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作者简介:木牛,男,西历一九七二年生,山东人士。海洋学硕士,现任教东北海滨某高校。 |
2010年4月4日
人的言行表明内心的意欲。人平常说话,就是内心的外在流露,这是“诚”。但有人利用这样的理解,用“不诚”的言语误导外人对自己的理解,这是“谋略”。
我认为:人的“诚言”与“谋言”都是外在的表现,都不是内心。外在表现都是“虚的”,“空的”。只有内心才是实的。
所以,说真话(内心的真实流露)和说假话(有目的的掩盖、误导)都不是内心本身。
既然如此,我就觉得说什么话(真或假)都一样了。
就像是说,说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实的),不对。说这个世界是虚的,也不对。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都不对。都只是对那个本质的描述。我们看到的这样的世界,是个影像。本质是照耀。照耀就是人的智慧,理就是介于照耀与屏幕之间的遮挡,照耀把理照在屏幕上,屏幕上出现影像,这就是我们见到的世界。但是照耀本身是没有影响的,是“看不见”的。它必须通过影像反映自己。要寻到照耀,必须从影像上往回返。寻找所以成此影像的理和照耀。
婴儿初生,看到这个世界是一片混沌。渐渐地,“看”出了这个世界的形状、样式:山是山,水是水。但初次建立起来的“形象”成了全部,忘记了后面还有照耀。这时候要抛掉这些影像,寻找那个所以成影的照耀。最后要返回到婴儿状态的那片混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返回到混沌状态,再重新建立对世界的认识,“看”到这个世界的形状、样式,是这样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其实就是重新活过。要死过一回。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必须死一次再活回来,才算是真正发生过这个“活”,才算真正活过。当然,这个死不一定是肉体的死,“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说是要死过一次,实际上就是要对人从初生到建立世界的过程进行认识。也就是先哲所说的:认识你自己。
2010年4月13日
感性认识,就是这个世界落在人的感觉器官上的“像”,它就是人对世界在这个尺度上的认识。
但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微观尺度上,在宏观尺度上,其表现完全不同。以我们普通的感觉器官只能获得这个尺度上的像:山高水长,春华秋实。但我们看不到电子绕原子核的高速旋转,看不到宇宙在不断扩大,因为那是另一个尺度上的。
那个世界看不到。它究竟存不存在呢?它不能出现在人们的感觉器官中,却能存在与人们的思考中,这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正是对感性认识的理解上建立起来的,他是否定了感性认识而建立的另一种更普遍的认识。感性认识,就是通过眼睛、耳朵等器官对世界的“观测”。再通过心建立了这个世界。理性,就是打破这个“建立”,而建立另一个世界。
当然,理性世界也是可以打破的。并且必须打破,才能真正认识“人”和“世界”。
理性认识随人比感性认识更接近真理,但感性认识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熨帖。因为那是符合“人体器官”的世界的表现。比如:那个世界符合眼睛的视力、视野、分辨能力……,
声音符合耳朵的听力,满足“人体的器官”对世界的愉悦感。这是感性人士对人类的作用。
其实,理性认识也是符合人体器官的。只不过不是器官,而是其后的那个思考的心。所以,理性认知也是美好的,是愉悦我心的。
上周,整整一周啥也没干,除了十套试卷。我想用心出题,让每套题不要重复得太多,每道题也要经得起推敲。所以,虽说十套题不算多,可以费了不少劲。
也许别人会劝我,不必这么费劲。出几套后重新组合一下,凑成十套就行了。或者说,不必出那么讲究的,对付地出一下算了。
现在题目出完了,交上去了。假如我用心做了这件事,交上去,别人也不觉得怎样。假如我么有用心做,交上去了,别人也不觉得不怎么样。
这就是说,不管我做的好与坏,不管我用心还是不用心,没有人在意。负责的只管到时收活,闲看的更是不知有此事。
那我用心做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我用心做,就是意义。我的意义。我也从中收获了许多。其实,我用心做本身就是收获。
没有人在乎我怎么做。但我用心还是不用心我应该在乎。
反过来,不管别人在乎不在乎,我都要用心。我能做的,也只是我的用心与不用心,而不是他人的在乎与不在乎。
“海,蓝给他自己看。”谁说的,说的真好。
2010年6月19日
一个人,学会了一样东西,比如:潮汐计算方法。是他掌握了这个方法,还是他被这个方法所掌握?潮汐潮流计算本上,已经写清楚了每一项的位置,如何计算,只需要把要计算的港口名、日期、对应的主港等信息查出来,填在表中相应位置处,再进行一些加减乘法的运算,就得到结果了。这是不是可以说:“我学会计算潮汐了。”?如果离开这个本,他就不会算了。这还是“人”会吗?这是人掌握了方法,还是人在为本上的方法所掌握?
人掌握了一个方法,究竟是他掌握了它,还是它掌握了他?
那么,人就不应该学会一样东西了吗?学会了反而成了被方法所掌握。人的主动性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被方法掌握了吗?如果一个人有了科学发现,是他被“发现”所掌握了,他的主动性体现在被掌握上了吗?体现在被真理反映吗?
人从来没有主动过吗?
这个没有主动的“人”是人的脑子,是人的理性,它也和人的眼睛一样是人的一个工具。
那么,“人”是什么?
难道人是身外的、被学会的“方法”?难道人是那个“学会”?
看来,人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人不在何处,人不在无处。
身内,无论是眼耳鼻舌身,还是脑子、思维,都不是人,都是人的工具。
“身外”,就更不是人了。
所以,人不在哪里。人就是个空无。
2010年8月3日
这个世界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发展到现在的文明社会,是被逼着发展的,还是人类自身智慧认识的结果?是人类被逼着用力发展到现在的摸样,还是人类有兴趣发展成这样的?
没有人类时,大自然从宇宙大爆炸到后来形成星系,是被逼的,还是宇宙自己有兴趣?
2010年8月18日
诗,是对所见、所听、所思、所想的直接表达,是最原初的意,最具体的形,最纯粹的感。它与概念这个抽象的东西全然无关,它根本不经由概念。它从最内层发出,直接到文字。
真正的诗,让读者感觉是说出了自己的话,那是因为它源自于人心的最深处,人人都有。但是自己却写不出来,那是因为自己成了概念的人,曲折弯绕,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内心。
抛掉概念,抛掉成形的东西,让最光辉的照耀直接显现出来,本然地说出,那就是诗。
何止是诗,一切皆如此。
2010年9月1日
唐宋时期,许多人才都心向佛学,使佛学达到一个高峰。那么是因为聪明人参与其中而让佛学越来越发达呢,还是佛学让这写聪明人获得了释放才智的渠道?
是真学问,就一定会吸引人,就一定会吸引智慧,也一定会启发智慧。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上一篇】【杨海文】司马迁笔下的孟荀
【下一篇】【儒家邮报】第1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