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平作者简介:陈绪平,男,字子茂,号尔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阳新人。长期从业于互联网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架构师,现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论语中级读本:里仁篇
作者:尔雅台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廿四日乙未
耶稣2019年4月28日
论语乃孔门圣经也。惜时下注本杂乱,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标准读本。而学以阶圣,当有次第,故这个读本又需要分级。少儿读经以理解语境语意为主,是为初级。及其稍长,则需要以通义理为主的读本,是为中级。未来则需要以通公羊大义,进而以六艺之教而通贯之的读本,是为高级。
本中级读本以通义理为主,故以朱注为底本而编制。其特色有三:其一是以黑体突出经文,略加音注,以利诵读;其二是参考最新之文字训诂成果,回到孔子的语境,体贴圣人之本来意思;其三是义理发微,以朱子集注为主,以明清以來的成果作补正。编者之意,不在一时之时髦,而在能历久弥新,以接引时人,优入圣域。尔雅台谨按。
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以次前也。凡二十六章。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
〇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择居而不处仁者之里,安得为有智耶。
〇此章言居必择仁。里有仁风,则人皆知重礼义而尚廉耻。纵有一二顽梗,亦皆束于规矩,不至肆无忌惮,而资质之美者益薫陶渐染以成其德。故曰里仁为美。倘所择居之乡无仁风,却贪恋苟安,不能舍之而入康庄,其为无智不待言也。唯能处仁,方可谓智。故古今推孟母之三迁,其智为千古之独绝矣。
〇里以宅身,道以宅心也。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云: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心之宅居,故当处仁为美,大学谓止于至善是也。朱子曰:⾄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明德亲⺠,皆当⾄于⾄善之地⽽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毫⼈欲之私也。然当这个天理安顿得不恰好,便会得疾,便有人欲出来,便是不仁。马一浮先生曰:仁是君子之道,不仁是小人之道;凡圣之辨,义利之辨,夷夏之辨,治乱之辨,王霸之辨,人禽之辨,皆于是乎分途。此即易之所谓吉凶得失也,亦即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也。孟子曰: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故智是仁中之有分别者也。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
〇约,束于物而窘困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利者,易曰义之和也。惟仁者则心安其仁而无适不然,智者则以仁为义和而笃行之也。
〇此章明居仁之气象,汉儒谓之性(状)也。经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君子能仁而小人不仁也。孟子云富贵不能淫,此大丈夫之居仁有然也,而不仁者淫矣。盖境有万变而心则一,不仁之人其心不笃,则常为物拘而无操守,故于约乐皆不可久处也。而安仁者则志笃、心平、气和,一任自然,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浑体是仁却不知有仁也。利仁者则不然,其于仁有所知,与不仁有所见,故能克己复礼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魏钟繇云:仁者安仁,性善者也;知者利仁,力行者也。
4.3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〇唯仁者能把握好对人的好恶标准和分寸。礼记缁衣云:惟君子能好其正,其恶有方。正与此章相表里。
〇仁是性体,好恶是性具。好恶本自仁出,故唯仁者能完得好恶之理。盖人每失其正,只自私欲搀和,多失其当好当恶之理。而仁者得其公正,无私心而当于理,则所好所恶浑然是仁。且无私则好恶一出于大公,当理则所好所恶处之悉得其平,盖义与智兼该焉。故易传曰:体仁足以长人。
4.4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è)也。
