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作者简介:林安梧,男,西历一九五七年生于台湾台中,祖籍福建省漳州,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鹅湖》社主编、社长,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创院山长,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著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儒学革命: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当儒家走进民主社会:林安梧论公民儒学》等。 |
原标题:评议《论语新识》
作者:林安梧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十二日甲申
耶稣2018年12月18日
诸位朋友、同道:大家好!
刘强先生好!与您为友,看您的书,听您的演讲,非常欢喜。您的演讲,音吐清响,明亮洞达;您的书《论语新识》,读之觉其元气充沛,淋漓尽致,有充实之美,有光辉之大,有大而化之之圣,亦有知其不可知之之神来之笔。有文献之佐证,有历史之考证,有科学之验证,有逻辑之辩证,有心性之体证。此五证,吾所强调者。刘强先生此著作,作为一部平常讲论之作,充分将此五证都体证出来,我个人认为非常难能可贵。由斯亦可见我中华之文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这是我两年前的体会与推荐,现在仍然这么认为。刘强教授这些年来讲习《论语》,非常有见地。这本书只是普及本,又是一本定本,就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样,可能还会有些修订,但我认为,本来会有多元的诠释。《论语》本身是一部交谈性经典,不同于一神论的BIBLE。我一直不赞成将BIBLE译为“圣经”,认为应按照它的发音译为“拜普经”。GOD应当译为“高德”,译为“上帝”,使大家都忘掉了《尚书》《诗经》中的“上帝”,误认为“上帝”是西方所拥有的,并且以此来理解《诗经》中的“上帝”,这样问题就多了。这些年来我常谈到这个问题,希望能正本清源,就像北京不叫PEKING,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一样。
刘强先生的《论语新识》能体贴、体验、体会、体证,这很难得。我一直觉得,我们读古文,应该将古典话语通过现代的生活话语,将情境如实表达出来,通过现代的学术话语进一步将之传译出来,如此才能让我们有心灵上的明白、照亮与喜悦。比如智、仁、勇,智是“清明的脑袋”,仁是“柔软的心肠”,勇是“坚定的意志”,我想这样解释也许会清楚一些。刘强先生的《论语新识》,全书非常流畅,既深入,又能与生活实践情境结合,用我们最适当的、能够觉知到的语言表达出来,非常难得。在此过程中,读者会对《论语》有深切的理解,导引我们进一步作概念性的诠释。正如刚刚张新民教授所说的本体实践学,我个人非常赞成。
因为《论语》及其他儒家著作,非常重视回溯到源头——“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心向道。道讲总体之根源,德讲内在之本性,仁讲彼此感通,艺讲悠游涵泳于器物、艺文世界之中,或生活世界之中。所以,这样的学问,不会只是世俗间的人间礼文世界,它是通超越界与一般经验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用我们一般所以为的西方人文主义来讲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接地气,通天道的哲学,入乎本心,布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且能充之于造化之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样的儒学是通天地人三才的人文主义,有别于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的。我觉得,刘强先生在他的著作里,虽然没有用西方的专业学术语汇,但却深深透显出这样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更年轻一辈学者在接触、理解《论语》时,可以从此方面进一步转译出新的哲学学术语,而不会堕入“逆格义”的深渊之中。
另外,我们容易将《论语》讲成“一个世界论”,此说法并不妥当。因为《论语》不会只是一个世界而已。我个人认为,从刘强教授这本书可以看到,《论语》之书是通生死幽明,通古往来今的,不适合以“一个世界论”来理解儒学。它将此岸、彼岸、超越界与此生此世、现实界打通一处说,此观点唐君毅先生曾说过。如果将儒学看作“一个世界论”,是有所缺失的。用有别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强调精神的人文主义的方式理解,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区别的效用,但并没有尽其意,这一点是可以继续讨论。
