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慈善文化会讲”举办,主题为儒家慈善文化体系与慈善组织之“体用合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03-08 23:09:55
标签:慈善文化会讲

原标题:第二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

来源:“人大公益创新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初一日癸卯

          耶稣2019年3月7日

 

引言

 

2019年2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主办的第二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如期进行。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我们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本期主题是“儒家慈善文化体系与慈善组织之‘体用合一’”。二十余位关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学者与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第二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办

 

 

 

会讲现场

 

会讲由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主持。第一个环节是为李敬先生的“文化传统平台”举行“慈善文化研习基地”授牌仪式。基地也是“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的落脚点,也是建立与推广成功模式的根据地。“文化传统平台”自2014年以来,充分利用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和线上社群载体,先后推出了《道德经》微学习、轻松学《易经》、解悟《管子》四篇、一起学《论语》等经典学习项目。由最初的一个人承担编辑工作,到数十人联合参与创作、编辑和志愿助教,渐渐形成了平台共建共享共益、学术互学互鉴互证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老师-志愿者-学员”之间的有机互动,构建出一个全面有机的、自组织的经典学习生态。平台作为研究院的案例之一,设立“慈善文化研习基地”也有利于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文化传统平台“慈善文化研习基地”授牌仪式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庞景超做了题为《关于“体用关系”的研究综述》的汇报。该综述是“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前期理论准备之一,目的是澄清人们对“体/用”概念的误解,恢复“体/用”思维框架的本来面目,并继承使用它来分析慈善文化,因此追本溯源,对“体/用”概念的源流、“体/用”概念的三层涵义、“体用关系”的三重演变、近现代运用“体/用”思维进行文化建设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我们运用“体/用”框架分析文化融合问题的“中体西用新论”。

 

 

 

庞景超汇报研究综述

 

在其后的开放讨论环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建君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田凯副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德本教育滕树龙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彧彧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褚蓥老师、以及主持人康晓光教授分别做了观点分享与精彩回应。

 

 

 

田凯副教授发言

 

 

 

滕树龙主任发言

 

 

 

褚蓥老师发言

 

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教授做了题为《古典儒家慈善文化体系概说》的主题发言。康教授以现代慈善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儒家经典文献,构建儒家慈善文化体系,并据此回答“现代中国基本慈善文化问题”的“前提性问题”,即是否存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如果存在,它拥有什么样的内涵、逻辑与功能。概括说来,儒家慈善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以仁为本的人性论;成贤成圣的人生理想;追求和谐的社会理想;以忠恕之道为核心的行仁之方;以“八条目”为阶梯的成己之道;以追求不朽和天人合一为归宿的超越精神。它们构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指明了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以及实现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方式和途径,也为最广义的“利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慈善文化足以支撑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纯粹、最完美的利他行为。

 

 

 

康晓光教授主题发言

 

老牛基金会雷永胜理事长、文化传统平台负责人李敬、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李守力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德嘉老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田凯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吕鑫副教授、湖南世创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刘玄奇总经理、中国扶贫基金会陈红涛常务副秘书长,针对康晓光教授的发言分别做了精彩评议。

 

 

 

李守力研究员发言

 

 

 

李德嘉老师发言

 

 

 

刘玄奇先生发言

 

 

 

陈红涛常务副秘书长发言

 

下午,文化传统平台负责人李敬先生做主题发言,题目是《关于社群学习经典的思考与实践》。首先简单介绍了文化传统平台,其组织使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文化理念是“信而好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偕行、生生不息”,平台的构建理念是“修己正己仁者爱人、平台共建共享共益、学术互学互鉴互参、生活互帮互助互促、因材施用广泛参与、文化自觉自利利他”,栏目设置分为经典学习和文化生活两大方面,从2013年成立至今逐渐发展壮大。其次,平台的聚合方面,以道贯通课程体系,分为经典课、修身课、艺道课、医道课,再通过技术和人的聚合实现平台的聚合,比如借助现有的系统,包括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喜马拉雅音博客、千聊直播、百度云、微信群、麦客CRM、搜狐号等。这样逐渐形成一个学习进阶的路径,从门外汉或者小白,到入门,到习惯,到自觉,最后走向利他之路。再次,进行了线上经典学习设计,通过四个实例展开,各有侧重,比如《道德经》81章,每年学4轮,侧重于时间节奏;易经》64卦450条卦爻辞,侧重紧贴内容;论语》522篇,三年半学完,侧重于人员分工;《管子》四篇、36章,侧重于内容创作及深化交流。再次,在社群管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看社群,为了保障社群生生不息,制订社群约定,做到“依法不依人”。再次,在组织管理方面,主要做经典研究、课程活动设计及组织、编辑工作等多方面工作,坚持“修己正己”,将主要精力用于研学,拒绝广告诱惑。最后提出几点思考,比如网上能不能传经典、网络数字时代人与手机的互动如何向着良性可持续方向发展、经典学习体系的特点等。作为“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案例,李敬先生负责的“文化传统”微信平台在打通体用方面做了新的探索。

 

 

 

李敬先生主题发言

 

针对这一生动案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建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刘彧彧副教授、老牛基金会雷永胜理事长、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恒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吕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包元杰老师、基金会中心网阮开利副总裁分别做了精彩评议,从组织文化的角度对文化传播类慈善组织如何实现“体用合一”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建君教授评议

 

 

 

刘彧彧副教授评议

 

 

 

雷永胜理事长评议

 

 

 

韩恒教授评议

 

 

 

吕鑫副教授评议

 

 

 

包元杰老师评议

 

 

 

阮开利副总裁评议

 

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吕朝主任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心得,认为从事公益慈善行业至少面临着三个困境。第一是行业困境,慈善组织除了扶贫济困,还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不过近几年传统慈善组织转化为社会企业却少有成功案例,根本原因是价值观不同,商业逻辑与慈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总之,行业困境及行业存在的理由,是需要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指导的。第二是作为创始人、管理者的困境,企业需要企业文化,NGO需要使命、愿景、价值观,否则不可能有长期发展、不可能凝聚人心。最后一个是从个人角度的困境,自己的工作动力是什么?反思自己,起初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兴趣,更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还有就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后来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责任,再后来发现,就是一种使命感。总而言之,不管从行业的、组织的、个人的角度,都需要一个价值体系。

 

 

 

吕朝主任分享

 

在最后的开放讨论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褚蓥老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杨宝副教授、千秋动能(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策划张伟先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卢莎老师、中华慈善博物馆征集陈列部程伟主任、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罗德老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李守力高级研究员各抒己见,针对全天的讨论内容再各自发表见解,深化了对儒家慈善文化和慈善组织体用合一的认识。

 

 

 

杨宝副教授发言

 

 

 

张伟先生发言

 

 

 

程伟主任发言

 

 

 

罗德老师发言

 

 

 

会讲合影

 

康晓光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会,也希望大家能不虚此行,今后研究院会深化对案例的研究,同时深化对不同类型的慈善文化或者同一种慈善文化的深入研究,包括佛教、基督教、自由主义等。

 

本次会讲集思广益,与会嘉宾围绕“体用”思维框架的运用、儒家慈善文化的体系建构、慈善组织“体用合一”的探索分别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发言,为研究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考视角和维度。为了汇聚各界人才、集结研究力量,研究院尤为关注青年研究者,在今后的系列会讲中,也欢迎更多青年研究者与实践者加入。

 

本会讲逢双月举办,第三期将于四月下旬举办,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