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荣】庸俗的实用主义与虚无的拿来主义——评李零“国粹多是国渣”

栏目:快评热议、李零《丧家狗》
发布时间:2019-01-29 15:25:07
标签:国渣、国粹、李零
贺希荣

作者简介:贺希荣,西历1971年生,湖南双峰县人。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中山大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标题:关于李零教授“国粹多是国渣”之说的一点看法
作者:贺希荣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
时间:孔元2570年暨耶元2019年1月29日



十年前读了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评价就一直不过尔尔。原因在于:一、书中充斥的解构意味太浓;二、“读”的水平一般,罕见亮点。

后来在朋友圈中有时又看到别人转的李零教授的《国粹多是国渣》文章,仍然是那股味道,今天这篇依然如此。


 


什么味道?装明白人的俏皮味道,解构意识下的自负情结。

以一般的处世原则来说,李零先生比我年长,又是北大做“三古”的教授,论资历影响,直而方之似乎有点不敬。但学术为天下公器,当仁不让于师,我且就事论事。

似乎是2016还是2017年,也是在朋友圈,我当时说以《论语》注本而言,《我读论语》纯粹属于可以忽略之列。今日依然,虽然我没有再读。

李零教授的根本立场,如同“国粹多是国渣“一文所表明的,是要把儒家定为百家之一,把儒学定为子学,破除经学的垄断地位,把《论语》定为传,解构孔子的圣人地位。这个立场,从学术研究角度是完全成立的,但在文化视角的意义上,很可能就有无视历史的客观演进过程,斫干为支,刻意把儒家的地位拉低而扁平化的嫌疑。他注《论语》的目的就是如此。

揆诸中国文化思想史,先秦文献如《诗》、《书》、《易》、《春秋》是平均体现了诸子的思想还是主要为儒家所继承和发扬?自汉朝而下二千年来,儒学仅仅是诸子学之一?或者,今天我们只应该把儒学看成诸子学之一,把孔子看成个弟子们造出来的圣?这三个问题,恐怕都大可深究。

简单谈下这一篇。李零教授开头说:““传统”这个词儿,现在地位很高,高得吓人,除了过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谁敢说个不字?”对不起,我完全没觉得传统的地位有这样高过。相反,责骂传统的声音一直比比皆是。难道我和李零教授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传统”竟然能与曾经的“革命”相提并论?一个简单的事实:刑法中曾经有“反革命罪”,什么时候我们有“反传统罪”?李零教授大概是看不得人们提“传统”,尤其看不得人们尊孔崇儒,心里不爽,所以将“传统”与“革命”等量齐观来吓唬人,又以“谁敢说个不字”来展示自己开炮的勇气。这个路数,基本上与前几年邓晓芒教授说“建国以后几十年我们的教育全是忠孝教育”一个路子——欲加之罪,指鹿为马。如此把“传统“放在火上烤当成靶子打,有必要吗,站得住脚吗?


 



关于“国粹“到底怎么界定,李零教授好像主要将之定位于衣食住行,然后他说“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这种话,恐怕是大有问题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李零教授认为的国粹基本上都是器;器为道之用,道不同不相为谋,器不是随便可以变换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不可完全通约的根本价值观与规定,否则即不成其为一种独特文化。举个例子,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出于中国人的生死观,是具有中华文明的特殊性的。我想李零教授甚至不用思索,就会同意其观念与形式基本上由儒家建构与规定。那么,所谓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能为我所用,基督教、印度教的葬礼如何为“我“所用?倘若可以,中国人作为主体是不是先得信奉基督教与印度教?然而到那时,中国人还是原来的中国人吗?

按李零教授的意思推下去,他的所谓“我”只能是个空篓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然而,倘若“我”真的为“空”,那又如何定义“我”,“我“是怎样成为“我“的呢?“我”即“无我”?

因此,既然“古今中外,一切遗产,都是为我所用“,在我看来,李零教授呼吁的“天是中国的天,地是中国的地,人是中国的人”,在逻辑上就是有毛病的。在讨论“中国“、“中国人“之前,李零教授是否觉得有必要理出一个明晰的定义,给“中国”和“中国人”来点确定不可移易的内核?是否有必要给点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干支指引?当然这是李零教授从来觉得没必要或者不方便为之的。在他眼里,中国和中国人本来就无干有支,有名无实?所以只要按李零教授的“国粹多是国渣“,“我“即“无我”,问题自然就消失了。



(图片说明:2018年11月18日,李零领受“致敬国学”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


何其明显,这篇“国粹多是国渣“,李零教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中国是个大杂烩,说到底是个空篓子。可能李零教授所看到的“三古”本来就是如此。

庸俗的实用主义与虚无的拿来主义,从来大抵是配在一起的两种元素。如此说来,李零教授在《我读论语》中说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以为他会不会在反其道而行之。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窃以为,微居敬,纵通贯《论语》《老子》《孙子兵法》《易经》,讲论百遍,又何有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