〇苟,若也。志,心之所诚也。恶,恶行也。倘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〇上章曰能好恶人,所以明性情之正;此章曰无恶也,所以明体物之心。盖仁者之好人,爱心也;仁者之恶人,其心仍出于爱。恶其人,仍欲其人之能自新以反于善,是仍仁道。故志于仁者,无一念不存乎仁,其视万物同为一体,至诚不息,则所行皆善。若志于忠孝之仁者,则无不忠不孝之恶焉。若志于爱人之仁者,则无不爱而害人之恶焉。心体无恶,而后事为无恶也。故藕益云: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wū)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〇得之,得用也。人皆好富贵而恶贫贱,然不以仁道得用,则所欲不可处,所恶不可去也。恶乎,如何也。不以仁道得用即是去仁,则不得成名为君子。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言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〇此章明仁行也。人之所者,人心也,欲恶则是人心之化用也。其道者,道心也,仁也,盖仁乃心之全德也。故人心,以道心为体,欲恶为用。欲仁恶不仁,则人心合于道心,而欲恶之用正矣。欲恶胶恋着富贵贫贱,则离道心而入人欲,欲恶之用失矣。孔子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然欲恶之幾难测也,人心常为气稟所拘而妄动,仁便因世情俗见而封蔽不得出头。此便是不以其道得用,便是违道,便是去仁。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者,仁而已矣,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为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顛沛不违。黄氏后案曰:终食时暂,造次时遽,顛沛时危,君子无违仁,观其暂而久可知也,观其变而常可知也,言为仁无间断之时也。
〇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盖欲恶是人心发动处,一发动不当便有人欲出来肆虐,而使道心隐微不显,故曰惟危。故先儒言为学应时时提撕此心。或问是在醒时提斯邪,是在迷时提斯邪;又或问所提若非此心,如何如朱子所诃捉一个心来。马一浮先生曰:迷悟总是一心,提斯即从迷向悟,不提斯即安于长迷;真悟不须提撕,唯在迷,故须提撕;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正是学人吃紧用力处。好比今人倡导健康养生而预防身疾,提撕乃健康养心而预防心疾(人欲)也。然释氏教人折服现行烦恼,虽有欲富贵而恶贫贱之心,亦强按捺不发,只硬地执认道体大纲也。又向那高明透脱上走,使此心得以恒虚,而于富贵贫贱也总不起念,所谓自性烦恼永断无馀也。皆偏之也。船山先生曰:圣学则不然,虽以奉当然之理压住欲恶按捺不发者为未至,却不恃欲恶之情,轻走那高明透脱一路,到底只奉此当然之理为依,而但由浅向深,由偏向全,由生向熟,由有事之择执向无事之精一上做去,则心纯乎理,而择夫富贵贫贱者精义入神,应乎富贵贫贱者敦仁守土;由此大用以显,便是天秩天叙,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非但无损于物,而以虚愿往来也。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wù)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〇尚,同上,更上一层楼之意。无以尚、不使加,谓用得好恶之力尽也,正是用力力足处。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力者,我之良能也,用我之良能以复其本心,岂有不足之理乎。故朱子曰: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然天下之人,立志者又有几,故夫子叹惜未之见矣。
〇此章疾时无仁也。好仁者,惭也;恶不仁者,愧也。人多惭愧之心,而夫子则云个未见,是其心中自有个模样在,以警人立志也。船山先生云:用力于仁,既志用气,则人各有力,何故不能用之于仁,可见只是不志于仁;不志于仁便有力亦不用,便用力亦不在仁上面。又云:好恶还是始事,用力才是实著,唯好仁恶不仁,而后能用力。可见立志是本体,用力是功夫。立志是瞄定,瞄个好仁恶不仁之定盘。然后还须有定力,下功夫,方可见得至善。故阳明先生以四事相规,曰立志曰勤学曰改过曰责善,学者苟能如此实用其力,则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
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〇党,类也。各于其党者,自君子小人而各别之也。程子曰: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然小人之过而不仁易知也,君子之过而仁难知也,故曰观过知仁。
〇此章言仁恕也。盖修己与观人不同,修己是过则勿惮改,观人虽视以观由察安,考之之法极严,而待人之心则须甚恕也。礼表记云: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先儒谓同功如五霸假之之类,同过如周公使管叔孔子为昭公讳之类,必由迹以考心,而其仁尤著。皇疏曰: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故观其过,则可以知其仁。又观过知仁,不独勉君子之为仁,亦以望小人之改过也。盖凡人之过,皆出于党,有党则有己而无人。是己党则袒之护之,非己党则排之忌之。故观人之过,斯可泯人己之见,而知所以为仁。(唐文治)
4.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〇中庸谓君子而时中,故此朝夕乃随时之朝夕也,曾子所谓死而后已是也。否则闻道之后有进德修业之功,有切磋琢磨之益,岂夕死而已可哉。
