凝心聚气,砥砺同行,这就是我办儒家网的初衷。
就具体环境来看,十年前儒学发展的社会氛围远不如今,尚有种种禁忌,很多人还是对儒学知之甚少、误解很深,在学术思想界亦受到左右两派的夹击,得不到公共资源和民间社会资源的支持,在夹缝中寻找突围,是当时乃至今日儒家境况的真实写照。
儒家自身没有任何资源,外在条件又有种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欲弘扬儒学,只能借助刚刚兴起的网络。
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了儒家一个与竞争对手平等的传播机会。随着儒家网站的零星建立,一度被迫压的中国大陆儒家,在众声嘈杂的网络上再发清音。可是,网络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个人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信息泛滥的汪洋大海中去搜寻、捕捞、筛选,既是浪费,效率亦低。
在多年主持儒学联合论坛网站(bbs)期间,我经常听到很多师长、学者和同道表示无暇经常上网站来看,以致没有看到一些好文章,错过了很多精彩的讨论。而且,因为bbs门槛太低,很多人上网发帖只是为了“找感觉”,结果导致真知灼见被大量的狂言乱语和口水所淹没。
闻听这样的抱怨多了,便促使我思索: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高效率地来传递我们的信息?
于是,就有了以电子邮件发送的网刊《儒家邮报》。
《儒家邮报》于2006年12月12日创办发出第一期后,效果出奇的好,也得到了儒门师友和读者的赞同和支持,影响力越来越大。
两年后的一天,有民间儒友徐治道问我,为何不办个网站?我回答说没精力没资本。
那时,就我一个人单打独斗,不仅协助陈明老师管理儒学联合论坛,还和王达三兄一起操持儒教联合论坛,几乎没日没夜的趴在电脑前搜集资料、编辑文字,身体支出已达极限,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以至于陈明老师于心不忍“说实话”:“吹剑,你已经做了很多。说实话,我希望你为自己为家人多留点时间精力。”
我确实做了很多,但还想做更多,挖空心思想为儒家复兴极尽推波助澜之能事,可惜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
不过,徐君的一句话鼓舞了我:“其实不用额外付出,只要把《儒家邮报》上的内容,再次发到网上即可。”不过,对于文科生和穷书生的我,那时对网络技术和开办网站一窍不通一头雾水,仍有畏难感,幸亏他承诺由他来解决网站开通等技术性问题,才促使我下了决心。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儒家网。
二、儒家网要干什么?文化的核心是思想。
十年前的儒家发展,除了政治禁忌和制度藩囿,学术与社会之间仍然隔阂。那么,儒家网应该如何定位?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归,自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官方和民间都做出了积极努力,破坏容易建设难,积重难返,殊为不易,在下作为置身其中的参与者,感触很深,感慨无限。对中国传统在社会层面泛文化(国学或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推广,早已不存在障碍,而且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已有复兴之势。
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是:当下儒家复兴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窃以为,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目的是明道。任何文化的复兴、社会的改造以及政治的重建,都必须思想传播在先,若无思想之广泛传播,以形成社会思潮,改变国人思想,任何文化复兴、社会改造与政治重建均不可能。
而且,随着对儒家学理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相关学术刊物和专著亦纷纷面世,但仍未能走出书斋、走向生活,于社会建设而言,影响甚微,建树不丰,实际成就乏善可陈。基于此种现状,若要复兴儒学,则必须打通学术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使二者彼此交流、活泼互动,唯此方能促使儒家重新焕发活力。
故此,儒家网的定位是思想文化,既不是纯学术,也不是泛文化,而是以“高清新”(“高”即高端思想,“清”即清楚的儒家立场,“新”即传递最新信息)为指导原则,着意于当代儒生思想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秉持儒家立场,以承续儒家文明、推动中华复兴为己任,坚持思想性、公益性、独立性,重点发布当代儒家的最新思想学术成果、社会热点评论及民间社会实践信息,编辑出版图书刊物,组织、支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
