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东】《胡宏集》重印本点校辨误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8 23:42:22
标签:点校、胡宏集、辨误、重印本
崔海东

崔海东,字少禹,男,1975年生,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省儒学学会常务理事。在《孔子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5年12月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唐代儒士佛教观研究》,20余万字。主持国家社科、江苏省社科课题各一项。

《胡宏集》重印本点校辨误

作者:崔海东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六日丙子

          耶稣2019年6月8日

 

摘要:中华书局《胡宏集》2009年重印本在标点、校勘方面存在着可以进一步推敲的地方,对其进行了辨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关键词:胡宏集;重印本;点校;辨误

 

中华书局《胡宏集》1987年版的点校存在诸多失误之处,杨柱才先生曾作部分辨误[1]。该书2009年重印本在点校上仍然存在着甚多可商榷处,其对正确理解胡宏本旨形成一定的障碍。故愚不避驽钝,择其疑误之要,共计标点23则、校勘22则,忝为此文,以就方家。

 

标点

 

《知言》

 

第10页

 

1.【原文】:道者……仁,其体;义,其用……大道废,有仁义,老聃非知道者也。

 

【辨误】:“大道废,有仁义”为老子之语[2]22,当加引号,否则与上下文矛盾。

 

【拟改】:……“大道废,有仁义”,老聃非知道者也。

 

第46页

 

2.【原文】:分天下有德有功者以地,而不敢以天下自私,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国之制焉。

 

【辨误】:按“不能五十里”出自《礼记·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3]451故当承前,逗号作顿号。

 

【拟改】:……于是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不能五十里邦国之制焉。

 

《上光尧皇帝书》

 

第94页

 

3.【原文】:夫人心为金人豫贼駈才,岂不殆哉!

 

【辨误】:按“駈”者,驱也。此句是说人心为金人与刘豫所驱,才亦必殆,故“才”当从下读。

 

【拟改】:夫人心为金人、豫贼駈,才岂不殆哉!

 

第99页

 

4.【原文】:唐刘晏曰:“理财当以养民为先,户口众多,赋税自广。”使晏不晓财计,则可使晏而少知理财之道。有已行之验,则其言必不可违矣。

 

【辨误】:“使晏不晓财计,则可使晏而少知理财之道”,上句假设刘晏不通经济理财,下句又假设少知之,是为矛盾。

 

【拟改】:……使晏不晓财计则可,使晏而少知理财之道,有已行之验,则其言必不可违矣。

 

第101页

 

5.【原文】:寇上流,则我以淮上之兵,入青、徐,批亢捣虚,左右牵制,使贼内顾不得,专意外伐。然后我得宽于难……

 

【辨误】:“使贼内顾不得,专意外伐”,岂有如此献计以抗金保宋?故断句当在“内顾”之后。

 

【拟改】:寇上流,则我以淮上之兵,入青、徐,批亢捣虚,左右牵制,使贼内顾,不得专意外伐,然后我得宽于难……

 

《与刘叔信书五首》

 

第118页

 

6.【原文】:若蒙知察,不以常人遇之,渠必欣然愿居幕府决能,有补于高明,庶几可以比方董幼宰、徐元直乎!不然,未必不逡巡,不就矣。

 

【辨误】:“决能”当从下读;“未必不逡巡”不通,当为“未必不逡巡不就”。

 

【拟改】:若蒙知察,不以常人遇之,渠必欣然愿居幕府,决能有补于高明,庶几可以比方董幼宰、徐元直乎!不然,未必不逡巡不就矣。

 

《与张敬夫》

 

第131页

 

7.【原文】:欲复古者,最是田制难得便合法,且井之可也。

 

【辨误】:既是“难得便合法”,又如何能“且井之可也”?

 

【拟改】:欲复古者,最是田制难,得便、合法,且井之可也。

 

8.【原文】:图尽是,死法无用也。心之精微,笔舌岂能既哉?

 

【辨误】:此是说图表尽是死法,故断句当在“死法”后。

 

【拟改】:图尽是死法,无用也。心之精微,笔舌岂能既哉?

