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教授《论语新识》互联网研讨会纪要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8-12-18 11:15:16
标签:论语新识

刘强教授《论语新识》互联网研讨会纪要
整理:刘青衢
来源:主办方供稿
时间:西元2018年12月17日


2018年12月14日晚19时许,刘强教授《论语新识》互联网研讨会在“全球未来论坛微信群”正式举行。会议议程包括:开场介绍、主题演讲、评议发言和互动交流。

 


根据主办方安排,研讨会由徐治道先生主持,刘强教授发表主题演讲,评议嘉宾有岳麓书社饶毅副编审、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山东大学林安梧教授、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等,同时,近500名网友在线聆听了研讨会开展情况。

主持人开场介绍之后,刘强教授首先作主题演讲,分享了三个话题:重新发现孔子、激活《论语》慧命和守住儒学根脉。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将孔子当作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刘强教授认为,这样的理解虽不全错,但毫无温度和情感,实际上,孔子更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中华文化的恩人、中华百姓的亲人。如何激活《论语》慧命?刘强教授表示,必须引入心灵史、精神史、生命史、思想史乃至人类学等的视角和方法以为奥援,方可触及和激活《论语》或者说一切经典的“慧命”。至于守住儒学根脉这一问题,实要立基于对儒学宗旨契理契机的理解,刘强教授认为,儒家的学问和工夫,最终指向的是一个人道德生命的圆满、人格精神的挺立、仁德智慧的涵融无碍。他提倡在研究儒学的基础上还要身体力行地学儒,将儒学的真精神融化在生命成长之中。

研讨会进入第二阶段,评议嘉宾纷纷发表对刘强教授的学问及其《论语新识》一书的认识与评价。

岳麓书社饶毅副编审回顾了向刘强教授约稿和出版《论语新识》的机缘与经过,她认为《论语新识》一书,钩沉致远,探幽穷赜,展现了刘强教授良知良能的学术担当精神;正本清源,立己达人,洋溢着炽烈的淑世力量与人道情怀;为往圣继绝学,饱含深情的价值担当与忧患意识。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刘强教授是当代儒学的新锐,为人很谦和,学问有底蕴,他的大著《论语新识》是难得的好书,并对其特点进行了精当的总结:一是抓住重点,正讲《论语》;二是先训诂,后义理,言必有据;三是重孔门师徒论道问学的具体场景,从对话与故事中体验圣贤人格。最后,郭齐勇教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认为,孔子思考的是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意义的本体论依据,力图寻找社会秩序重建的人性论基础,《论语》强调的仁学或可直接总结提升为仁本体实践之学。刘强教授积十馀年功力,撰成《论语新识》宏著,书虽晚出,却能博采诸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诚乃二十一世纪《论语》研究的力作,斐然可列于著作之林。凡读刘强教授之书者,皆应力学、真学、勤学、善学,学而后能“觉”,学而后能“行”,方为真学。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林安梧先生认为,《论语新识》读之觉其元气充沛,淋漓尽致,有充实之美,有光辉之大,有大而化之之圣,亦有知其不可知之之神来之笔。有文献之佐证,有历史之考证,有科学之验证,有逻辑之辩证,有心性之体证。此五证,吾所强调者。刘强先生此著作,作为一部平常讲论之作,充分将此五证都体证出来,我个人认为非常难能可贵。

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从五个方面对《论语新识》进行了点评,一是认为虽然这是一本很严谨的学术性著作,但带着很深的个人感情。二是觉得这本书学问精湛,汇聚了诸多资料,能够做到集大成。三是举例说明刘强教授在书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思辨性。四是指出本书和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五是点出《论语新识》具有现代品质,如何让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能够给现代的生活提供价值,提供思路,在刘强教授的著作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认为,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是他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今注本,所以近来凡有人询问读《论语》选何种本子,都会将此本推荐给他们。并进一步强调了给自己带来的最大的两点触动:一个是“圣经”的定位,一个是“平实通达”的解析。

曲阜师范大学崔茂新教授以刘强教授对“不仕无义”的解读导入,指出“论语新识”不仅仅是这一部书的名字,而且是刘强教授一种持续研读释疏《论语》的过程,他不停地对《论语》作出新的解读,是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性思考。《论语新识》出版了,但新识的过程还在进行中。中国的学人要肩负起来的道义使命是自己读《论语》并影响别人读《论语》,刘强教授做到了,给我们树立了样板,我们应当向刘强教授表示敬意,对他的成就表示祝贺。

诸位教授评议完毕,刘强教授作出了回应,他表示,请各位老师来指教,自己很是受益,同时也让大家享受了一场思想盛宴。接着,刘强教授一一回顾了以往与各位教授在思想、学术等方面的交游历程,分享了从中收获的感悟与情谊,对各位老师和组织、参与这次网络研讨会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演讲、评议和回应,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