儒家网开办以来,成为儒门诸因子的汇聚地,发起、引导、参与了一系列争论。
比如:曲阜建大教堂,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儒家经典进课堂暨国民教育体制改革,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废止,平坟运动与殡葬改革,中国改革与儒家思想,教师节改期,孔庙(文庙)维权,爱护母语与恢复正体(繁体)字,儒家伦理暨同性婚姻合法化,儒家与女性,国服暨当代中国公礼服,国学与国学学位,民间读经,回到康有为与新康有为主义,反思新文化运动,经学复兴,家与孝,“大陆新儒家”争议等等话题,儒家网都发出了独特的声音,很多成为当年的思想文化事件。
还有,为了更加主动明确表达当代儒家的观点,以关切现实、砥砺思想、凝聚共识、扩大影响,儒家网主持开办了“儒家看法”(以儒家网名义发表社论、社评和特约评论员文章)、“独家专访”、“儒门会讲”等栏目,针对当前中国学术、政治、文化、教育、法律、政策等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主动介入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力求在重大舆论场合发表儒家声音,一经推出,备受瞩目,在当下思想界各家各派之中别具一格,亦使儒家网的功能更加完备。
十年期间,有朋友不断建议,儒家网的好多学术文章看不懂,应该更大众化些。在下对这些朋友的建议非常理解,儒学的普及确实非常重要,但这不是儒家网的任务重点,我们要做高端思想的创造者,而非泛泛文化的传播者,就是说,我们要做儒学生产者,而非儒学消费者。
就儒学大众性传播而言,能做、做得好的人和机构,十年前已有,眼下很多很多,但就高端思想的创造及推动,眼下想做、能做的人依然很少很少。
就文化发展而言,既需要孔子,也需要于丹,这是很合理的分工和文化生态。我们要做孔子事,不做于丹事,也即:儒家网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三、儒家网都干了什么?儒家重新公共化。
因为是互联网媒体平台,我们的核心项目就是建设网站。略感欣慰的是,经过十年的深耕细作,儒家网现已能够第一时间反映当代儒家思想发展、儒学研究成果、儒门社会实践的前沿动态,在同类网站中独树一帜。
依托儒家网门户网站,我们还出版纸质图书“儒生书系”和电子出版物《儒家邮报》,着力建设新媒体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断延伸传播领域,同时,编纂年度大事记并评选年度十大热点、十大好书,开设“儒家看法”、“独家专访”栏目,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辅,学术思想研究与大众普及并重,初步形成了以网站建设为中心、以品牌栏目打造为重点、以图书出版为特色、以年度十大评选为亮点、以新媒体平台运营为着力点的工作格局。
(一)出版《儒生》集刊、“儒生文丛”“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中国儒学年度热点”等图书
儒家网主持出版的图书,既以儒教重建、儒学复兴、儒家回归为整体动向,又以儒生个体经年探索之结晶为形式,颇具代表性地呈现出大陆新儒家群体的多样风貌,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根据唐文明兄的建议,儒家网主持出品的图书如“儒生文丛”主要针对儒门青年才俊,尤其是布衣书生和民间儒者,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所以,图书作者既包括自觉认同儒家的学术研究者,又包括主动弘扬儒学的社会实践者,在内容上注重学术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并有担当意识、价值关切和文化情怀,故而,不仅收编学术研究专著,也收编各界同道的弘道文集。
十年来,儒家网先后出版了近三十本图书包括《儒生》集刊四卷、“儒生文丛”三辑(20本)“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及“中国儒学年度热点”两个年度,以及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中国必须再儒化——“大陆新儒家”新主张》。
例如,“儒生文丛”第一辑于2012年出版后,法学家梁治平先生认为“‘儒生文丛’展示了‘儒生’这一儒家群体在中国消失一百年后的第一次重现”,许章润先生认为“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
《中国必须再儒化》,2016出版。
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2014年出版
“儒生文丛”第一辑(2012)、第二辑(2013)、第三辑(2015-2018)
《儒生》集刊第一卷(2011)、第二卷(2012)、第三卷(2014)、第四卷(2015)
(二)发起参与多起社会活动
人道政为大。公道废而后公论兴,公论息则天理灭。关注公共领域,参与公共事业,乃是儒生的本分、儒家的天职。