 

《与彪德美》

 

第137页

 

9.【原文】:又,闻有相从欲学文者,须依东坡之法令,熟读《左氏》、两汉、韩、柳之文……

 

【辨误】:“令”当从下读。

 

【拟改】:……须依东坡之法,令熟读《左氏》、两汉、韩、柳之文……

 

《向侍郎行状》

 

第166页

 

10.【原文】:元符庚辰,后复辟,有司以故事上属籍,推恩当百数。后曰:“吾不敢自同。”先后择长而孤贫、幼而有立者,官十八人。

 

【辨误】:在繁体版中,“先后”非时间之“先後”,乃是指以前之皇后。本句是说以前的皇后推恩亲戚为官达百人,钦圣皇后则不敢将自己与她相比,追求类似的待遇,只是选了十八人。故“先后”当收入引号之内。

 

【拟改】:……后曰:“吾不敢自同先后。”择长而孤贫、幼而有立者,官十八人。

 

第168页

 

11.【原文】:公言为政以得人为急。及乞复转般籴本上,皆然之……

 

【辨误】:“转般”为仓名,如下文第178页“乃乞置仓以转般为名”等,当加专名号;“上”指皇上,故断句当在“籴本”之后。

 

【拟改】:公言为政以得人为急。及乞复转般籴本,上皆然之……

 

《谭知礼哀词》

 

第187页。

 

12.【原文】:既而委妻以事亲,遗二稚子,来居萧寺读书,不舍昼夜。以坏器盛粗饭菜羹而食,知礼亦僝然,若不胜衣。

 

【辨误】:文中以“居萧寺”为寺名,有专名号,误。此句是说谭氏来居萧瑟之败寺中发奋读书,下文“坏器”、“粗饭”等可证,故专名号当去。

 

第188页

 

13.【原文】:礼笑曰:“世路纷华,不足以立身事亲,我之意,惟有读圣人书,求圣人之道,庶几其可。”(分段)然而知礼愚,欲苦形清虑,磨以年岁,必欲见圣人之道,然后归耳。不如是,约恐资斧尽,则不足以成吾志。宏因赞之曰……

 

【辨误】:一、自“然而知礼愚”至“则不足以成吾志”皆是知礼自言,当收于引号内,更不应分段。二、“不如是,约恐资斧尽”断句当在“约”后,是说谭氏害怕自己书未读成而经费已用尽。

 

【拟改】:礼笑曰:“世路纷华……必欲见圣人之道,然后归耳。不如是约,恐资斧尽,则不足以成吾志。”宏因赞之曰……

 

《题吕与叔〈中庸解〉》

 

第190页

 

14.【原文】:尊信诵习,不敢须臾忘勇哉。(分段)莹中之志,某虽愚,请从其后。

 

【辨误】:此是说陈莹中尊信诵习吕与叔《中庸解》,不敢须臾忘,胡宏以为勇,自言当效之。所以不应分段。

 

【拟改】:尊信诵习,不敢须臾忘。勇哉,莹中之志!某虽愚,请从其后。

 

《题张敬夫〈希颜录〉》

 

第193页

 

15.【原文】:起居言语,无非妙道精义,自不可须臾离,故欲罢不能也。既竭吾才可用力处,颜子无不尽也,如有所立卓尔。颜子见夫子妙处,卓然分明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非不能从也,妙处不可以才力进也。要当加之以岁月,自然而化耳。

 

【辨误】:本段话是解释《论语·子罕》篇颜渊所言“既竭吾才”等语[4]142,故一则原文须加引号,二则要以“引用——解释”为断句标准。

 

【拟改】:起居言语,无非妙道精义,自不可须臾离,故“欲罢不能”也。“既竭吾才”,可用力处,颜子无不尽也。“如有所立卓尔”,颜子见夫子妙处,卓然分明也。“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非不能从也,妙处不可以才力进也,要当加之以岁月,自然而化耳。

 

《中兴业》

 

第208页

 

16.【原文】:国家之败,必有坏乱,不起之处,深知其处。大变革之者,其功大;小变革之者,其功小;不变革者,必沦胥以亡。

 

【辨误】:“不起之处,深知其处”,文义实不能通。

 

【拟改】:国家之败,必有坏乱不起之处。深知其处,大变革之者,其功大;小变革之者,其功小;不变革者,必沦胥以亡。

 

《皇王大纪论》

 

第223页

 

17.【原文】:盈虚升降,终而复始,於穆之不已,而成四时之造化。於皇群圣体,是以为三纲,为礼乐。

 

【辨误】:“於皇群圣体”委实扞格不通。按“於”为叹词,“皇”者大也,二字连用表赞叹,如《诗经·周颂·武》“於皇武王,无竞维列”[5]734。本句“於皇”乃为赞美“群圣”,故“体”当从下读。

 

【拟改】:盈虚升降,终而复始,於穆之不已,而成四时之造化。於皇群圣,体是以为三纲,为礼乐。

 

18.【原文】:当周昭王时,西方有杰人……曰:“我得心法,变现万端,出入生死。”愿欲必从,而非一世事物之所能婴也。汉明帝时,其书始入中国。

 

