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军】2019高考作文题解读:文明与复兴

栏目:独家首发
发布时间:2019-06-09 15:40:04
标签:科举、高考、高考作文题
陈彦军

作者简介:陈彦军,笔名东民,男,西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枣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毕业,现为三亚学院南海书院研究员、学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儒学儒教与大学教育,在《原道》、《儒学与古典学评论》、《国家治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从祠庙到孔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原标题:高考作文题中的文明与复兴

作者:陈彦军

来源:儒家网独家特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初七日丁丑

          耶稣2019年6月9日

 


每年六月七日午时前后到网上刷高考语文作文题,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新民俗,人们总喜欢从题目中去发现时代的新趋向。

 

今年高考首日适逢传统节日端午节,看着中央台直播的赛龙舟,吃着自家包的肉粽子,就瞅着手机里各种媒体已争先恐后推送全国及各地高考作文题了。

 

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这些作文题几乎都体现出文明与复兴的主题。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追溯高考制度的渊源,还要接上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行世而学校废弛,宋以来就是儒者之痛,但科举确实是大一统中国保持阶层上下流动、形成正向文化选择的优良制度。

 

晚清遭遇万国竞争变局,末期难祛虚文的科举制度终于在1905年废除,学校制度迎来前所未有的振兴,但如何克服现代学制和分专业学习与中华文明文化传统传承的紧张关系,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高考制度形成于1952年,但其重要性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才逐步显现。

 

在当代中国,几乎再没有一项制度能像高考制度一样,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命运,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高考制度早已超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狭义内涵,而上升到曾由科举制度和家族制度承担的保持“中华民族竞存力”(潘光旦)的重要制度之列。

 

高考的首科是语文,语文的肯綮是作文,文以载道的传统历久弥彰,高考作文题日益成为考察中国文明发展指向的重要风向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劳农开国并立国,历代国家领导人即便文化深厚亦需用大白话表达深奥的政治道理,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看到,新一届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在讲话中使用传统经典文句。

 


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设定面向“复兴中学”同学作篇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

 

劳动是共和国曾经极端推崇而如今俨然已成虚文的政治话语,确实亟需在青年一代的文化意识中加以复兴。

 

马列经典中关于劳动的话语俯拾皆是,但出题人却有意在引题材料中,上引用《诗经》《左传》中文句,以示劳动话语素所遮蔽的悠久文明内涵,中述年青学子的生活现实,以讽劳动立国精神在世俗功利前的沦丧,下接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远景,以启劳动对于个人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的远思,就是要让青年一代在热爱劳动的强立不反的教化中,返本开新,知类通达,自觉涵泳于中华文明日新又日新的生生之境,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文明复兴重任。

 

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直接让青年学子设身处地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几个标志性年份,容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为一体,自觉将自身放到家国天下的适当位置,汇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

 

中华民族以历史作宗教,历史当事人的鉴往以知来的担当作为直接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

 

北京卷以“文明的韧性”做题,让青年学子到历史的细节中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厚柔顺与雄健强矫,体会作为中国人的平易坦荡与临事不惧。

 

中国人骨子里待人待事透着亲切。

 

就如眼下的中美博弈,你虐我千遍,我依然待之以真诚,美国人的贸易霸凌和出尔反尔,何尝动摇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抱负?

 

回到全国三卷的看图作文,图中最后一课上老师对伏案苦读的学子一句“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无疑会触动很多人的内心。

 

师道不仅意味着尊严,更表现为亲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识为阶,兴趣为梯,孔颜之乐方是师生共修的中华文明之至境。

 

江苏卷启发青年学子体会物性百态,怕是唯有涵养中华文明之乐观心性的人,才能做出一篇载道文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教的紧张关系,虽仍有待化解而彰显中华文明真正着地复兴,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上上下下的切实努力。

 

我们对于共和国自我期许的更化改制仍旧满怀期待,但我们更着眼于心系家国天下的儒士共同体的重生。

 

高考制度承继科举制度而来,历史之立意深远,亟需自觉之规划建设。

 

今日高考作文题中的文明与复兴,仍待有心人着力解说,我们更有待于明年,中国之士勉哉!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