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书院——科举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柴汝新
来源:《新阅读》2019年第3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二十日辛酉
耶稣2019年5月24日
1986年国务院命名保定市为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市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古莲花池是我国北方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入选中国《十大名园》一书。2009年,由百万名网民投票,百名专家评审,莲池书院入选中国最美的十大园林之一。
古莲花池始建于金元交替时期,即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它几经兴衰,先后属于私家园林(元代称雪香园)、官府园林(明代称水鉴公署)、书院园林(清代莲池书院)、皇家园林(清代莲池行宫)和公众园林(清末以后称莲池公园)。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起,这里是直隶省的高等学府——莲池书院的所在地。在此后的170年间,这里不仅名师荟萃,且人才辈出。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古莲池时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名的。”古莲花池至今还珍存200余通碑刻,著名的有唐代《田琬德政碑》、宋代《蔡京送行诗碑》、元代《老索神道碑》、明代《西夏文经幢》、清代乾隆、嘉庆、道光皇帝的御制诗碑以及莲池书院法帖等。进入21世纪后,古园恢复和修缮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使它小巧玲珑而意境邃远的传统风貌展现如初。
莲池书院在清代存在了170年,从停办到现在又经过了110多年,这期间莲池书院好像真的不存在了,但是一种真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是不会消失的。
清代莲池书院建立、发展和兴旺的背景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皇帝颁旨,要求各省大吏在省会建立一所书院。谕旨一下,各省督抚闻风而动。全国23所省级书院先后建成,保定莲池书院即其一。
清末改革书院的浪潮,出现了一批提倡朴学,重视经史和文、算、天文、舆地等学问,注意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保定的莲池书院从一开始建立就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学风。尤其是在清末的几十年间,能够独树一帜,在全国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与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保定处于燕南赵北之地,它既有以赵文化为代表的典型中原文化特征,又受到处于民族交汇之地的燕文化强劲雄浑之风的影响。从考古发掘来看,保定的早期文化主要是以西部满城一带的太行山东部大地。莲池书院设在皇帝的家门口,自然需要特别照顾这个门面。莲池书院不同于其他书院,一是常得到朝廷直接物质支援,二是有皇帝和朝廷大员常来视察,三是常派名儒硕学主持书院,四是常得京师学术风气之先。有了这四条,莲池书院就能在170多年中历久不衰。另外,由于保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事也影响了它在封建社会早期的文化发育。
第二,莲池书院在清代后期的发展,是有识之士针对封建社会末期官、私学校之弊和学术上的衰落、禁锢、偏颇所进行的批判、改革的结果。如章学诚提倡史义、史德,反对烦琐主义;黄彭年主张博学多通;张裕钊想从桐城派古文和书法的改革中使中国的“古法”得以复兴;而吴汝纶反对“守旧术”,重视新学,开东西学堂等,都说明他们对改革文化方面的一片苦心。
清代莲池书院办学概况
创建莲池书院的,是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1733年五月动工,九月建成。
雍正皇帝指示各省建立书院时,并未明确这些省会书院属于什么等级。三年后,乾隆皇帝即位,指出这些书院是用来接纳由府、州、县学“递升”上来的优秀士子的,书院是“古侯国之学”。所谓“古侯国之学”,是指西周学校系统中的“大学”。西周学校系统分“大学”“小学”两级,“大学”是高等教育,因此,莲池书院属于“大学”,如今日之高等教育,是直隶省的最高学府。
一般的书院招收“生员”和“儒童”两类。莲池书院只招收“生员”。这些生员由省内各府、州、县选送,再由莲池书院考试合格,经省级官长批准后,才成为书院的学生。黄彭年第二次入主莲池书院,开办“学古堂”之后,又吸收省内的一些举人和贡生入学,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更使莲池书院名声鹊起。莲池书院的学生享受公费,因此有名额限制。名额之内的称“正课生”,名额之外自费的称“附课生”。正课生于每年正月甄别考试时,如果不合格,即失去留院学习的资格,由附课生递补,这是一种竞争机制。正课生与附课生均须在书院食宿,统称“内课生”。另有一部分走读生,称“外课生”。鼎盛时期,莲池书院共有内外学生120多人。
书院的课程设置有“经学”典籍,为“四书五经”。也学习诗歌和散文,如楚辞、唐诗、先秦散文和韩愈等人的文章。清代的官办书院主要目的是,把士子引导到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的道路上去。莲池书院的考课分“月考”“岁考”。月考每月定时举行。岁考在每年正月举行,及格者才能作为正课生继续留院学习。考课又有“官课”“师课”之分。官课由地方官员出题、监考和阅卷。莲池书院地处省会,又是清河道署和保定府衙所在地,因此直隶总督、直隶布政使、直隶按察使、清河道员和保定知府“五大宪”要轮流来主持。师课由本院院长主持。两种考试都模拟科举考试,离不开写作八股文、诗赋、古文、策、论等。一般为闭卷考试。一度采用开卷考试,以期提高答卷质量,不料滋生了抄袭之风。自张裕钊始,莲池书院又增设“古课”,科举功令文字以外的经史学问。各种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奖。奖分超等、特等、一等三个档次,每档又分若干名次。莲池书院同清代其他书院一样,没有一定的学习年限,一般以学生学习合格或取得所期望的功名为限。清代三年一度乡试,考中举人即算毕业;中举后也可留院继续深造,何时离院即算毕业。没有中举者,只要学完规定的课程,并经甄别合格,也可结业。刘春霖从1890年2月考中秀才入莲池书院学习起,到1899年选为拔贡生为止,历时十年,可谓十年磨一剑。其中品学兼优者,由书院向总督举荐,可以担任教职或基层的公职。
莲池书院的学风