【辨误】:“愿欲……所能婴也”当属引号内,否则即成胡宏自己所说,与他批判佛教之初衷相违。

 

【拟改】:……曰:“我得心法,变现万端,出入生死,愿欲必从,而非一世事物之所能婴也。”……

 

第225页

 

19.【原文】:至于谶纬之书……则诬矣。何者?人也,乃与繁气交而生,人则无是理也。

 

【辨误】:既认为人是与繁气交而生,又认为无此理,是为矛盾。

 

【拟改】:至于谶纬之书……则诬矣。何者?人也乃与繁气交而生人,则无是理也。

 

《论语指南》

 

第309页

 

20.【原文】:颜子……若曰:“人之所以不见道者……若有遐志矣。”而夫子诱之于博约之间……吾与圣人岂有二哉?

 

【辨误】:既有“吾”,则引号后的内容亦为其自述,故当一并引入。

 

【拟改】:颜子……若曰:“人之所以不见道者……吾与圣人岂有二哉?”

 

21.【原文】:……又似用聪明智力不得真当,得之于意表,不可言语形容也。

 

【辨误】:“真当”当从下读。

 

【拟改】:……又似用聪明智力不得,真当得之于意表,不可言语形容也!

 

第310页

 

22.【原文】:黄氏曰:礼乡人裼,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存室神也。“傩”即裼也。

 

【辨误】:黄氏引语见《礼记·郊特牲》[3]1051,故礼当标书名号,后面内容当加引号。

 

【拟改】:黄氏曰:“《礼》:‘乡人裼,子朝服而立于阼阶,存室神也。’‘傩’即‘裼’也。”

 

第316页

 

23.【原文】:黄氏曰:《易》以屯其膏为小贞吉。

 

【辨误】:所引出自《易经·屯卦》之九五[6]42,故当加引号

 

【拟改】:黄氏曰:“《易》以‘屯其膏’为‘小贞吉’。”

 

校勘

 

《知言》

 

第3页

 

1.【原文】:诸子百家,亿之以意,饰之以辩,传闻袭见,蒙心之言。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则已矣。

 

【辨误】:“蒙心之言”当误。前面“诸子百家,亿之以意,饰之以辩”,已构成完整的主谓句,而“传闻袭见”与“蒙心之言”只是两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附于其后,不能充当任何成分,更使整句话意思含混,不可理解。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下面简称四库本)“蒙心之言”作“蒙心之官”[7]113,这样“传闻袭见”即与之构成主谓句,又与前面的主谓句形成并列关系,更与“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则已矣”构成因果关系。故从之。另外标点亦当随之更改。

 

【拟改】:诸子百家,亿之以意,饰之以辩;传闻袭见,蒙心之官。命之理,性之道,置之茫昧则已矣。

 

2.【原文】:释氏直曰吾见其性,故自处以静,而万物之动不能裁也;自处以定,而万物之分不能止也。

 

【辨误】:四库本“吾见其性”作“吾见是性”,“万物之分”作“万物之纷”[7]115。按“其性”相对“吾”而言,有外在支离之嫌,故以“是”字为佳。“分”字若单看也无碍,然而上半句既以“静”、“动”相对,下半句则亦当以“纷”、“定”相对。

 

【拟改】:释氏直曰吾见是性,故自处以静,而万物之动不能裁也;自处以定,而万物之纷不能止也。

 

第4页

 

3.【原文】:万物备而为人,物有未体,非仁也;万民合而为君,有一民不归吾仁,非王也。

 

【辨误】:“物有未体”四库本作“一物有未体”[7]115。一则合乎文义,二则正与下文“一民不归吾仁”对举。

 

【拟改】:万物备而为人,一物有未体,非仁也;万民合而为君,有一民不归吾仁,非王也。

 

第6页

 

4.【原文】:释氏……名为识心见性,然四达实不能一贯……

 

【辨误】:按佛教所谓“四达”又称为“一名四实”,即先陀婆Saindhava(按即盐)一个名称,含盐水器马四种情况[8]399,置于此处与文义明显无关。四库本作“洞然四达”[7]114,从之。

 

【拟改】:释氏……名为识心见性、洞然四达,实不能一贯……

 

第7页

 

5.【原文】:小道任术,先其得,后其利,智己而愚民者也。

 

【辨误】:“得”与“利”同义,无所谓先后。四库本“利”作“义”[7]114,谓小道之人置利于义之先。从之。

 

【拟改】:小道任术,先其得,后其义,智己而愚民者也。

 

第8页

 