其一,发起儒家学者联署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并征集签名。
闻知在儒家圣地曲阜要修建高达四十余米、容众三千人的哥特式耶教大教堂的消息后,儒门各界深为震惊和忧虑,2010年12月,我们发起十位儒家学者联署《尊重中华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郑重呼吁有关各方尊重中华文化圣地,立即停建该耶教教堂。
该意见书由郭齐勇、张祥龙、张新民、蒋庆、林安梧、颜炳罡、韩星、陈明、康晓光、赵宗来十位儒家学者联署发布,同时,该意见书得到国际儒学大会、国际孔教大会、马来西亚儒教会、印尼经典教育促进会、曲阜儒者联合会、深圳孔圣堂、珠海平和书院、北京苇航书院、浙江省儒学学会、江苏省孔子后裔联谊会十个儒家社团首批支持,在中国儒教网、儒教复兴论坛、华夏复兴、儒学联合论坛、儒家中国、孔子二〇〇〇网、中国当代儒学网、儒家气学网、礼乐中国、孔氏宗亲网十个儒家网站首批联合发布。
意见书并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签名,得到热烈响应,立即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激起了热烈辩论,秋风兄认为,“这是一起具有重大思想和政治史意义的事件。它触及了中国精神秩序重建与现代国家构建之最核心问题。也许再过十年、百年,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才会完整地显现出来”。的确如此,此次事件刺激了中国大陆的儒教大发展。
其二,发起海内外120多名学者教师联署教师节改期建议书并征集签名。
2014年4月,发起海内外120多名学者教师联署《敬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教师法修订程序的建议》。在这次的联署名单中,除了当代儒家代表性人物郭齐勇、蒋庆、盛洪、陈明、康晓光、余东海、秋风等,还有知名学者汤一介、何光沪、陈鼓应、许章润、范忠信等人以及“社会主义宪政派”学者华炳啸,既有左派代表性人物韩德强、摩罗、刘海波,也有《南方周末》评论员戴志勇,以及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陈弘毅也赫然在列。
凝聚人心、重建文化、再兴教育,莫若尊师重道。一国的教师节设立宜与其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联,而孔子作为世界级教育家,万世师表,以其诞辰日为教师节,实至名归。建议书再次重申了社会各界要求,当局若能审时度势,顺天应人,毅然改制,则不失为文化壮举,昭示千古。
其三,发起海内外七十位学者联署关于孔庙使用和保护问题建议书。
2014年2月,发起海内外七十位学者联署《优化孔庙文化功能,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关于孔庙使用和保护问题的建议书》。此建议书由当代儒家学者郭齐勇、张新民、蒋庆、陈昭瑛、陈明、康晓光、姚中秋、曾亦、丁耘、唐文明、柯小刚领衔发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的海内外七十位学者联署,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强烈的社会共鸣。
孔庙(文庙)作为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和载体,其兴衰沉浮往往折射出儒学的时代命运和文化归向。建议针对孔庙现状而分别在保护力度、文化功能、管理机制三方面来实现孔庙的文化归位,是为中华文化复兴不可缺少的环节和保证,意义重大,政府若能落实相关政策,则意味着“中国”回归为期不远。
其四,征集儒门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意见。
2012年6月,以网络曝光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孕妇被强制引产事件为开端,引发社会各界对暴力计生的大范围抗议,以及对当前计生政策的全面反思。儒家网组织儒门各界人士在积极响应社会各界关于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倡议意见的同时,也从不同的摄入角度全面梳理并阐述儒家义理对当下中国生养政策的审视,以推动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
五年后,中国政府对一孩化计生政策开始调整,儒家与社会各界的努力终见成效,功不唐捐。
其五,发起联署关于停止“平坟运动”呼吁书并征集签名。
2012年11月,针对河南省大规模开展的平坟运动,在网络上引起巨大争议,儒门同道先后发布了两次紧急呼吁书并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联署,获得了四批签名支持。呼吁书要求河南省地方当局立即停止这一破坏国人传统信仰的野蛮行为,希望中央政府介入调查,维护社会的旧有习俗,尊重国人的本俗信仰,严惩土地财政下的政府寻租行为。
