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经学革命:以曹元弼为例——第四十三期切磋班活动报道
作者:杨南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五日丙寅
耶稣2019年5月29日
己亥年四月廿二(西元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两点,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第四十三期切磋班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五楼复性书院开办。此次活动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担任主讲人,主讲题目为《晚清的经学革命——以曹元弼为例》。参加此次切磋班的有四川大学儒家哲学方向的高小强、丁元军、曾海军、陈建美等老师及全体学生。
活动分上下半场进行。
上半场陈壁生老师从曹元弼的生平、张之洞与“中体西用”、《六经》与人伦三个方面展开主题讲说。陈老师认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经学人物,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晚清民国的文明变局中,传统的注疏、训诂之学无法回应新的文明挑战,需要重新回答“经学是什么”,对经学进行系统化建构,以应对现代问题。经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理解群经的理论系统,如康有为、廖平以“哲学”明经,以《春秋》学为基础,凸显孔子改制,从而发展出立孔教、《春秋》包三世等一系列回应西方文明的学说;如章太炎以“史”明经,从章学诚“六经皆史”之经史观出发,夷经为史,并以史观经,将经学重建为文明史的源头;如张之洞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以明人伦为圣教之要,之所以学习西国之艺术,也是为了中国伦理社会的实现。在“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背景之下,学术上主张汉宋兼采,政治上主张君主制,教育上设经学科,而不设哲学科。张之洞之“中学为体”立场,在经学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曹元弼的经学理论。作为清代经学的最后一人,曹元弼从“人伦”的角度理解经学,认为经学开端以来的核心特征都在于“人伦”,以“人伦”通《六经》,在郑康成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一套以《孝经》中的爱敬贯穿六经的经学体系。
下半场是开放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师生之间就曹元弼的人伦观是否基于朱子的天理观、“保国、保种、保教”是特定时期的历史问题还是可借以理解不同时代的问题、“中体西用”是否存在体用两截以及如何避免笼统、抽象以发挥程朱理学的大功用等问题展开讨论。陈老师强调,曹元弼的人伦观不是抽象、化约的,而是要在真正的人伦体系之下建立现代化国家。关于如何扩大理学功用,陈老师建议要以朱子的立场回应现代问题。理学是精微之学,从学者不是务求向别人证明朱子也有经世观,而是首先要理会其精微之义。此外,理学固然是成就个人的德性修养,但是从学者应该将学问的公共性发挥出来。学者须具备提炼问题的能力,这甚至是比回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所谓的问题不是社会热点,而是社会根本性的问题。陈老师说,从事于朱子学而形成一套现代理论,对现代社会有着最深刻的认识,此种回应才是最有力的,这就是学问有生命力的体现。
陈老师在讲论中说到,学问是生命本身,有什么样的学问,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这种学问和生命的紧密关联自熊十力等人之后逐渐减弱、消失,古代文明变成一种思想资源,后学者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为自己所用,如新儒家之于心性。回望晚清学者,他们面临的困难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难相似,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似乎想得比我们多、看得比我们远,他们看到了西方、看到了现代性,而且晚清经学家心目中有一个整全的中国文明、一套完整的构建人伦社会的经学理论系统。可以说,晚清的重要性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理解整全的中国文明,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西方的经验。
感谢陈老师连续几日毫无保留的讲论,振聋发聩、激励学心!欢迎陈老师常来!
【上一篇】【张文靖 】《资治通鉴》中的修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