6.【原文】:天得地而后有万物……此一道之所以为至也。

 

【辨误】:此“一”不论从何角度来解释,均不能修饰“道”。四库本作“亦”[7]116,从之。

 

【拟改】:天得地而后有万物……此亦道之所以为至也。

 

第9页

 

7.【原文】:有情无情,体同而用分。人以其耳目所学习,而不能超乎闻见之表,故昭体用以示之,则惑矣。惑则茫然无所底止,而为释氏所引,以心为宗,心生万法,万法皆心,自灭天命,固为己私。小惑难解,大碍方张,不穷理之过也。

 

【辨误】:“小惑难解”之“难”误,四库本作“虽”[7]117,从之。因为本段义为:有情识之众生与无情识之矿石,体同用分。但是人往往只局限于耳目闻见而不能超越之(从而体会到体同用分之义),在这样情况下,贸然以体用开示,则易产生疑惑。一产生疑惑即为佛教所引,以心为宗,心生万法,实际上只是自灭天命,成己之私而已。如此一来,小惑虽然貌似解开了,但是更大的障碍却正在产生,这是不穷理之过失。

 

【拟改】:……小惑虽解,大碍方张,不穷理之过也。

 

第12页

 

8.【原文】:用其文章……其拨乱兴治如反复手足。

 

【辨误】:以“反复足”来形容行事之易,不仅典籍无载,且于事实上也不易,故四库本“足”作“耳”[7]119,当是。“反复手”在《胡宏集》中为常见,如第47页“争起而亡秦,犹反复手于须臾间也”,第207页“他日高宗遣将平之,如反复手耳”。点校者校语也注明了嘉靖本为“耳”,故当从而改之。

 

【拟改】:用其文章……其拨乱兴治如反复手耳。

 

第15页

 

9.【原文】:君子畏天命,顺天时,故行惊众骇俗之事常少。

 

【辨误】:既畏天命、顺天时,当守中,而不为“惊世骇俗之事”,故“常少”必误。四库本此句作“常中”[7]122,诚是,从之。

 

【拟改】:君子畏天命,顺天时,故不行惊众骇俗之事而常中。

 

10.【原文】:首万物,存天地,谓之正情。备万物,参天地,谓之正道。顺秉彝,穷物则,谓之正教。

 

【辨误】:“情”四库本作“性”[7]122,诚是。因为一则此三句是解释《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9]32三句,故当一一对应;二则依胡宏之体系,“首万物、存天地”者,正为道体直贯,人所得性体之状,不可谓情。

 

【拟改】:首万物,存天地,谓之正性。备万物,参天地,谓之正道。顺秉彝,穷物则,谓之正教。

 

第16页。

 

11.【原文】:颜回欲罢不能,未至文王纯一不已之地。

 

【辨误】:“纯一不已”之“一”误,四库本作“亦”[7]112。“文王纯亦不已”语出《中庸》“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9]53。“亦”表明文王之德已臻纯全之天境仍然修进不已。“一”则与“纯”同义,无“亦”之递进义。

 

【拟改】:颜回欲罢不能,未至文王纯亦不已之地。

 

第27页。

 

12.【原文】:禹周视海内,奔走八年,辨土田肥瘠之等而定之,立其收多寡之制而授之……

 

【辨误】:“立其收”完全不通,四库本作“立井牧”[7]132,从之。按“井牧”见《周官·地官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井法指上等地之划分法,一夫百亩,九夫为井;牧法指次等地之划分法,九夫为牧,二牧当上地一井[10]162。

 

【拟改】:禹周视海内,奔走八年,辨土田肥瘠之等而定之,立井牧多寡之制而授之……

 

第42页

 

13.【原文】:天者,道之总名也。子者,男子之美称也。此之谓大道。为天下男子之冠,则可谓之天子矣。

 

【辨误】:“此之谓大道”与前后内容完全不相契,非常突兀。四库本作“人君行大道”[7]145,承前启后,当是。点校者校语亦注嘉靖本作“人君行大道”。

 

【拟改】:天者,道之总名也。子者,男子之美称也。人君行大道,为天下男子之冠,则可谓之天子矣。

 

14.【原文】:是故君先以天下自任,则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从上列圣之盛德大业自期,则天下仁人争辅之矣。

 

【辨误】:一、四库本“君先以”作“君克以”[7]145,按克者,胜任也,与下文“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形成因果关系,而“先任”只是时间关系,故以“克”为佳。二、“从上列圣”文义不通,四库本作“从古列圣”[7]145,正是,从之。

 

【拟改】:是故君克以天下自任,则皇天上帝畀付以天下矣。君以从古列圣之盛德大业自期,则天下仁人争辅之矣。

 