其六,发起联署《就<南方周末>新年献辞事件告天下书》。
2013年1月,三十七位儒者发起联署的《就<南方周末>新年献辞事件告天下书》,敏感度很高,争议性很大,有儒门同仁认为儒家不该为“自由派”背书,窃以为,这主要是表达我们关于言论自由的立场(呼吁书说得很清楚),亦是推动政府往前走,与南方系的思想立场无关,不是仅仅对一件具体事情的支持,更不是为反政府而反政府。
其七,推动成立“中华孔圣会”。
2015年11月,由当代儒家学者和海内外六十多家民间儒家社团共同发起的“中华孔圣会”在深圳宣布成立。有论者认为,“孔圣会”的成立和发展,不但能更有力地推动儒学的复兴,对国家的社会治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推动和补充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外来文化、宗教的本土化,优化文化、宗教生态,尤其是有效抵制邪教的滋生,起到消除邪教滋生土壤的“培本”作用。
其八,组织召开“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学术研讨会。
儒学与改革的关系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儒学如何看待改革,如何参与改革,已成为理论焦点而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儒家网与某学术期刊合作,2014年11月在成都举办了“儒家思想与中国改革”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参会的儒家学者分别围绕现代中国与儒家叙事、中国改革与儒家愿景、返本开新与开放包容、普世之维与致治太平等四个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其九,发起十家民间社团联署中国父亲节倡议书。
鉴于西方父亲节在中国的流行,2015年6月,发起十家民间儒家社团即深圳孔圣堂、北京弘道书院、河北儒教研究会、曲阜市儒者联合会、上海道里书院、朔州市国学会、湘潭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南通知止堂义学、武汉大学珞源国学社、甘肃襜如衣冠汉风社,郑重向全球华人同胞发起联署联署发布《关于恢复和过好中国父亲节的倡议书》,呼吁重建八月八日父亲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节日,认为此举有助于铭记抗战先烈的伟大业绩,有助于打造中国民间节日体系及其文化氛围,促进国人的文化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推动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其十,发起海内外众多儒家学者和社团联署致电影《孔子》剧组公开信。
2009年4月,传闻拟拍摄的电影《孔子》剧情有“感情戏”并有恶搞之嫌,儒家网联合以孔氏宗亲会、国际儒学大会、中国儒教网为代表的五十余家海内外儒家社团和儒学网站发布致《须尊重历史,宜敬畏圣人——致电影<孔子>剧组人员公开函》,表示关注和异议,轰动一时,最终迫使剧组做出公开回应,并承诺剧情绝无类此内容。
如王达三兄所言,此事与其说是一个重要的娱乐新闻,毋宁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孔子回来了。“80年代的孔子,只是个好坏参半的凡人;90年代的孔子,是个影响巨大的学者;进入21世纪,孔子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圣人’。”
除了上述活动,儒家网还多次参与组织大陆民间儒教徒在北京孔庙举办祭孔释菜礼、儒家文化青年修身营、面向社会(重点面向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社团、民间传统文化社会组织等团体)免费赠阅儒学书籍等等活动。
(三)组织编写《中国大陆儒门年度大事记》,评选儒家年度十大热点、十大好书,编辑年度全球祭孔图集。
为了记录事件,提供信息,促进认同,自2012年开始,儒家网组织编写年度大事记,反响良好。
2014年,我们在大事记的基础上,主持评选年度十大热点,涉及谏议、公共政策、思想学术、文化事件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儒家最新发展状况,向社会公布后,备受关注。
同时,为了使社会各界能够全面把握当代儒家的思想动向和理论动态,自2014年起,儒家网启动年度好书榜和“十大好书评选”活动。
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对此活动评价曰:“儒家网以民间立场举行年度好书评选活动,在国内实属首举,意义重大。”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很为这样的举措感到赞佩,因为“这对于盘点儒学研究成果、引导儒学研究方向、指示儒学学习路径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纪念孔子诞辰活动无论从数量、质量较往年相比都有大幅度突破,仪式越来越规范完善,大到各省会城市、县市区,小到街镇乡村,均有消息传出,参与组织包括官方组织、中小学、大学以及民间团体,而且政府日益成为主导方。有鉴于此,为了助推此活动,儒家网自2015年开始编辑年度全球祭孔图集,一经发布,格外瞩目。
