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作者简介:丁纪,原名丁元军,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山东平度人,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著有《论语读诠》(巴蜀书社2005年)《大学条解》(中华书局2012年)等。 |
原标题:对近来数事的一些感想
作者:丁纪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廿六日戊辰
耶稣2019年4月1日
近来发生在大学里的几件事,舆情已汹汹。同在高校中,有不能置若罔闻、截然抽身事外者,随录杂感数点以为之记。
首先是深深的悲哀。长久以来,我们社会所争议的,往往只是常识、底线意义上的事情。对常识、底线的不断争议,表明这个社会缺乏底线层面上的共识凝聚,表明底线屡屡失守、被突破,当此之时,却从来没有一种健康的力量出来坚持常识、捍卫底线。
其次是觉得存在几种认识偏差:
第一、论者似乎多有把问题引向所谓“学生告密”者。告密类同恶意陷害,一旦这种作为被鼓励,当然是一切社会风气皆坏。问题在于,近来事情的告密者真的是“学生”吗?还是,在其多重身份中,“学生”身份只是一种掩护?人家子弟到学校中来,最初谁不是为了做一个清白学生?最终不幸堕落为一个告密者,难道不应该最严厉地追问:是谁,在培养告密者,以杀死一个“学生”为代价?
第二、关于教师课堂讲授是否属于“秘密”的问题。以我个人经验而言,教师在教室里、讲台上,有时候会发生一种近乎“移情”的职业病,不知不觉间出现某种错觉,把听讲者当作亲密朋友,至少,产生一种“话语共同体”成员间的情谊。此种病,越是认真、投入的教师越容易犯,他对就那样把自己无遮无拦地托付给听众这一点,常常是无助的。外人对此,到底以为滑稽可笑,还是以为难能可贵、不容辜负,也不必细究。我只是觉得,教师本身还是要尽量从这场私谊的自相陶醉中醒来,而更添一分公职的自觉。教室也是光天化日之地,不是私人场所,欲讲于教室者,须是无不可讲于广场,讲于电台电视台,讲于报端,著为讲章,如此乃可以讲于教室。在教师,先不要觉得教室是自己的“秘密之地”,不要用“秘密团成员”之情谊对听者行有意无意的笼络绑架之事;在其他方面,也不要总怀抱某间教室里或许正发生着一场惊天阴谋的想象,不要总觉得遍布明桩暗探是洞破一切奸伪于未形之前的万应灵招,如此,世间将无“秘密”矣,亦将无“秘密”之可告矣。
第三、说到底,告密只是一个由头,最多只能提供某种“证据”。但是,谁在采纳“证据”?谁在行惩罚之实?所有的“证据”加在一起,在一个教师长时间的教学贡献中究竟能占多大份量、是否严重到非一棍子打死不可的地步?在围绕事件调查裁决的全过程中,是否给予涉事教师充分的知情、自辩机会,还是先做出一种定论,再许他千难万险地来求“翻案”?这样一个终决权在握的存在,难道不应该也是教师权益的保护者,至少,保证他一定会公平地被对待吗?反过来,当它该做的不做,不正表明它的存在及其裁决的非法吗?
有所思,或被归入狐兔关系之类,亦惟笑纳而已。惟愿自今而后,教师授课不但凭本身学术良知与立场见地,亦有以成熟理性示范于人前,毋褊毋狭,毋矫毋激;学生秉单纯求知与成长之良愿而来,遇有大不以为然者,亦不失堂堂正正,或当面辩诘,或正告而退,既毋诡随,尤决以告卖求荣为必可戒。愿观此论此者皆能抱由衷之理解而一出正见,毋插科打诨,毋喧腾鼓噪,尤勿驰骋恶意,以使伤者伤,以成人之恶。愿我们的社会将来真正能够成长得有共识、能包容、不吹求、少戾气,则今日此等之事件必将绝迹。
己亥二月廿五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