〇闻乃弥漫之意,闻道即是达道。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先儒所以济天下之道也。道,犹路也,有原有委,性与天道道之本也,三纲五常道之目也,礼乐文章道之事也。朱子所谓事物当然之理者如此,乃日用之间之实理,非释老之道虚也。朱子曰:彼之所谓道,则以此为幻为妄而绝减之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也;人事当然之实理,乃入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以不闻者。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若而不闻,则生亦枉生,死亦枉死也。盖天之生人终不至昏昧一生如禽兽,必以闻道为贵也。日知录云: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〇士之志当在于道,若以恶衣恶食为耻,则其志在乎口体之养矣,故未足与之论道也。
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也。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必如颜渊之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之衣敝缊袍与衣狐狢者立而不耻,知有贵于己,方可谓之志道,方足与之论道。船山先生曰:士之所以为上者曰识曰量,其识大其量远,则知吾之所以仰质天而俯对人者,自有其不愧不怍者在,而流俗之为荣为辱,曾不足以动其心,则与之讲论斯道之得失,可以拨流俗之中,而进乎高明广大之境。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敵)也,無莫(慕)也,義之與比。
〇比,挨著,靠拢,为鄰。义之与比,即与义比。言君子于天下之风气,既不必去敌对,也不必去恋慕,唯与义比鄰耳。
〇上章言志于道,本章论行之宜。事之所宜然者曰义,惟其义比,故无适莫(敌慕)也。适者怨天尤人,莫者阿谀媚俗,皆人之私心蔽见,而凭心造理,自以为是也。义者则唯酌之已精,审之已定,知事之所宜者在此,而一因其所固然之准则,终合于人心顺于天理也。可见适莫与义正相反,适莫便是不义,义便是无适莫。天下事物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君子于一事一物皆能无适莫而措之时宜,与事物当然之理相合为一,此即义之与比也。
〇朱子解适为专主,解莫为不肯,乃故此引申也。盖于世风有敌视,是其心有专主也;有恋慕则是莫肯主而盲从也。故夫见为然而必行之,则专意以行而无所挠曰适;见为不然而必不行,则决意于此而无所通曰莫。适于此则必莫于彼,二者相因而致,却无定一心之权衡而衷之于义也。南轩论语解曰:适莫,两端也;适则有所必,莫则无所主,盖不失于此,则失之于彼,鲜不倚于一偏也;夫义,之正路也,倚于一偏,则莫能遵于正路矣;惟君子之心无适也而亦无莫也,其于天下惟义之亲而已。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型),小人懷惠。
〇土,土地,田产。刑,型范,法度。言君子心怀道德、法度,小人心怀土田、恩惠也。朱子曰: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〇上章言君子当义之与比,本章则对举以明君子之义。怀者,耿耿于心而不忘者也。君子小人之辨,不于其迹也,而必于所怀者别焉。易系辞传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故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怀德所以对怀土言也。盖君子之仁,如安土焉;小人不仁,惟安土焉。书盘庚云:茲子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言治贪利者作大刑也,此怀刑所以对怀惠言也。盖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指其用心之微也。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〇放,纵也,逐也。谓纵其心以逐于利,则多取怨。此正与求仁得仁则无怨,其义对待相发也。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〇此为专于利者警焉。盖利己是世人通病,然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利极即为害也。船山先生曰:世之衰也,天下日相寻于怨,大之为兵戎,小之为争讼,迨其怨之已成,而不能相下也,则见为气之不能平,而机之相为害。而穷其致怨之本,盖放于利者,豫拟一利以为准,乃为之曲折以求其必遂,乃巧诈名目而损人利己。则无所往而不得怨焉,实自此始也。故君子欲静天下之争以反人心于和平,无他,以义裁利而已矣。荀子大略篇云: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失,士不通货财。故古之人,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也。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于从政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〇为国,治国也。何有,有何困难。谓能以礼让治国,则于从政还有何难。若不能以礼让治国,则其纵有礼,其用亦终不得当,故曰如礼何。