《论语》及整个儒学是非常充实饱满的,经过孔子、颜回、子思、孟子,直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正是一个道统的传续。道统的传续,代表着儒学本身觉性的传统。此一种觉性传统,觉性宗教,也就是今天刘强先生提到的梁漱溟先生所说的自己学,学者觉也,自己学而自己觉。此觉性宗教有别于西方的性靠宗教。儒之为宗教,是教化意义的宗教,是一个觉性宗教,而不是性靠宗教。这样一个充实饱满的宗教,从孟子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性,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我们能感受到它是非常充实而饱满的。一般世俗对《论语》及其儒家的种种理解,是有所缺的,常常将之扁平化,甚至认为儒家没有形而上学,道家才有形而上学,后来道家形而上学影响了儒家。如果读刘强先生此书,就会感受到,这样的本体实践学,这样的本体是根源之体证、体认,一体之仁所成的实证之体。它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实体,而是东方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者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实证之体。刘强先生这部著作的优点,是用非常生动的语汇,用非常充实而饱满的生命精神,以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洞达清明地表达了他对《论语》的理解。这是我们理解文本的非常重要的中介,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往上生长,生长出哲学的学术的建构。
一般人有一个误解,认为中国学问,不能用知识系统去言说,中国学问只是体认的。其实并非如此。凡是体认的是可以通过学问系统去言说的,凡是学问系统所构成的,也可以有所体认。我们对汉语要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要真正有所体贴。在此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让下一代人,从中国哲学的接地气、上承天道上,真正与西方哲学有更多交谈与对话。交谈对话绝对是必要的。所以我愿意说,刘强先生这本书,是一本接引后学之作,是一本当代学者都能阅读乃至进一步展开交谈和对话之作。儒学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譬如天、地、亲、君、师,天地就是天地自然的共同体,亲是血缘人伦的共同体,君是政治社会的共同体,师是文化教养的共同体。中华民族非常强调共同体这个概念,在共同体概念中,人如何身处其中,如何去实践整个生活世界、历史社会,回到整个天地自然之间。从这个理解来说,我觉得刘强先生这本书,可以合到中国儒家或中国读书人最强调的“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上面来。“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就要深入整个生活世界,接地气,但不停留在接地气,要通天道,最重要的是要着乎本心,布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正如孟子所说的“践形”,能够实践,能将它体现出来。
最后,要祝贺刘强教授这本书的出版,到现在为止,可以说,风评非常好,各方讨论都非常正面。在此过程中,对很多年轻人有很大的帮助和期待,使他们深入到《论语》里,更多的去理解它。《论语》的思维是非常丰富的,大家不要误认为论语只是体验、体证而已,它同样有思维建构。《论语》中的“一言以蔽之”“一以贯之”“闻一以知二”“闻一以知十”“举一反三”等,充满了非常丰富的思考:“一言以蔽之”是概括性思考,“一以贯之”是融贯性思考,“闻一以知二”是对比性思考,“闻一以十”是全体性思考,“举一反三”是脉络性思考,它的思维非常丰富。
此外,刘强先生书中有一章,之前我曾与之讨论过,现在再看,我仍然与之意见有所不同。《论语·公冶长》第五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此章我个人认为,我还是赞成将“吾与女弗如也”理解成“我赞成你,你的确比不上他”。每读及此章总有莫名感动。孔子、子贡师生之间何等明白通达,何等宽广平易!讲真话,即是真性情,真教育!“闻一以知十”不是量,而是全体性思考,根源性思考,由部分而见其全体,即用全体,跨过话语而直接与上面的真实的存在相遇;“闻一以知二”是对比性思考,由此端见其彼端,这是话语之所论,对比两端而成其事,重在事理经验判断与论理的逻辑辨析。颜回是即用显体,默契道妙;子贡即事言理,明于事理。我的意思是说,也可以往这方面去理解。一个老师能够这么真实地对学生说,一个学生能够这么宽怀、理解、欣赏自己的同道、同学、朋友。这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的理解。当然,刘强先生的解释也写得很不俗,将它转得非常圆融。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不同的理解,就教于诸位贤达。
总之,读刘强先生的著作,如同他刚刚作的演讲一样:音吐清响,明亮洞达。可能因为刘强先生研究魏晋,魏晋的那种自然洒脱的风度,流畅雅洁的文学笔调都是非常难得的。祝贺刘强兄,也祝贺我们同道,能够这有这样一本好书可读,让年轻一辈更有机会入圣道之门。最后,我要说一声谢谢,谢谢徐治道先生、刘强先生的邀请,能在此与老友郭齐勇兄、张新民兄,还有鲍鹏山兄、宋立林兄交流,非常难得。
祝愿圣学之道源远流长,大家共同参与他,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责任编辑:刘君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