第46页

 

15.【原文】:是故朝无幸官,野无遗贤,毁誉不行,善恶不眩,德之大小当其才,位之高下当其职。

 

【辨误】:“德之大小当其才,位之高下当其职”当误。因为一则德与才当,永无必然之可能,胡宏不会出此言,而位与职当,同语反复,无意义,胡宏亦必不会言此。二则考上下文义,胡宏此论是欲恢复其设想中的古代自基层层层选拔人才的制度,使有德、有才之人均能获得相应的职位。考四库本此句作“德之大小当其位,才之高下当其职”[7]148,正是,从之。

 

【拟改】:……德之大小当其位,才之高下当其职。

 

《上光尧皇帝书》

 

第82页

 

16.【原文】:当时,公卿大夫体君心,孜孜尽下,以进贤为先务,是以上无之才,而山林无遗逸之士……

 

【辨误】:按“上无之才”不通,四库本作“上无乏才”[11]103,“之”为“乏”之误,当改。

 

【拟改】:……是以上无乏才,而山林无遗逸之士……

 

第102页。

 

17.【原文】:正孟子所谓“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不待勉强而亲之,心发于中,自然恋恋不期苟免,如待赵人之疏也。

 

【辨误】:按《孟子·告子下》作“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12]413,故此“赵人”当为“越人”。

 

《与樊茂实书》

 

第124页

 

18.【原文】:伊洛老师,为人心切,标题“天理人欲”一句,使人知所以保身、保家、保国、保天下之道,……天理绝而人欲消者,三代之兴王是也。假天理以济人欲者,五霸是也。以人欲行而暗与天理合者,自两汉以至于五代之兴王盛主是也。存一分之天理而居平世者,必不亡;行十分之人欲而当乱世者,必不存。

 

【辨误】:本段是历史地言天理、人欲之对峙,故“天理绝”当为“天理存”。

 

【拟改】:……天理存而人欲消者,三代之兴王是也。

 

《谭知礼哀词》

 

第188页

 

19.【原文】:夫人欲以如是一身而事其亲,天大孰能加焉!

 

【辨误】:“天大”必误,四库本正作“天下”[11]170,从之。

 

《求仁说》

 

第196页

 

20.【原文】:生则安,安则久,久在天,天以生为道者也。

 

【辨误】:“久在天”不通。按四库本“在”作“则”[11]174,当改。

 

《论语指南》

 

第305页

 

21.【原文】:……未始有穷而会归于一心,则天地之纯全,万人之大体皆其分内耳。

 

【辨误】:“万人之大体”当作“万物之大体”。因“天地之纯全”乃指道体,“万物之大体”乃指道体直贯于万物之性体(万物自然包括人),而此道体、性体又皆存有、运动于一心之内,故皆当人之分也。若只言“万人之大体”,格局之小,殊非前文所辨胡宏“万物备而为人,一物有未体,非仁也”之衷。

 

【拟改】:……未始有穷而会归于一心,则天地之纯全,万物之大体皆其分内耳。

 

《释〈疑孟〉》

 

第321页

 

22.【原文】:司马子乃以就有礼周之而受者为无礼貌饮食而仕,岂不过甚矣哉。

 

【辨误】:此“无”字当作“为”,即“为了”之义。司马光的初衷见于其《疑孟》:

 

今孟子之言曰:“虽未行其言也,迎之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是为礼貌而仕也。又曰即“朝不食,夕不食,君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是为饮食而仕也。[13]163

 

可见司马光乃是批评孟子一为礼貌而仕,二为饮食而仕,即“就有礼”、“周之而受”两种情况。胡宏在《释〈疑孟〉》中反驳道:“迎之致敬,又有礼焉,而不就也;周其饥饿,恩意有加,而不受也。使司马子执此意以事君,必不免于抗傲不恭之诮矣。”即从事君之道的角度,来判定孟子“就有礼”、“周之而受”而仕是正确的,所以司马光不能将此二者仅仅视作是为了礼貌、饮食。故“无”当作“为”。

 

【拟改】:司马子乃以“就有礼”、“周之而受”者为为礼貎、饮食而仕,岂不过甚矣哉!

 

参考文献

 

[1]杨柱才.胡宏集点校辨误[J].中国哲学史.2005,(1).

 

[2]苏辙.道德真经注[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3]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朱熹.朱子全书·论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熹.朱子全书·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7]胡宏.知言[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朱熹.朱子全书·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胡宏.五峰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朱熹.朱子全书·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3]司马光.疑孟[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