(四)编发电子刊物《儒家邮报》
在智能手机上网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影响下,以电子邮件途径发送的网刊,是否还应该继续办下去?经征询意见反复研讨,基于《儒家邮报》主要针对学者主动发送,考虑到学者习惯和老订户的需求,以及电子邮件发送的特殊优势,我们决定继续编发。
目前,《儒家邮报》订阅人数持续增长,订户及发送对象主要是学术思想界和儒学爱好者,尤其在学术思想界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认为,对于希望多方面了解当代中国儒学运动发展动向的学者和有心者,《儒家邮报》“是一个难得的窗口。”
筚路蓝缕,艰苦备尝,儒家网终得到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已成为当今中国儒家的代表性网站,也成为各界了解当代儒家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
“‘中国重新生长’是一个显著的文明现象及世界历史基本事实,儒家网敏锐捕捉这一历史契机,以思想学术为先导,以国家治理、社会重建及伦理修复为职志,通过主题网站、微信公号、儒生文丛、年度综述、海内外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转型中国的话语洪流与国民莫衷一是的价值丛林中发出清晰响亮的理性之声。这十年,是儒家网‘公共化’而成为中国当代‘主题性’思想先锋的十年,也是儒家网所推动之‘儒家重新公共化’整体事业突破性发展的十年。”
田飞龙兄的上述评断,吾无间然矣。
四、如履薄冰
因为儒家网的定位和特点,置身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十年走来不寻常,历经艰难困苦。
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思想禁忌而带来的无形压力。
虽然文革的结束及对之彻底否定,不仅意味着对前一阶段政治路线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之否定,而儒家也得到了某种意义的肯定。可是,思想界主流固守五四以来对儒家的成见,对当代中国这场文化复兴运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而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偏见也没有得到改变和调整,在政策的执行上往往模棱两可,也给了某些好施暗箭者可乘之机。
例如,《儒生》集刊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后,关注度很高,出版社很感兴趣,和我商量要办成品牌,就在我们信心满满大力推进之时,突然接到来自某方面的批评性意见,不得已中止合作。
之后的第三卷则历经曲折,我先后联系到的两家出版社,都未通过出版社审核,再联系到某高校出版社,社里同意立项,并且通过了省主管部门审核,但报到业务主管部门后却被否决,该出版社编辑过意不去,主动帮我又推荐给另一家高校出版社,结果还是遭到同样待遇。其后虽经不懈努力终获出版,但耗费时日,饱受折磨。
说实话,这些年我出版图书所做的书稿编辑工作,远不及克服这些困难劳心费神付出更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还有一例,就是纸质期刊《儒常》的夭折。
记得是2014年,常州的张戬伟先生,在微博上关注我很久之后,主动跟我联系想帮助儒家网,并一起“搞点事情”。经过反复商议,我们决定合作办个纸质版的儒家内部刊物,即动态通讯类的小册子,主要是刊载大陆儒家的最新活动信息,搭建一个儒门内部交流的平台以互通声息,也给关心儒家事业的人士一个认识我们的管道。因为,虽然电子版的《儒家邮报》影响渐大,优点是快捷、信息量大,但缺点是不订阅者、不上网者看不到;而《儒生》集刊的出版周期太长,内容也有限制。
经反复商议、充分准备、辛勤工作,纸质版半月刊(内部)《儒常》就于2015年1月诞生了。儒家网负责内容编辑以及搜集赠阅名单等工作,常州孔子思想研究会负责刊号申请、印制、寄送等具体事务。
《儒常》作为一种与网络线上传播互补的新形式,在第一时间向政、经、学、社各界精英人传递儒家最新发展动态,平均每期免费邮寄两千多份,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一经发出,好评如潮,也备受关注,当然,不可避免的也受到某些喜好密告之人的关注,不得已在创刊8月后戛然而止。
诸如此类的无形压力,让我一直如履薄冰、危行言逊。即便闻知思想竞争对手网站被关闭的消息,没有丝毫的幸灾乐祸,而有深深的兔死狐悲之感。
这种压力,自2014年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后,突然之间消失了很多——如果说之前是阴晴不定,之后则是晴空万里偶有乌云,不可同日而语。
五、负重前行
