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这几个宋朝人如果生活在大清,一定会被砍脑袋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1-16 20:06:17
标签:生活在大清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这几个宋朝人如果生活在大清,一定会被砍脑袋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腾讯·大家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初十日壬子

          耶稣2019年1月15日

 

 

 

哪些宋朝人设若生活在大清,确切地说,生活在雍正—乾隆盛世,会被大清皇帝砍了脑袋呢?——这当然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不可能得到直接的证实。打个比方,有一些朋友会说,如果苏轼生活在大清乾隆时代,以他所写的那些讽刺时政之诗,就算长了九个脑袋瓜,只怕也不够皇帝砍的。然而,这只能是一种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比如乾隆皇帝似乎未曾亲口说过:我要宰了苏大胡子。

 

不过,下面这几名宋朝人,我们比较有把握说,如果他们生在雍正—乾隆盛世,必死无疑。

 

第一个人就是大文豪欧阳修。欧阳修写过一篇替朋党辩诬的《朋党论》,大意是说,志同道合的君子结成一个团体,是天经地义的;治理天下,也离不开君子之党。在传统官方话语体系中,“朋党”一直是一个贬义词,跟“朋比为奸”几乎同义,历朝皇帝都对朋党活动都深恶痛绝。欧阳修替朋党正名,有点惊世骇俗。不过按宋人的说法,欧阳修“上《朋党论》,以破邪说,仁宗感悟”,宋仁宗还是觉得欧阳修所说的有点道理。

 

不想几百年后,欧阳修之说却惹恼了清朝的雍正皇帝。雍正读过《朋党论》,特别写了一篇《御制朋党论》反驳欧阳修:天尊地卑,君尊臣卑,做臣子的,“义当惟知有君”,思想上必须与皇上保持一致,如果“心怀二三,不能与君同好恶,以至于上下之情睽,而尊卑之分逆,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

 

最后,雍正说:“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惑。”看起来雍正并无诛杀欧阳修之心嘛,而是想找欧阳修辩论一番。但且慢,这句话其实并不是雍正原话,而是后来史官修《雍正朝实录》修改过来的。原话保存在原始文献雍正“起居注”中:“宋欧阳修‘朋党论’创为邪说,……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明明白白说了要诛杀欧阳修。

 

 

 

第二个会被雍正杀掉的宋朝人,是问政的伶人。要知道,在宋代,讽谏时政、取笑官员乃是滑稽戏的常见节目,宋人说,“至今优诨之言,多以长官为笑”,现在的伶人,多拿当官的调笑。宋神宗年间,京师教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伶官,叫丁仙现,就经常在表演节目时拿当朝宰相开涮,搞得王安石狼狈不堪,“然无如之何也”,拿他没办法。后来王宰相还是老羞成怒了,“遂发怒,必欲斩之”。但最终还是杀不成,因为宋神宗暗中叫人保护了丁仙现。

 

这个丁仙现假如生活在大清盛世,早就去九泉之下演戏了。雍正年间,内廷戏班演了一出《郑儋打子》,因为伶人演得很卖力,“曲伎俱佳”,获皇帝赏赐酒食。席间,有一名伶人无意问及当今常州长官是谁(因戏中郑儋为常州刺史),雍正立即变脸,勃然大怒说:“你乃优伶贱辈,胆敢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竟命人将那倒霉的伶人拉下去,活活杖死。

 

第三个会被大清皇帝杀掉的宋朝人,叫做王益柔。他是宋仁宗朝的文人,有一次应邀参加了朋友苏舜钦组织的饭局。苏舜钦是进奏院的头头,卖了单位的旧报纸,换成钱存入小金库,然后请几位同僚与文友集体去喝花酒。喝花酒时,王益柔乘着酒意,做了一首《傲歌》,其中两句说:“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恰好这事情让台谏官知道了,台谏官便拿住苏舜钦、王益柔不放,要求朝廷重责苏舜钦挪用公款喝花酒、王益柔发表“反对言论”之罪。

 

结果,苏舜钦因监守自盗被“除名勒停”,即开除公职;王益柔则被贬到复州当一名税官;其他参与喝花酒的官员也分别被降职。作为喝花酒发起人与组织者的苏舜钦,受到的处分最重;发表了“反动言论”的王益柔得到的惩罚并不比其他人更严厉。

 