〇上章明以义裁利,裁利之法则在礼让。让者,礼之实也。让与礼不是二物,不让则礼非其礼矣。荀子礼论篇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此礼之所由起也。左襄十三年传君子曰:让,礼之主也;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凭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故尚辞让而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〇看为国以礼,哂其不让,程子谓达得便是尧舜气象,其理自见。大学曰: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郑注,戾之言利也。天下皆好利,则礼让之风息,而国不可以为国。故夫子叹之曰如礼何,言礼教将绝于天下,此春秋之所以变为战国也。四书训义云:国之所与立者,礼也;礼之所自生者,让也;无礼则上下不辨,民志不定,而争乱作,亦终不足以保其国矣;盖合一国为一心,叫运之不劳,而欲合一国之心,则唯退以自处,而可容馀地以让人;此先王制礼之精意,感人心于和平,而奠万国于久安长治之本,言治者其可忽乎。故船山先生曰:此章乃圣人本天治人,因心作极,天德王道之本领;此所谓有关雎麟趾之精意,而后周官之法度可行也。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〇位,人之所立也。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之才德。可知,可以称道的才能和德行。夫以其可知者而立位,则其能也。故宪问篇又约言之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〇上章言礼让,最大的让是让位,故本章论位之名实也。所立是名,所以立是实;己知是名,可知是实。君子之学,求之在己,以其可知者而立位,则能尽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名实相副,诚君子矣。荀子非十二子云: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夫是之谓诚君子。君子若不能正心诚意,徒欲人知而不能自慊,不过自欺欺人而已,何君子之有。
〇易传曰:德薄而位尊,鲜不及矣。言必及于祸也。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所谓道名分者,患所以立也。故孔子作春秋,其要则正名而已矣。董子曰:春秋长于治人,春秋之失乱,拔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也;人事浹,王道备,在得正而已矣。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心正,则天地万物莫不各得其正。是其正名者,正其心也,心正则致太平矣。故春秋深探其本,自贵者始。董子曰: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又曰: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庭,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不一于正。易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春秋之所大者,大一统,大居正,于论语叹尧之德见之。故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〇参乎者,呼曾子名,欲语之也。唯,应辞,直晓不问,故答曰唯。门人不晓而问于曾子,曾子答之以忠恕。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
〇上章言正名在正心,正心之道则在忠恕。盖人心之发动处,不以忠恕正之,则必为欲恶所乘矣。忠恕即是得之之道,犹锻练乃健身之道,此切示下手工夫耳。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此便是忠恕。中庸称孔子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不曰忠恕合道而曰违道不远者,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之道即是仁道,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也。因仁者至高至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功夫,人人可以尽力。故忠恕是学者事而非成德事,是功夫论而非本体论也。
〇一以贯之者,下学而上达矣。一是一心,贯是万事,故一以贯之,犹言以一心应万事。而忠恕则是一贯之注脚,忠在一上,恕则贯乎万物之间。朱子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盖中心为忠,尽心为人也,夫子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如心为恕,推己及人也,夫子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朱子又曰: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盖主于内为忠,见于外为恕;忠如瓶中之水,恕如瓶中泻在盏中之水。忠因恕见,恕由忠出;忠是无一毫自欺处,恕是称物平施处。朱子又曰:忠是根本,恕是枝叶。非是别有枝叶,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忠只是一个忠,做出百千万个恕来。忠者诚实不欺之名,圣人将此放顿在万物上,故名之曰恕。曾子功夫已到,如事亲从兄弟,如忠信讲习,千条万绪,一身亲历之,圣人一点他便醒,原来只从一个心中流出来,本末先后,一以贯之。