无形的压力之外,还有筹款的压力,让我不堪重负。
儒家网创办伊始,就是我一个人在操持,信息搜集、内容编辑、网站上传等等所有工作,都是我一人承担,工作投入几近疯狂,很多师友觉得不可思议:哪儿来的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
创办不久后的有一天,负责网站管理的徐君突然跟我中断了联系,电子邮件不回,打电话不接,网站陷入停顿状态(几年后方得知,是因为其个人特殊状况而不得已与外界断绝联系)。有一次,我偶尔跟在天津大学任教的高会霞说及此事,她说在学校上公共课,其中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问问看能不能帮忙。于是,儒家网就有了第一个义工,并一直负责网站技术维护至今。
随着儒家网影响日增,工作量越来越大,也有义工开始不断加入。但是,要做事,必须有钱;要做更多的事,必须要有更多的钱,不得已我开始募集资金。
例如,为了出版“儒生文丛”,在解决了出版社立项这个头疼问题后,我四处募捐,绞尽脑汁找资助,毫不夸张地说,我几乎给能想到的基金会和人都联系过,但都一无所获。幸赖西安的刘明先生慷慨解囊,才得以成事。
陈乔见兄看我筹资艰苦,闻知某佛寺设有文化基金,便向熟识的两位年轻法师求助。小法师欣然应允给领导汇报,但领导认为缘起不适当,婉拒了。小法师过意不去,主动要求个人尽些心意。在感动小法师有情有义之余,亦感慨佛教日渐兴盛,反观儒门依旧淡薄,唏嘘不已。
那时候,有很多朋友们既关心也不解——你们编辑部不发工资还能做这么多的事吗?我曾经在微博上有过一个统一答复:
“在下创办并主持的儒家网、儒家邮报和儒生文丛,皆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做的,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固定资金,没有专职人员。编辑人员皆是义工,我每月从募捐款中,给他们每人象征性发点生活补助,本人则分文不领。”
后来,儒家网开辟了微博和微信平台,仍有有朋友问:“感觉儒家网的微博微信越做越好了。是你自己在做?还是有专业团队在打理?”我答曰:“我牵头做的,但包括我在内的团队全是义工,都是在业余时间做,都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专职人员。儒家网及其衍生产品,没人没钱没资源没背景,我全凭一口气在撑着。”
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记得《儒生》第一卷编好后,筹款效果甚微,在临近签合同之日,硬着头皮给儒学联合论坛的老网友“外来蟹”发短信,希望能资助出版。老谢二话没说,当即应允,方解燃眉之急。
十年期间,在实在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时候,我都会向诸如老谢这样的师友“强捐”。同时,还会得到一些朋友的雪中送炭,让我倍感温暖——白敏、如是平、张其成、林荣晓、陈光荣、王生、孔祥东、刘伟文、陈绪平、何焕荣、韩勃……
当然,还有很多未曾谋面、不留姓名的网友,他们与在下一样,一心向道,胸怀家国天下,不局限于一己之得失。正是他们的慷慨解囊、无私相助,才激励儒家网披荆斩棘走过十年,略有小成。
在此,对所有帮助过儒家网的朋友特别说一声:谢谢你们!
这些年,为了保持儒家网正常运转,募集资金是我最为头疼和焦虑的事,也牵扯了很大精力。这种状态,直到2016年遇到敦和基金会,才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
儒家网编辑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分散各地,为文化理想而主动奉献。大部分义工是在校大学生,也只能给予适当补贴。作为网站总负责人,年届中年,家庭负担生活压力之大和本职工作之繁重,愈益窘迫,个中艰辛,如饮寒水,冷暖自知。
从事儒家弘道事业这些年,从主持儒学联合论坛到创办《儒家邮报》,再至创办儒家网、主编儒生文丛,这诸多事业均进行于繁忙的公务之余,亦是在每天上下班挤坐地铁公交途中思考完成的。虽说如此,并不敢容心潦草,而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每天置身于拥挤喧闹、行色匆匆的人群中,也使自己的思考更活泼、更贴近现实和大众。
回顾十年历程,感慨万千。
当然,在下投身弘扬儒学事业,不仅仅只十年,实则已接近二十年。
二十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我,因为互联网而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信息,这其中,最重要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活着的儒家,也即被后来呼之为的“大陆新儒家”。
正因为遇到了这些儒家师友,给我的生命赋有意义,也让我的青春生命力开始迸发。
儒家网开办之时,我特意在站头挂上两句标语: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
今日再读,荡胸生层云。
士不可不弘毅。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