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绍愚著《论语研读》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4-16 23:19:25
标签:《论语研读》、蒋绍愚

蒋绍愚著《论语研读》出版暨前言

 

 

 

书名:《论语研读》

作者:蒋绍愚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最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但对《论语》的研究,最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是本书的重点。本书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孔子“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修身和教育思想、哲学和文艺思想。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对《论语》文句的讨论不显得分散和繁琐,而且通过对文句的讨论,读者可以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总体印象。

 

【作者简介】

 

蒋绍愚,1940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汉语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第三、第四届副秘书长,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1998-2000),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教授(1999—2005)。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或做研究工作。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

 

【目  录】

 

前  言

引用书目表

第一章  《论语》的书名、版本和注释

第二章  《论语》的阅读与理解

第三章  孔子及其时代

第四章  孔子“仁”的思想

第五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孔子的修身和教育思想

第七章  孔子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参考文献

全书《论语》条目索引

 

【前言】

 

《论语研读》是我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最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正如杨伯峻所说:“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但对《论语》的研究,最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论语》中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有好多种不同的解读。要读懂《论语》,首先要弄清楚,这些解读中哪一种符合《论语》的原意?如果对文句的解读不符合《论语》的原意,那么,阐发得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论语》的原意?这是需要研究、探索的。这离不开对孔子思想以至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和了解。在这方面,我是外行,我没有能力参与对孔子思想的讨论。我的本行是汉语史的研究,只能从语言文字方面对《论语》文句的解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法和词汇,《论语》中有很多句子,如果从语法词汇方面考察,就可以看到,它只能是某个意思,而不可能是其他意思。一个人不可能违反他所处时代的语法、词汇规律来说话。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曾有人要把这个句子这样断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先问人,后问马。)

 

或者: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意思是孔子先问人,别人回答后,又问马。)

 

这样断句,是为了显示孔子不但对人仁爱,而且对马仁爱。但这样的断句是不符合当时的语法和表达方法的,孔子不可能这样说话(详见本书第二单元)。金代的学者王若虚说得好:

 

“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意……圣人至仁,必不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类似这样为了抬高孔子,而别出心裁来给《论语》的文句加以解释,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今天也还有。以这样的解读为基础来研究《论语》,得出的结论当然不会可靠。

 

王力先生说:“当我们读古书的时候,所应注意的不是古人应该说什么,而是实际上古人说了什么。如果先主观地肯定了古人应该说什么,就会想尽办法把语言了解为表达了那种思想,这有牵强附会的危险;如果先细心地看清了古人实际上说了什么,再来体会他的思想,这个程序就是比较科学的。所得的结论也是比较可靠的。”(《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这是我们阅读古书应当遵循的原则。当然,古书上的一些话,有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理解,有的话是说话人“有为言之”,是在某种场合针对某人某事而说的;有的话有言外之意,有的话要结合说话人的整个思想体系甚或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这些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但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如果连字面意思都弄错了,那么,“深入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这是本书的重点。既然如此,在讨论中难免涉及一些语法和词汇的分析。考虑到读者不一定是专攻汉语史的,这方面的分析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语法、词汇问题也很复杂,汉语史的专家会有不同的见解。本书只是我个人的一得之见,如果说得不对,欢迎读者和专家指出。

 

《论语》中解读有分歧的文句很多,本书不可能全部列举、逐条讨论,只能讨论一些常见的、有典型性的文句,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自己去解读其他文句。《论语》中还有一些文句确实很难读懂,对这些文句,本书不拟强为之解,所以未加讨论。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读lú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以及孔子的态度。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孔子“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修身和教育思想、哲学和文艺思想。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对《论语》文句的讨论不显得分散和繁琐,而且通过对文句的讨论,读者可以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总体印象。但各单元讨论的重点还是有关方面一些理解有分歧的文句。

 

本书引用《论语》,都标明篇章。《论语》的分章不一,本书都依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的标注。历史上对《论语》有很多注释,仅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用的资料,就有46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几种,在本书第一单元有一简介。本书常引的注释,列在本书《引用书目表》中。凡整段引用,书名用鱼尾号标出(如【论语集解】),以求醒目,后面不用冒号和引号。在叙述时,仍用书名号标出(如《论语集解》),后面用冒号和引号。其他的注释,大多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和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但都经过核对。注释有的是完整的引用,有的只引用和讨论的问题有关的部分。有的注释脱离了原文就不好理解,则先把原文用方括号引上,再引注释。如7.10下引《论语义疏》:[子于是日哭也则不歌]谓孔子吊丧之日也。

 

本书的一些内容,我曾写成论文《读〈论语〉札记》,发表在《中国语言学》(2010年7月)第四辑上。后来收入我的《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2012年4月,商务印书馆)中,题目改为《〈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本书的第二单元题目也是“论语的阅读和理解”,内容比那篇论文有扩充,对有些问题的看法有改变,当以本书为准。

 

我在北大国学研究院的课堂讲授,曾由超星制成音像作品供读者网上阅览,读者的反映尚属良好。我很感谢超星所作的传播。当初,中西书局张荣总编早就向我约稿,希望我把讲稿整理成书出版,但我迟迟没有完成,到现在交稿,已是讲授十年之后了。很感谢中西书局愿意出版这本小书。责编郎晶晶对此书作了很细致的审读。在此书出版之际,我要向张荣总编和责编郎晶晶表示衷心的感谢!

 

蒋绍愚


2017年12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