〇在圣人本不消言忠恕。众人由此著工夫,乃由忠有恕,圣人则自然忠恕也。钱穆先生云:惟圣人之心,即理即道,此一境界,学者不易骤企,故曾子以忠恕告门人。朱子曰:天地是无心底忠恕,圣人是无为底忠恕,学者是求做底忠恕。程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忠者天道,是天命之性;恕者人道,是率性之道;天道是体,人道是用,心事合,性道合,全性起修,全修起性也。圣人只此一心之理,而尽贯众理矣,故曰一以贯之。中庸云:一者诚也,天地一诚而已矣,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朱子曰: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〇喻,通晓,明白。谓君子于道义上明白得尽,小人则只于利欲上明白得尽。
〇义者,正以利所行者也。利欲乃人心之发动处,发动不当则为物所拘,故上章以忠恕正之,以义裁利也。是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事得其宜,则推之天下而可行,何不利之有哉,故易曰利者义之和。盖利者人情之所欲,当得以义为质,以义为上,方是坦途。好比踏步至远,利是踏步,宜义方可至远。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朱子曰:义者宜也,乃天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是夫子教人,极重走正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〇此章明义利之辩。孔子多说仁,孟子则多说义,正为战国功利之说沦浹人心矣。盖在政教衰乱之世,则有义而不利者矣。乃义或有不利,而利未有能利者也。利于一事,则他之不利者多矣;利于一时,则后之不利者多矣,不可胜言矣;利于一己,而天下之不利于己者至矣。故船山先生曰:夫所谓义者,唯推而广之,通人己、大小、常变以酌其所宜,然则于事无不安,情无不顺。彼小人者,智不出咫尺,识不越旦夕,而心之所欲,身之苟安,则汲汲以求之,而他皆所不顾,故役其聪明于斗筲之中,以精察其多少得丧之数,遂自谓天下之至巧。乃自君子观之,谓之一无所喻可也。故曰:义者天理之公,利者人欲之私。
〇君子小人心术之分,义利之间而已矣。君子之于义,终身由之而不倦;小人之于利,寤寐以之而不忘。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故人不可不端所习也。象山云: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斯喻于义矣;志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斯喻于利矣。故孔子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孟子云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志之所在也。然天下颇有忠信廉洁之行而其实从喻利来者,其行虽近义,然其隐微端倪之地,实不从天理是非上起脚,而乃从人事利害上得力也。此即喻利之深笃者,直与君子疑似,后世不察,每为所欺,而此种学术,遂流传于天地之间。如孔孟所指之乡愿,今人竟望为君子不可及之人矣,岂不可恨可痛。此吕留良之深叹矣。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〇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〇此言喻义之深笃者也。见贤见不贤,尚有定盘星不走,志于义也。思字用力处,有无数功夫在,内省中亦有实际,积于习也。此即是唯其深喻也,是以笃好反求诸己。乃既见而知之明矣,而终无以自进于君子之途,自远于小人之类,则唯反求诸己之功有未实焉。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故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故云尽大地无不是药,圣贤总诀也。
〇此章惭愧二字实义也。志于仁,则如前章言,惭愧是好仁恶不仁。志于义,则如本章言,惭愧是思齐内自省。故渐愧者,仁义之心也。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是静态之德相,义是动态之德宜。以理言,仁与义一,性与天理也;以气言,仁义有别,一恻隐一羞恶也。告子仁内义外割裂之也,故孟子非之。故本章思齐内省,即孟子之集义,前章所谓义比也,非告子义外袭取而反为义所拘也。此便是心之惭愧也,心之知也。又前章言忠恕,心之能也。是惭愧与忠恕,乃心之一体二面。圣人当下立言之意,既责知之不真,又责志之不笃行之不勇。故一心之所发,且惭愧且忠恕,方是一以贯之,由仁义行也。而人多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为之,行仁义者也,庄子谓嗜欲深者天机浅也。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〇朱注谓此章与礼记内则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劳心,劳忧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〇此并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之宜也。朱子语类,问此圣人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惟平时有愉色婉容,虽遇谏过之时,亦当如此,甚至劳而不怨,乃是深爱其亲也。曰又敬不违者,上不违微谏之意,恐唐突以触父母之怒;下不违欲谏之心,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其心心念念只在于此。若见父母之不从,恐触其怒,遂止而不谏者,非也;欲必谏,遂至触其怒,亦非也。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〇方,方向,去所。言如果远行,一定要告知以去向。失联而让父母担扰,非孝子所为。
