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波作者简介:吴亚波,字廣毅,男,西元1986年生,陕西咸阳人,曲阜崇儒学堂创办人暨堂主。2006年开始从事民间读经教育推广活动,2014年出版教育文集《为什么要读经》。 |
文礼书院参访记
作者:广毅
来源:“崇儒学堂”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十五日丁巳
耶稣2019年1月20日
一、缘起
近年来,因对读经方式分歧缘故,已经淡出纯读圈,也较少与季谦先生联系。前几日,偶于网上看到朋友转来的先生在六五文集网络学习班的开班讲话笔记,其中一条明确提到读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儒者,复兴儒学。瞬间让我眼前一亮,这些年,我虽然不在纯读圈,然从反思纯读到发起崇儒塾教,每一步都是以培养儒者,复兴儒学为目标,乍见先生也申此目的,而非往年的培养大才中西汇通,也就萌生了前去竹里与先生交流想法的念头。正好过两日在宁波参加崇儒学会的会议,宁波、泰顺相去也不远,于是基本确定了日程。
二、初到
当北国曲阜正在漫天飞雪时,南国泰顺依旧小雨淅沥,厚重的棉衣直接暴露了我们从何而来。坐在从泰顺往竹里的车上,眼见一路云雾缭绕,山峦起伏,恍若仙境,又似桃源,红岩双瀑飞流直下,潺潺小溪一路同行,远处灯光若隐若现,街市霓虹五彩斑斓。清晨从宁波出发,等到竹里时,已然傍晚了。王燕之老师给我们安排好了住处,书院旁边的一家精致的农舍,等放好行囊,用过晚饭,便携内子漫步在书院周遭万籁俱寂灯火通明的道路上,任凭细雨霏霏,微风拂面。这是我第三次来竹里,第一次是三年前因书院选址事;第二次是两年前与众友一道拜访先生,因来去匆忙,都未及细细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会谈
次日上午,与先生正式会谈,因时值“淡季”,访者寥寥,倒是给我留下充足时间。依然是三楼的屋子,依然是熟悉的声音,坐定后,先生点燃了一支香,伴随着袅袅青烟,我们的话题开始了。我从此次过来的缘起,讲到这几年努力的方向,即创建崇儒体系,包括面向少儿的塾教体系与面向成人的学会体系。崇儒塾教主要通过纯一内容、教法回归,以及四等十科的考试模式,致力于培养真正的儒者;而崇儒学会则是通过儒学的教化功能为愿过儒家生活的大众提供精神家园与终极归宿,通过儒学的社会功能为王道儒宪的实现奠定基础。而先生则着重强调了其一如既往的主要观点,包括书院的定位是要培养大才即圣贤,读经应先背诵后理解,纯读是常道其他模式是权法,读经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回归体制,而不废私塾书院,在经典解释系统上则强调宋儒,同时对于各种质疑反对文礼的声音也给与了回应。我的直观感受是,在本体论即性与天道层面,与先生心有戚戚,若合符契,然在方法论上却有相去甚远,或许只能见仁见智,留待后人去评判了。
四、重逢
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结束后,先生特意安排我之前教过的学生,与我共进午餐,先生则负责买单。于是信佑去通知,不一会儿,就有十几个同学聚了过来,先是我与内子同先生合影,然后我们一众师生与先生合影,然后先生便去休息了。我们则在王燕之老师的引领下,与诸生边走边聊,到达了餐馆。雨林按照序齿排好座后,我便开始一一打量这些曾经教过的学生。早上面见先生前就在广场旁的廊桥下见到了准备上课的瑞成、潘震、藤远并做简短交流,而今又见到了更多熟悉的面孔,围满了一个大圆桌。作为学长的雨林、钟逸,潘震、瑞成,铭第明显更加稳重独立了,乔瀚、飞卓、文宇、庭豪也长大了许多,信佑、一萱依然活泼可爱,都给人一种源泉滚滚的感觉。未久,先生又亲自带德敬过来,内子原来在遂昌学堂工作时,曾教过她,在介绍认识后,便离开了,把更自由充裕的时间留给了我们。
五、畅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偶尔询问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多的是与作为师兄的雨林、钟逸的交流。信佑言道,每次其他堂主过来时,他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我一方面解释何以不常过来,包括与先生和诸多堂主关于读经实践的一些不同主张,一方面特别举出我的一些认知,如何以要先由蒙学识字开始,何以要教《幼学琼林》,何以遵循《三字经》为学次第先学儒家,而后及于诸子,同时也介绍了而今我的工作重点。因有切身经历,雨林等也深表理解和认同,并言道其实他们十数人并无完全因纯读而来者,只是外界那般宣传,他们也无表达意见之机会,且他们已经长大,自会思考判断,欢迎我们在“淡季”的时候,常来看看他们。钟逸提到,以前在学堂时偶与老师抵牾,只因全日制封闭读经,父母不在身旁,只能对着老师逆反了,这次过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亲切。而后又聊到彼此的学习情况,又聊到莱州、遂昌、岐山、曲阜等许多逸闻趣事,一切的不快都已消散,留下的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那一幕幕往事仿佛才发生,直教人回味无穷!
