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津书院印象记
作者:明觉
来源:“稽古文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十二日甲寅
耶稣2019年1月17日
沽上之有问津书院,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之。问津者何?盖卢氏以孔子之道为海,以制义为津筏,欲学子因文见道,而不迷于其所往也。书院为津郡诸生肄业之所,名儒耆宿讲学其间,所造人才既多,复为津沽文脉之所系。庚子(1900)后,书院改作西式学堂,自是津地不复有问津书院之名矣。
余家东北,丙戌年(2006)来津定居,未几,即对津地文化产生浓厚之兴趣。工作余暇,余或骑车或步行,时常游走于大街小巷之间,每有新发现,归而查阅资料,则又有新收获焉。顾其时余正忙于与若干同志宣传汉服、推广国学,故对于津门之史事实未有过多深入之研究。癸巳(2013)秋,余在网上偶然发现津市有新设立之问津书院,每月由一名专家主讲天津之历史文化。翻看往期目录,有来新夏先生主讲之北洋新政、罗澍伟先生主讲之天津梅氏家族等,皆为余甚感兴趣之题目,惜乎都已错过矣。未久,来先生即归道山,余更以未能亲睹先生风采而遗憾,同时对先生躬耕学术、死而后已之精神则更增仰慕。
新书院由天津文史专家王振良先生创建,位于河北区之巷肆创意产业园,距余居所不远,遂时往听讲焉。书院环境幽静,屋宇宽敞,倒不失为一处绝佳的讲学论道之所。书院附设之书吧内陈列有各类图书,可供人在此免费阅读,余则更关注其中由书院编著之《问津文库》系列图书,皆为天津文史专家所搜集、整理之津沽地方文献,尤为研究天津历史文化所不可或缺之基础性资料。
癸巳、甲午之间,余计聆听三场问津讲坛,分别为郭凤岐先生主讲之查氏水西庄、陈克先生主讲之西方军乐在天津、井振武先生主讲之留美幼童在天津,三位先生皆能网罗逸史,钩稽旧闻,使余获益良多。其中,水西庄为天津古典文化之代表,西方军乐、留美幼童则为西洋文明输入之典型,由此可见天津这座城市实具有古今兼容、中西合璧之特质,亦可见其文化之多面性。然则书院虽承袭旧名,其内涵实有大异于昔时者,“问津”一名今亦已演变为问寻三津历史、探索九河文明之意。
受问津书院讲学气氛之影响,余开始搜罗与天津历史文化有关之各类书籍,并有意于在此方面做深入之研究。随着接触史料愈多,余愈发觉天津历史文化之丰厚,尤其近世以降,许多重大之历史事件在此频繁上演,各种类型之文化在此皆有不同程度之展现,实令人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以是之故,余尝喟然而叹曰:“天津之水广矣,深矣,几无涯岸而不可测矣!”
甲午(2014)秋冬之际,余病几殆,以至于废书不能观,刚开始之天津文史研究亦因而中辍。翌年春,病体稍愈,余复在网上查找问津书院近来之消息。杨传庆先生主讲之《郭则沄与须社》颇能引起余之注意,郭氏为民国时期京津旧体诗坛之代表,其与若干逊清遗民广结诗社、词社,唱酬颇盛,盖皆以胜朝遗老自居而终得以维持风雅于不坠,亦构成近代天津一道独特之文化景观也。稍后,余又在书院之双槐书屋读到《思闇学行录》一书,此为书院同人研究津沽乡贤华世奎之文章合辑,而华氏亦为一逊清遗民,辛亥后但致力于服务桑梓,倡修天津文庙、主持崇化学会,至老犹以保文庙、存学会为念,终为天津保留下传统文化之火种。
自是,余益肆力于近代天津文化遗民群体之研究,虽亦略有撰述,终以学力有限而不敢拿出示人以取笑方家也。丙申(2016)年末,问津书院举行金钺先生学术研讨会,余试撰一文并投稿,承蒙王振良先生邀请参加该会。是日名家毕至,少长咸集,余叨陪末座,与有荣焉。尤其能一睹崇化耆宿李炳德老先生之风采,听老先生讲述崇化学会之往事,余心下悠然神往,其他几位先生之发言也都使余受教良多,盖余本为学习而来,能有收获即为余最大之满足矣。
以上即为余对于问津书院之全部印象,是为记。此外尚有欲更进一言者,今之问津书院虽于传古有功,终只限于总结历史,而非创造历史。若能远绍清代问津书院之业,近承民国城南诗社、崇化学会之绪,于适时提倡风雅,阐扬国故,再续斯文,则不亦可为津沽文化做出更大之贡献乎?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广毅】文礼书院参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