〇朱注谓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〇父之道,父之志行与善迹也。三年,谓有坚持而非朝行夕改也。
〇此章重出,已见学而篇。盖学而篇一章乃言观人之法,此章言孝子之行宜也。中庸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故继述父之志行而致善迹延绵,方是孝的真谛。善继、善述就是本章的“三年无改”。三年无改而累积为礼俗,可见孝心绵延也。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〇年,年龄。言当记挂父母之年龄、生日,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也。
〇以上四章皆言孝宜。孝心即仁心,但须行之得宜,方可得仁。几谏、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一喜一惧,皆宜之也,义也。仁是静观之德相,义是动态之德宜,动静本一如,此从孝上见之矣。故孝者,仁义之根本也,或曰仁义之首目。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〇躬,躬行。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耻其行之不及故也。
〇此章明慎言躬行也。朱注曰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非行不得便不言,正要行得来方敢言。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〇约,泰之反,凡谨言、慎行、不浪费,皆是约。言以约守身,而失之者鲜矣。
〇此守约之学也。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朱注引谢氏尹氏二说,以心与事对言。惟心不侈然自放,而后于事无失。此收敛所以为治心之要。
4.24子曰:君子欲訥(nè)於言,而敏於行。
〇讷,说话迟缓。敏,敏捷。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〇此并上二章皆论君子修身。耻之约之欲之,重在言行得宜。论语大义云,言烦则矫之以讷,有馀不敢尽也;行缓则励之以敏,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也。曰欲者,何也。中庸曰:君子胡不慥慥尔。盖君子心理之中,常欲勉兹勿懈也。故君子由仁义行者,非一任自然也,亦有一自觉在。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〇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南轩论语解)
〇德乃仁义之总相。己以德往接,人亦以德来报,敬义相与,故不孤也,与里仁为美章呼应也。盖君子以怀仁德,孝悌忠恕,尊礼好义,则定会近者悦,远者来。易传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言心理之相感也。东海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即未至于圣人,但使有德行之表现,同志之士,自各以其类应,故曰必有邻。邻,犹亲也。君子欲化人心,必先修德。(唐文治)
4.26子游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shuò),斯疏矣。
〇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〇此章明伦常道义,以启后篇也。谓君臣、朋友二伦,皆当以道义合,皆须以礼节之,不宜烦琐刻薄。夫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贡尝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故不数者,宜也,正是纳忠尽谊之法。盖人伦中以人合者皆主义,义有可否之分,当适可而止也。又人我之间恕道也,适可而止者,道尊于势,而人之大伦存焉。则仁义之道彻上彻下,玲珑通透,时中而全恩也。
〇先儒谓里仁后半篇为曾子弟子所纪。盖前半篇为求仁之要,后半篇为修道之宜也。开篇曰里仁为美,惟仁者可处约乐能好恶。又言志不违仁观过知仁,以志仁为首务。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故又特标闻道。闻道必先志道,志道必比义焉。道一而已矣,存于中为忠,推于人为恕。若稍有耻恶衣食心放利心等等,是二也。故又特标吾道一以贯之为纲领,而下以喻义喻利为分途。此学者求仁之大界,不可不辨也。见贤以下,皆道之见于伦常言行者。孝悌忠信,约以修身,无一不合道,无一不得宜。故曰仁曰道有弥纶万物之功,求仁求道皆切近真实之诣。(唐文治)
责任编辑:近复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