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 举行开题报告暨研讨会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9-04-21 17:39:31
标签: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 举行开题报告暨研讨会

来源:“礼乐微言”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十五日丙戌

          耶稣2019年4月19日

 

2019年4月14日,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杨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在珞珈山庄举行开题报告暨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5位评审专家和17位课题组核心成员,济济一堂,围绕“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项目的学术目标、研究计划、撰写方案及预期成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14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张发林副院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刘安志院长先后致辞,对于该项目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并代表学校和学院承诺为该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与会专家学者合照

 

开题报告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吴丽娱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杨华教授首先汇报总体情况。他指出,项目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揭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文化土壤、历史过程和传承规律,挖掘其有益资源,为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历史镜鉴。该项目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何以成为“礼仪之邦”,是怎样的“礼仪之邦”,“礼仪之邦”的现实意义何在。项目将从礼制、礼学、礼俗、礼教、礼论、礼法六个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项目将采取“以问题为经,古今贯通;以时间为纬,分段叙述”的方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晚清民国等六个子课题展开研究。随后,李志刚、杨英、赵永磊、王美华、吴兆丰、潘斌、姜海龙等子课题核心成员,分别汇报了各时段的研究提纲和写作方案。

 

五位评审专家高度肯定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各子课题研究提纲,并分别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吴丽娱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具有贯通的特点,各子课题要“瞻前顾后”,注重礼制的历史变化与纵横比较,并强调各个时段的礼制研究必须与该时段的历史背景紧密结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周启荣教授强调,各子课题既要贯通古今,又要注意中外文化比较,方能开陈出新。周教授还以“礼”的英译为例,指出中国古代“礼”的复杂性。岳麓书院肖永明教授指出,各子课题应注意论述的整体性,做到纵向展开与横向铺陈的平衡。他特别指出,先秦卷要充分利用近年来新出土文献如秦简中的日书、梦占等礼俗资料,民国卷要尽量摆脱传统的叙述框架,建立更为契合20世纪时代面貌的论述模式。山东师大丁鼎教授指出,各子课题体例上要尽量保持连贯统一,时段上不可重复错乱。丁教授指出,今天约定俗成的“礼崩乐坏”一词,实为“礼坏乐崩”(出自《论语》),行文著述时要做到“考镜源流”。南京师大王锷教授指出,各子课题需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以“三礼”文献为核心的历代诠释和研究,由之观察礼学文献的解释路径;二上从先秦到民国的历代制礼活动,由之梳理时代脉络和异同分际;三是以乡约乡规和《四库全书》中“杂礼”文献为主,重点探讨礼俗互动与演变趋势。吴丽娱教授最后代表评审专家组,鼓励课题组团结一致,统一体例,做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会议现场

 

14日下午,杨华教授主持课题组的内部研讨会,专门讨论通史提纲。除了执笔者之外,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教授、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海南师大赵克生教授、武汉大学何有祖和吕博副教授等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对子课题的提纲目录和写作细节,提出了具体建议。课题组结合专家评审意见和内部综合讨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各分卷的提纲目录和写作方案,明确了下一步工作安排。课题组成员一致表示,将通力合作,各尽己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