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次流别,以道统学:刘咸炘目录学论集》出版暨序、编后记
书名:部次流别 以道统学:刘咸炘目录学论集
作者:刘咸炘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作者简介】
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号宥斋,书斋名曰“推十”,四川省双流县人。自幼承家学陶冶,从父、兄授读,1916年学成,教于尚友书塾。博览群书,精擅史学。历任成都敬业学院、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校系主任或教授。善学善教,勤于著述,已成书总数有近千万字之多,总名《推十书》。
【内容简介】
刘咸炘的目录学研究贯通了从刘向、刘歆父子开始直至清末的目录学史研究,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的目录学文献及郑樵、章学诚等人对目录学、校雠学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辨,从部次流别以辨体知类,归于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不但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更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衍变做了爬梳和总结。
【目录】
序
目录学
弁言
著录第一
存佚第二
真伪第三
名目第四
篇卷第五
部类第六
互著别裁第七
次第第八
题解第九
版本第十
校勘第十一
格式第十二
文字第十三
末论第十四
续《校雠通义》上册
通古今第一
治四部第二
外编第三
定体第四
《汉志》余义第五
溯郑荀王阮第六
明《隋志》第七
唐宋明《志》第八
纠郑第九
续《校雠通义》下册
《四库·经部》第十
《四库·史部》第十一
《四库·子部》第十二
《四库·集部》第十三
收俗书第十四
镕异域第十五
匡章第十六
序目第十七
旧书录
旧书录庚申十二月
旧书附录
旧书附录
内景楼检书记(节选)
序论
经类
小学类
编后记
【序】
黎孟德
这本书,是从近代天才学者刘咸炘先生的巨著《推十书》中摘选出的一小部分。
咸炘先生虽然英年早逝,寿仅36岁,而于学无所不窥。所著《推十书》,已近千万字(包括已刊稿400万字;即将整理完毕之未刊手稿约400万字,从未面世,弥觉珍贵)。涉及到哲学、史志学、诸子学、文艺学、校雠目录学等各个领域,并对西方哲学及艺文多有研究,其远见卓识,曾为梁漱溟、陈寅恪、蒙文通等大师激赏。本书所选,仅先生论校雠目录之文,且限于篇幅,未克全选,如至为重要的《续校雠通义》17篇,皆未录入,不免有遗珠之恨。好在《推十书》(增补全本)全书的整理工作已近尾声,不久将可与读者见面,有识者可以一窥全豹。
咸炘先生为学,近承先祖槐轩,远绍浙东章学诚。章氏特重史学,倡“六经皆史”之说,故咸炘先生之学,于史学最为精审。章氏又是我国古代目录学之集大成者。咸炘先生在《推十书·文史通义识语》中说:“先生之学,校雠、目录、史志、义例皆主于各如其分,所谓尽人以求合于天也。倡目录之学于目录学不讲之时,明史例文法于史例文法凡猥之时,救汉学委琐之弊,皆所谓前略后详,前无后创,前习后变。”其《校雠通义》为目录学专著。咸炘先生著《续校雠通义》《目录学》《历史目录学》《内景楼检书记》等,对目录学亦多有识见,多所发明。
章学诚《校雠通义·互著篇》说:“盖部次流别,申明大道,叙列九流百家之学,使之绳贯珠联,无少缺逸,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皆可以视作目录学定义。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部次流别”。章氏在《校雠通义》开篇即说:“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自汉代重视学术,广征图书以来,“书积如丘山”。后世书籍,更是越积越多,若不加以分类编辑整理,则根本无法阅读使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阁,首创“七略”分类法,将文献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类,开创了我国目录学的历史。他们所编著的《七略》虽已亡佚,但为班固《汉书·艺文志》所继承,仅易“术数”为“数术”。晋荀勖编《中经新簿》,分典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梁元帝校定秘阁图书,就采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了。此后,自《隋书·经籍志》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郑樵《通志》等直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张之洞《书目答问》等公私著录,基本上都沿用“四部”分类法。当然,“部次流别”仅仅是目录学的一部分,重要的还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第二,“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编辑目录的目的,还在于给读书之人指明一条求学途径。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咸炘先生于章氏《文史通义》而明读书之法,又编著《续校雠通义》17篇、《目录学》14篇等详论之。
校雠目录之学,至为艰深,非遍读群书,有学有识者不能为。咸炘先生前后,目录学著作不少,但大多简述历史,罗列书目,如咸炘先生《目录学·弁言》所言,“俗间亦有目录学之称,乃以多记书目为尚,是号横通,仅同老贾,不足为学也”。而咸炘先生《目录学》,分著录、存佚、真伪、名目、篇卷、部类、别裁互著、次第、题解、版本、校勘、格式、文字、末论14篇,是为目录学一完整讲章。总挈纲要,前无古人,实为荜路蓝缕之作。
叙述历史,比较古人目录异同,虽有功于后学,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能于古人目录之作,尤其是那些权威之作,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等,纠谬辨误,独下己意,未精研子史,旁及艺文,精思附会,不辍披览者,恐怕是不能赞一词的。咸炘先生《推十书》中,此等文字,信手可拈。其《历史目录学》,仅就史部而言,于《隋·志》《四库》《书目》等多所纠核。如言《四库提要》史部之书不当以正史为主;章氏附纪事本末体于杂史为太轻;《隋·志》《华阳国志》误入霸史;《新唐·志》改霸史为载记不妥;斥《新唐·志》于新增之书随意分隶,不可为法;明张氏《书目答问》于纪事本末后立古史一门为学者之言,非统合著录之通法。精见卓识,随处可见,令人有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之感。读者自可随文披捡。
