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在长春举办“儒学的根本精神、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发展方向”学术讲座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2-22 22:19:20
标签:核心价值观

原题:吴光说儒

作者:吴光

来源:《吉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一日癸酉

        耶稣2018年12月7日



吴光在长春举办学术讲座中。



吴光在长春文庙博物馆。


吴光,1944年10月生,浙江淳安人。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职。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顾问、国际儒联顾问暨学术委员等职。著有《黄老之学通论》《儒家哲学片论》《儒道论述》《黄宗義传》《吴光说儒》《国学新讲》等专著、文集,主持了《王阳明全集》《黄宗義全集》《刘宗周全集》《马一浮全集》等多部古籍整理,主编了《阳明学研究丛书》《浙江文化史话丛书》等丛书及20多部论文集,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并在国内外举办了200余场学术讲座。在儒学、道家、浙学、阳明学研究领域均有建树。


吴光青年时代就很服膺王充、黄宗羲、鲁迅等大思想家的批判精神。上世纪70年代末,他从研究道家黄老之学入手,转向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通读十三经、诸子集成以及前四史等经史典籍,从而归本于儒学。1988至1989年,吴光应聘出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其间完成了《儒家哲学片论——东方道德人文主义之研究》并在新加坡出版。这部专著标志着其儒学研究走向成熟。


今年5月,吴光在长春举办了一场题为《儒学的根本精神、核心价值观与当代发展方向》学术讲座。这场讲座概括了吴光30多年来对儒学研究的一些结论和基本观点,其中心思想是:儒学可以定位为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道五德”,即“仁”道以及体现“仁”道的五常大德——义、礼、信、和、敬;儒学的当代发展方向在于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新体新用新儒学。


儒学的根本精神


吴光说,过去学者对于儒学属性的定位有很多观点,有“伦理本位主义”“泛道德主义”“道德形上学”等看法,而这些看法多容易将儒学的性质定位引向歧义。吴光认为,儒学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而集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其根本精神就是道德人文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儒学所追求的,首先在于确立道德的主体性。儒学的道德理想是一种以人为本、确立道德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艺术。儒学的道德人文主义与过去学者提出的“伦理本位主义”是不同的,如果将儒学的根本精神定位在“伦理本位主义”,就可能误导人们只重视外在的伦理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忽略儒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而如果将儒学定位为“道德人文主义”,就能引导人们去发掘儒学的内在价值,指导人们树立道德理性、完善道德人格、关怀人生意义,从而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和谐的文明社会。


在“道德人文主义”的定位下,吴光概括了儒学具有的五大基本特性,即道德理性、人文性、整体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首先是道德理性。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都是讲道德理性。


其次是人文性。儒学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孔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君子人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荀子“权力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的君子德操,都体现着人文精神。


第三是整体性。儒学以整体宏观地把握自然、社会、人生为理性思考的方向。“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源远流长。儒家的大同就是“太和”,即一种高境界的和谐社会。


第四是实用性。儒家主张经世致用,强调修己安人、明德亲民。体现了实用理性。


第五是开放性。儒家重视兼容和谐、与时俱进,重视开放和变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正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历史观。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


吴光说,历代儒者对儒学价值观的认识与概述代有异同,其中既有历久弥新的常道,也有与时俱进的变道。


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可谓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最初表述。子思主张以“仁、义、礼、智、圣”为核心的“五行”说,后来又有以“圣、智、仁、义、忠、信”为核心的“六德”说。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主张的“先仁后礼”“隆礼重法”;稷下儒家主张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都是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西汉董仲舒以后直到清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有“三纲五常”等具体表述。

吴光提出了“一道五德”新论述,以概括当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所谓“一道五德”,是指儒学根本之道是“仁”道,而体现这个“仁”道的五常大德是“义、礼、信、和、敬”。“仁”道为体,“五德”为用。


“仁”是孔子学说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因而是本体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孔子之道最精辟的概括。“仁”的基本内涵,一是人,所谓“仁者人也”,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所在;二是德,所谓“仁者爱人”的基本涵义,就是有道者的根本之德在于爱一切人;三是根本之道,《中庸》引孔子言:“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宋儒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可见,在先儒看来,仁与其他德目是体用关系。仁是道德的核心,其他德目是仁的表现形式。


吴光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追求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而言,还是以“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五常之德”比较恰当。“义”是立足仁道,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公平;“礼”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等级差别的准则和制度;“信”者“诚”也,“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和,即提倡中和之道,君子和而不同;“敬”是“源于仁、合于礼”的行为态度,其内涵极其丰富:有敬天、敬祖、孝亲、敬师、敬友,敬业等等。“敬”也包含“敬畏”之意,提示人们的敬畏之心。


儒学的当代发展方向


吴光认为,儒学在21世纪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代儒学复兴的方向是要摆脱“理学”的心性纠结,跳出精英儒学的束缚,走面向生活、面向大众、面向现代、综合创新的道路,要建设适合时代需要的新体新用新儒学。在百花齐放的儒学公园里,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都有其生存的空间。


就儒学的当代发展方向问题,吴光提出了“民主仁爱为体,科技礼法为用”的思想模式。在这个思想模式中,传统儒学的等差式仁爱观念已转型为以主权在民、平等互爱为主要精神的“民主仁爱”观念。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将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人们的社会生活则遵循礼法共治的轨道有序地发展进步,人类社会将建成为一个富足、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世界。


这种“新体新用”的“新儒学”,不是固守在书斋里的精英儒学,而是建立在多元和谐文化观基础上,面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现代的大众儒学。“我们需要把儒学定位为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这是比较准确、合适,而又有利于儒学当代复兴的定位。”吴光说。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