六、乐土
因得知内子从未到过文礼山,午饭后先生特意安排专车送我们到文礼山走一遭,并有三名学生陪伴。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了约半小时才到达。较之以往两次的印象,这次已经安置好奠基石碑,并平出一个大台,据说是日后的孔庙所在地和书院的中轴。石碑正面刻有书院十六字校训,背面则是先生所作的一段铭文。早在十年前,先生之书院构想即已提出,踏遍万水千山,只为找寻一块一千年不受外界干扰的清净之地,建一所继承道统与汇通中西的现代书院。无论如何,这第一步已经迈出,我愿乐观其成。站在高高的大台上,顿觉天光畅朗,神清气爽,远方山峦起伏,山下是一泓碧水,一缕青烟,慢慢升起,目力所及,视野开阔,穹顶浮云,变化万千,或者诚如一些朋友所言,这块土地已经静静的等候了先生许久许久。
七、感怀
听王燕之老师介绍,目前在竹里的书院常住人口有五百多人,已经超过了当地居民人数。在狭小的竹里,这等规模想必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成为旅游名片。由此想到当尧之时,舜虽为平民,却能够“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周太王自豳地迁往岐山时,百姓从之者如归市;文中子讲学河汾,从之游者上千人;阳明子讲学贵阳,从之游者亦上千人。当此学绝道丧之时,虽亦几经磨难,然区区五年,从学者已有如此规模,更何况若有圣明天子,成邑成都,岂可量哉!孔子言,德行传播之速,胜于设置驿站传递命令。儒家,是一个学派,一个信仰,一个理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天人合一仁义至上的生活方式,显然,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在体验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
八、辞行
下山后,因还要从泰顺返回温州,故急忙收拾好行李,携内子一同再上书院三楼,与先生道别。先生送我们到门口,并安排好车辆,王燕之老师送我们到泰顺车站,让我们颇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虽然从第一次在莱州见先生迄今,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早已是老相识了,然在从泰顺来竹里的车上,如内子说的那样,每次要见先生时,心里就激动不已。而今又要道别,心中更是依依不舍。从莱州的金沙滩,到遂昌的大柘中学,再到岐山的周公庙,西安的翠华山,泰顺的文礼书院,曲阜的崇儒学堂,都有我与先生的合影,也见证了这十年来我们读经教育的足迹。而今虽然有些许方法论的主张不同,然既是儒门同道,君子和而不同,当该相视而笑。因为正是有先生二十年如一日的宣导,才有民间私塾的重生,少儿教育才有了体制外的新选择,当然,也才有了我们回归传统,亲近儒家的机会。我所以能够在儒释道三家中,笃定儒家,全赖先生之功。
九、标准
无论是在下山途中,还是在王燕之老师送我们返回泰顺的路上,我都提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想法,即就着书院之氛围与学生之状态,我是满意的,故也愿崇儒学生,十五六岁后若有机会,也来文礼修习几年。然众所周知书院的入学标准是包本录像中英文三十万字,而纯读又是捷径。对于纯读种种,一直以来我都是极不赞成的。所以崇儒的学生,又是上不了文礼的。除非先生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三十万包本录像的常规标准之外,能找到更能检测学生真实学力的方式,双轨并行,一如古代的科举与察举并行模式,为更多优秀学生深造提供方便之门。期待此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现实。
十、课程
除了入学标准,书院之课程体系,也是我一直耿耿于怀者也。因于前期的纯读包本三十万标准,入书院后解经则该为首要重点,先生推荐了移注解经法,按照先儒家,后道释的次第展开。然因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于五经,则缺乏系统的治经系统,又不时涉及各类外语学习,常使课程主次变动不居,未能如古代书院一般以经学义理为本。在博览方面,我以为当以儒学为主,其他古今中外子学为辅,既精益求精,又博闻多识,一以贯之。其他学科在儒学本位确立之前提下依次展开,有助于轻重分明,避免了博而不精学问无头脑之现象。鉴于不少来书院学生之识写字能力尚且欠缺,补课需花大工夫,我建议纵然旨在纯读包本上文礼,亦当兼顾基础功课如识、写字、阅读、基础数学等,以免后期需要花大工夫弥补。
总之,在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首先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每一个受教者无论收获多少,至少身心没有遗患。在此基础上,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做到的就是尽量让每一个当下都合乎情理,有所依据,而非为了某个高大上看似正确的目标,不惜以悖常逆理的方式达到。孟子所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此乃四圣所同也。
廣毅于2019年1月11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明觉】问津书院印象记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