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著《儒学小史》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6-04 00:45:37
标签:《儒学小史》、干春松
干春松

作者简介:干春松,男,西元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兼职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现代化与文化选择》《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等。

干春松著《儒学小史》出版暨前言

 

 

 

书名:《儒学小史》

作者:干春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内容简介

 

《儒学小史》是北大哲学系教授干春松面向大众读者普及儒学发展历程的令人倍感亲切的一部小书。此书以历时性结构组织全书章节,全面梳理儒学从先秦时期直至现代的发展历史。


作者从儒家学派的特点开始着手,探讨分析不同时期“儒”的定位,在接下来的每一章节内均概括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与角度展开论述,如先秦儒学中“仁”和“礼”的精神、孟子与荀子的学说,汉代儒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董仲舒、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与宋学等,并以较大篇幅着重对现代新儒学之概念、儒学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新儒学谱系进行了阐释。


全书结构简洁,脉络清晰,不仅全方位地描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勾勒出一幅儒学生发、演变的历史全景,更体现了作者对儒学分期的独特思考与对儒学使命的殷切关注。

 

【作者简介】

 

干春松生于1965年,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编委,《国学新视野》编辑顾问,2015年10月起任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领域为儒家思想与典籍、近现代思想与人物、中国政治哲学,提倡“制度儒学”的研究进路,主要论著包括《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等,并在《学术月刊》《哲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儒之为儒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特点

第二节 先秦诸子和儒家之间的争鸣

第三节 秦汉时期对于儒家的概括 

第四节 近代学人对儒家的分析

 

第二章 先秦儒学


第一节 “仁”和“礼”:孔子和儒家精神的确立

第二节 七十子之学和儒家学派的分化、发展

第三节 《中庸》和《易传》的宇宙观、人生论

第四节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

第五节 荀子:性恶与礼法

 

第三章 两汉魏晋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 从法家到儒家的过渡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

第三节 儒学独尊和通经致用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儒学主题

 

第四章 唐宋元明清的儒学发展


第一节 韩愈的“道统”论

第二节 天理人欲:宋明理学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节 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

第四节 陆王心学

第五节 明末清初儒学议题的开掘

第六节 汉学与宋学:清代儒学

 

第五章 现代新儒学及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新儒学精神方向的转折

第二节 “五四”后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演化

第三节 “五四”后新儒学的精神方向

第四节 大陆新儒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前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以孔子作为起点的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因为理性早启,故而儒家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神教或其他类型的“典型”的宗教形态。如此,儒家带有即凡而圣的特征,既不离人伦日用,又不失超越性。

 

儒家以仁爱思想为枢纽,强调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将爱局限于血缘共同体,而是强调爱的普遍性,与万物浑然为一的民胞物与的境界。

 

儒家以修身为本,以良知的自觉来孕育君子之德。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造就中国人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

 

儒家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然亦多有曲折,基于不同的立场与入手点,各有千秋。比如钱穆先生从经学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牟宗三则从儒家的现代生命开拓入手,认为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现代国家的建立乃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内在使命。杜维明先生从儒家思想的世界化的角度,认为儒家经历了中国、东亚向世界的发展阶段。无论何种角度,他们都相信在中华文化经历奇劫巨变的现代性的挑战,由花果飘零而必能重获生机。

 

本书则采取了更为客观的态度,以中国历史发展为背景,从儒家思想的创立,到经学化的汉代、吸纳外来思想的魏晋、宋元明清的理学和近代以来的新儒学等,力图从儒学形态和精神的转变来勾勒儒家思想一以贯之又生生不息的历程。

 

近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开设儒学课程,在反复的讲述和体会中,累积了自己的认识。这本小册子则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个人化的研究成果而梳理出来的,希冀给众多试图了解儒家发展源流的人,提供一条简明的儒家精神演化的路线图。

 

幸由世纪文景的何晓涛先生接纳,并经由编辑李頔先生及潘宇等人悉心地校订文字和核准引文,或将错谬减至最少。香港中文大学的郑宗义先生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哲学分馆的王文利女士亦提供了诸多文献资料上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干春松

2018年11月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