这个处理结果,让几百年后的乾隆觉得非常不爽:“特宜正王益柔侮慢圣贤之罪,而苏舜钦辈醉饱之过,则教而不怒”。在乾隆看来,苏舜钦的公款吃喝只是小事一桩,可以原谅,教训一番就行了;王益柔“侮慢圣贤”,才是大事情,才应该重重治罪。那乾隆平日是怎么治文人“侮慢圣贤之罪”的?不说你也知道,就是杀杀杀。这方面,乾隆爷的经验是极为丰富的,王益柔要是遇到乾隆爷,死定了。

 

 

 

第四个会被乾隆爷杀了的宋朝人,叫做阿云。阿云是一位生活在宋神宗年间的登州女子,因为被家中尊长许配给一个丑男人韦阿大为妻,阿云不乐意,一日夜间,便趁韦阿大睡着,砍了他十几刀,意欲杀死他。但因为力气小,加以慌乱,未能杀死韦阿大,只是砍断了他的手指。不久案子告破,阿云承认自己就是杀手。

 

这个案子该如何判决,宋朝政府争论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议法数次,司马光等人认为,应该按“谋杀已伤”之罪,判阿云死刑;王安石等人则认为,应当按“自首减刑”之法,免阿云一死。最后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意见,特赦了阿云的死罪。

 

清代乾隆年间编撰《历代通鉴辑览》,将宋代阿云之狱的相关争论收录了进来。乾隆皇帝对此事作出御批:“妇谋杀夫,悖恶极矣,伤虽未死,而谋则已行,岂可因幸而获生以逭其杀夫之罪?又岂可以按问即服遂开自首之条?”如果阿云案发生在乾隆时代,阿云哪里还有生理?

 

宋朝又有一名老秀才,不知其姓名,他要是生活大清,也必定是自寻死路。这老秀才曾献诗成都知府:“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意思是鼓动四川割据独立。吓得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当当。”

 

六百年后,又有一个叫曾静的文人,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鼓动他起兵反清。岳钟琪也是立即具折上奏,雍正马上抓了曾静。经审讯,曾静供称他的思想受了大学者吕留良影响。其时吕留良已经去世,但雍正连死人也不放过,下令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吕留良仍在世的儿子、族人俱诛。曾静则无罪释放,派去宣讲雍正皇帝的圣谕大义。然并卵,曾静终究还是难逃一死,乾隆爷继位后,立即就下令将那曾静重新抓起来,一把“咔嚓”掉。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大清皇帝欲杀之而后快的宋朝人,还待日后读史时留意。(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

 

附宋王朝与清王朝的几处对比:

 

【大臣密奏】

 

宋真宗问宰相李沆:“一些大臣有密启,为什么你没有?”李沆说:“臣有公事则公言之,何用什么密奏?搞密奏者非谗即佞,我深为厌恶,岂可效尤?”到了清代,官员则以获得密奏之权为荣,浙江布政使请求雍正:“藩臬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获准,像狗一样兴奋得直摇尾。

 

【宰相职权】

 

程颐对大宋皇帝说,“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宋朝皇帝也没觉得程先生说的有什么问题。六百年,乾隆对程颐这句话感到特别不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判程颐,意思是说,你一个臣子,居然敢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你这是目无君上,此尤大不可也!

 

【士子尊严】

 

宋神宗一次与程颢论及人才,神宗说:“朕未之见也。”程颢立即质问皇帝:“陛下奈何轻天下士?”宋神宗只好耸然曰:“朕不敢!朕不敢!”六百年后,我大清盛世,纪晓岚为协办大学士,尝论国事,遭乾隆叱斥:“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

 

【谥号风波】

 

夏竦死了,宋仁宗赐谥号“文正”。刘原父很不爽,上疏质问皇帝:“谥者,有司之事,陛下奈何侵之乎?”最后改谥“文庄”。六百年后,尹嘉铨给乾隆皇帝上疏,为他老爹请谥,并请从祀文庙。乾隆大怒:你尹嘉铨算什么人,“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下令凌迟处死。后开恩,改为绞立决。皇恩浩荡,没有犬决。

 

【对外贸易】

 

公元987年,宋太宗派遣使者,带着敕书金帛,分为四路前往海南诸蕃国,招徕蕃商来华贸易。大约八百年后,1793年,大英帝国派遣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希望中英通商。但乾隆老大拒绝了这一要求,给英王复信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想象一下,如果跟马戛尔尼相遇的是宋朝。

 

【经筵差别】

 

经筵制度在清代发生了非常荒谬的变异——宋明经筵均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居然变成了由皇帝训导士大夫:当讲筵官讲毕,皇帝即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们跪赞:“皇上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诚足羽翼经传,昭示万世。臣等不胜欣荣之至。”皇帝俨然已是“天生圣人”,君师一体。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