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尚书》研究史亟待整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廿四日丙寅
耶稣2019年1月29日
《尚书》是五经之一,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道之本”。中国古代的《尚书》研究起自两汉递至明清。近代以降,随着历史和学术语境的巨大转变,《尚书》研究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清代朴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继承和发展,重视审音识字、考辨文义;另一方面,甲骨文、金文等新出土材料以及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被引入《尚书》研究领域。总体来说,至20世纪上半叶,《尚书》研究形成了三大派别——传统派、新证派、古史辨派,各派皆有鲜明的治学特点和代表人物。
“传统派”延续了清儒训诂文字、考辨义理的研究方法。“传统派”又分为古文和今文两大学派。古文学派以章太炎为宗,其两部著作《太史公古文尚书说》《古文尚书拾遗》,上援先秦文献,下揽汉魏马融、郑玄、王肃古文之说,融会贯通。弟子吴承仕、沈延国、诸祖耿等人多承章氏治学理念,以古文之说审识句意,辨认特殊文法结构。总体而言,古文学派体现出“发挥文字训诂之所长,充分运用《逸周书》材料与《尚书》相印证,又能以新发现的魏石经《尚书》的古文材料阐发汉古文的义蕴”的治学特点。梁启超作为今文学派的代表,“能够超脱于门户立场,对于今文、古文进行比较客观的学术分析”。梁氏虽无《尚书》专著,却有多篇文章涉及《尚书》的研究,如《禹贡九州考》和《又禹贡九州考》。
“新证派”又被称为“新考据学派”,即利用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研究《尚书》。王国维作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开启了20世纪《尚书》研究的新范式,一方面将清代朴学的考据传统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学术视野,不仅重视传世文献的利用,更注重新出材料的学术价值。他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了“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资料结合传世文献考证禹及殷之先公先王与商诸臣及都邑。王氏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研究《尚书》的著作,但其成果和观点在相关讲义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吴其昌《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及刘盼遂《观堂学书记》,二书互为补充,可见王说之全。于省吾是继王国维之后通过甲金文资料研究《尚书》的巨匠,代表作有《双剑誃诸子新证》《双剑誃群经新证》等,其中《尚书新证》旁征博引、搜罗宏富。于氏善于利用吴大澂开创的运用金文词汇与《尚书》字词比较的研究方法,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尚书》各篇文句词义进行了梳理,纠正了自汉以来的不少误释。
屈万里亦以甲骨刻辞和金鼎铭文考证《尚书》闻名,代表作有《尚书释义》《尚书今注今译》《汉石经尚书残字集证》《尚书异文汇录》等。屈氏治学集中在《尚书》注释译解及《尚书》异文研究两个方面,表现出“以经证经”“以出土文献证经”“以古代典制及习俗证经”的治学特点。陈梦家的代表作《尚书通论》分“通论”“专论”“讲义”三部分,几乎囊括了“尚书学”的所有重要问题。“讲义”选取今文《尚书》中的《甘誓》《汤誓》《盘庚上》《大诰》四篇,结合西周金文,研究《书序》、传本,并训释文字,进而考定各篇时代,方法颇可借鉴。
除此之外,杨树达、郭沫若、丁山、唐兰等亦是以古文字考证《尚书》的代表。“新证派”学人为《尚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大大推动了《尚书》研究的学术传播。
古史辨派侧重辨伪书与考伪史。顾颉刚在《尚书》训释及诸篇年代的考辨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曾编写《尚书研究讲义》《尚书学参考资料》《尚书文字合编》(与顾廷龙合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颉刚的弟子刘起釪继承师志,完成了《尚书校释译论》。该书分校释、今译、讨论三部分,是对《尚书》学训诂与考释的重要总结。刘起釪在《尚书》方面贡献卓越,先后著有《尚书源流及传本考》《尚书学史》《古史续辨》《尚书研究要论》等。钱玄同也是古史辨派的代表学者之一。钱氏本出于章太炎之门,后转向了今文学。他在《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中对《古文尚书》进行辨伪,认为六经皆孔子托古而作,进而提出今文亦为伪作。钱玄同的弟子周予同著《经今古文学》宣扬今文之学,态度比其师平实得多,对于了解《尚书》古文、今文的学派发展大有裨益。此外,古史辨派的其他学者也做过《尚书》的考辨与研究工作:余永梁辨析《费誓》、刘节作《〈洪范〉疏证》、何定生讨论《尚书》文法。
在中国《尚书》学史的构建中,20世纪上半叶的《尚书》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无论是传统派、新证派还是古史辨派或其他从事《尚书》研究的学者,都在充分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可以看到明显的师承关系与传播谱系,客观总结各学派学者的传承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尚书》学研究及相关著作在1949年以后仍有发现,如于省吾的《书简诂》(稿本)、徐中舒在暨南大学所用《尚书讲义》、顾颉刚在厦门大学所用《尚书讲义》等,皆可用以研究此前的《尚书》学史。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上半叶开创的诸多学派在20世纪下半叶仍有传承,它们在学脉、研究阵地以及理论主张上的承袭与拓展,为我们回溯其前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就目前而言,尚无一部全面梳理总结20世纪上半叶《尚书》学发展的著作,是当前《尚书》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对于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的《尚书》学研究,皆有专著或博士论文问世,这就使20世纪上半叶的《尚书》学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相关研究可将派别、研究主题及思想主张、理论方法作为20世纪上半叶《尚书》学研究的关键节点,既有以“人”和“书”为中心的“点”的研究,亦有以时间为中心的“线”的研究,还有以“学派”为中心的“面”的研究。这不但有利于全面把握《尚书》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学术价值,也将为当下的相关研究如清华简《尚书》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二十世纪上半叶《尚书》学研究史论(1900—1949)”(2017M623076)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辽宁省博物馆展出《朱熹书翰文稿》,感知一代大儒风范
【下一篇】【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