《推十书》未刊稿中,有《内景楼检书记》。据《序论》所言,咸炘先生自言是“欲仿《提要》体,故备述其书卷目录”。其中采注他人评论,论体例,考版本,可与已刊稿中之《旧书别录》参互阅读。
咸炘先生(1896~1932),姓刘,字鉴泉,号宥斋。四川成都人(原籍双流,今已归入成都)。幼聪慧,5岁即能为文,9岁即知自学,弱冠后已多有撰述。22岁即任尚友书院塾师。后历任敬业学院、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因偶感风寒而不幸逝世。其平生所著,统归于《推十书》,凡231种,1169篇,475卷,约800万字。其中约400万字曾经成都古籍书店据已刊本影印出版,原书未作标点,质量很差,漶漫缺失,错讹尤多,至不可卒读。仍有约400万字从未面世。此书现被教育部确定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列入《巴蜀文献集成》之中,为继已出版的《槐轩全书》之后的第二辑。我受命点校整理《推十书》已刊稿部分,历时三年有余,已近尾声。不久,这部卷帙浩大(包括已刊稿和未刊稿),被浙江张孟劬称为“目光四射,如珠走盘,自成一家之学者也”的巨著,将与读者见面,则阅者当知先生之学广博无涯,不仅在校雠目录而已。
【编后记】
刘咸炘作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一位著述近千万字的学者,在其去世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对其著作、思想的整理与研究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直到近年来,对刘咸炘学术著作的整理和学术思想的研究才逐渐展开。其巨著《推十书》也已经于201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整理出版问世,大大方便了学者们对刘咸炘的研究。
而在校雠目录学的研究上,刘咸炘也颇有创见,不但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还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衍变及其中具有代表的多种作品都做了细密的分梳和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上海科文出版社于2008年从刘氏关于校雠目录学的作品中,单独辑出《目录学》《历史目录学》二种,再辅以《校雠述林》和《内景楼检书记》两种著作的节选,编成《刘咸炘论目录学》一书,以方便广大读者了解、学习、研究刘咸炘的目录学著作。不过,由于时间仓促,该书的选目出现了一些重复、失收的现象,也存在一些标点、整理的错误。为此,三联出版社于2017年初,拟在李学勤先生主编的《大家论学》丛书中重新编辑、整理、出版关于刘咸炘论校雠目录学的选本,以期为读者们提供一部更全面、更能代表刘咸炘校雠目录学研究水准的辑本。蒙三联出版社杨柳青博士不弃,特邀我担任此书的选目、编纂、整理工作。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最终选定《目录学》《续校雠通义》《旧书录》《旧书附录》和《内景楼检书记》中的《序论》《经类》《小学类》三篇,重新编订成了《部次流别,以道统学---刘咸炘目录学论集》一书,也即广大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选集。本书的编纂和整理有几大优势:
一,选目更加合理。《目录学》一书是刘咸炘在四川教授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原书节选的《校雠述林》中的内容,与《目录学》中的部分章节几乎完全重合,属于重复。而选取的《历史目录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刘咸炘大段抄录《隋书·经籍志》中的内容,与此书刘咸炘论目录学的主题有些偏差;另一部分则是摘录了刘咸炘另一部著作《续校雠通义》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这一小部分内容很有学术价值,但《续校雠通义》是刘氏关于校雠目录学的代表性作品,原编者也表示“至为重要”“皆未录入,不免有遗珠之恨”。为此,本书删除了原书中所重复收入的《校雠述林》《历史目录学》等内容,另选入其未收录的刘咸炘重要著作《续校雠通义》,使得本书可以更全面地代表刘氏的校雠目录学研究。又将刘氏的另两部著作《旧书录》《旧书附录》选入,从理论论述之外,增添了刘氏在目录学实践工作中的成果,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多样性。
二,校对更加精审。原书中出现了一些点断破句、错别字和点校错误,如将“鮚埼亭集”误作“结琦亭集”,“吕祖谦”误作“吕祖廉”,“王棐”误作“王斐”;将人名、篇名如“黄俞邰”“《焦竑误校汉志篇》”从中点破。而编者本人在本书此次从拟定选目到最终定稿的过程中,对全文做了三次以上的校读、审定,并对书中的每一处人名、书名、篇名和引文都做了详细的核查和校对。不但改正了《目录学》《内景楼检书记》等原有篇目中的错误,在新选入的篇目中,也完成了多遍的校勘、核对工作,以确保本书全部内容的严谨性。
三,体例更加规范。编者对文中所出现的有争议或者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做了必要的校勘,并在脚注中予以了必要的说明。本文全文经三联出版社杨柳青博士核查、审定,统一了全书的体例、文字和各类标点符号的使用,使得广大读者的阅读更为便利。
众所周知,文献的点校、整理、校对、核查是一项费心费力又难以获得认可的工作,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又都是最为不可缺少的工作。由于此项工作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如今的学者们大多避之尤恐不及,以至于市面上出现了大量未经校勘、粗制滥造的所谓国学读物,这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我近年来在自己的研究之余,也做了许多文献整理的工作,以期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更方便学者们研究的版本,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可以更方便的与前人进行对话的平台以及获取国学知识的渠道。本书能够最终付梓,要竭力感谢三联出版社和杨柳青博士的不弃及辛勤工作。虽然已经在本书的整理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本人学力不足,水平有限,因此各类错误也难以避免,还请广大读者赐教。
陈岘
丁酉八月于长沙岳麓书院胜利斋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虞万里主编《七朝石经研究新论》出版暨前言
【下一篇】《原道》第35辑出版暨目录、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