古代的书院设置十分简单,院长是书院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总主持人,曾有山长、洞主、教授、主讲等不同称呼。下面仅设提调一人,管理行政和后勤。至于食宿、自学、学生管理,都由品学兼优的学生任“斋长”来兼任。由于档案资料于1900年遭受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的破坏,今可考者仅以张鳞甲、夏宗澜、章学诚、张裕钊、吴汝纶等16人。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今鄂州)市人,为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咸丰元年举人,工于古文,对训诂也有研究,又精于书法。张裕钊厌恶科举,崇尚“通经致用”之学,引导学生面向实际而学,接触西学。宫岛大八是张裕钊招收的日本留学生。南宫县学碑是张裕钊的书法力作。康有为评价张裕钊的书法是“千年以来无与比”。
张裕钊任院长时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第一,讲授古学,为直隶培养出一批文学之士。他在黄彭年教授古学的基础上,将它纳入考试,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选刊在《学古堂文集·首卷》中,以资鼓励。第二,引导学生面向实学(主张“经世致用”),接触西学。他十分注意西方的科学技术,向往对它“利而用之”,他经常以“策问”的形式要求学生回答有关新学的问题。第三,首开书院接待外国访问学者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风气。张裕钊于1885年在莲池书院接待了日本汉学家冈千仞,又于1887年招收日本青年宫岛大八为徒。第四,引导学生学习书法艺术。在张裕钊指导下,学生们成立了书法艺术研究团体,每月举行一次书评。宫岛大八深得张氏真传,回国后,使张体书法在日本成为一个流派。为了纪念张裕钊和宫岛大八的师生之谊,宫岛大八的学生上条信山于1986年专程来保定莲池竖立师生纪念碑。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今枞阳)人。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1889—1902年任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院长任内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
第一,继续开办学古堂,培养出一批以词章闻名的文人,使桐城文派在直隶具有强大的阵容。如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北师大教授高步瀛、上海《中华新报》创办者谷钟秀、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直隶通志局总裁贾恩绂等。第二,继续接待来访学者和招收留学生。日本汉学家梅原融、本田幸之助、上野岩太郎、金子弥平等,往来不绝。日本青年中岛裁之,负笈来游,受教于吴汝纶。他回国后创办同文书院,后来又在北京开办东文学社,为直隶省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日语和新学的人才。第三,重视新学,主张废除科举,引导学生关注西方的科学知识。第四,创设西文学堂和东文学堂。他于1898年在莲池书院开办西文学堂,从书院学生中选拔十七名资质颖异者参加学习,由英国传教士任教。随后又开办东文学堂,由日本人任教。他引导学生学习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科学知识,为河北及周边地区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人才。
莲池书院修复与保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下半年,莲池书院按照清政府的要求正式停办。当时科举未废,原址改为“校士馆”,继续对士子的学业进行考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校士馆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凯在校士馆原址建直隶文学馆,文学馆于1910年停办。1912年,在莲池书院旧址新建省立第二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后改称保定师范附属小学。
1949年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恢复莲池书院成为保定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共同梦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酝酿恢复莲池书院。
1986年4月,保定市政府作出了古莲花池复建规划,计划投资1150万元。并向国家旅游局申请资金支持,国家旅游局当年拨款100万元支持恢复莲池书院。直到1989年12月,经保定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北京市史学会与保定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筹备重建莲池书院。时任保定市市长田福庭为院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子西任常务院长。同时聘请高占祥、曹禺、黄胄、苏秉琦、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史树青、王学仲、沈鹏、梁斌、孙犁等27位党政文各界名人为莲池书院的顾问。保定市编委给了莲池书院5个事业编制。
1990年1月13至15日,在保定召开莲池书院建院暨保定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隆重而热烈,社会反响很大。莲池书院成立后,举办了研讨会、讲座、展览和函授大学,整理了书院历史,编写出版了“莲池丛书”等,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从2000年至2005年和2008年至2009年,古莲花池分两期工程恢复和修缮了著名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小巧玲珑而意境邃远的传统风貌展现如初,令古城人民和广大游客欢欣鼓舞。关于古莲花池及莲池书院的专著有《保定古莲池史略》《古莲花池》《古莲池碑刻选解》《莲池书院》《莲池书院研究》《古莲花池碑文精选》《莲池书院法帖》等。相信莲池书院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恢复重建。
【作者简介】
柴汝新,河北故城人。1964年出生,1982年入伍,先后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现任中国书院学会理事、河北省博物馆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保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保定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保定市莲池书院研究会秘书长、莲池书院博物馆馆长等职。曾荣获河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编著有《莲池书院研究》《不惑集》等著作10余部。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