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当老师、当父母为什么越来越艰苦劳累了?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五月十五日乙酉
耶稣2019年6月17日
【作者按】——整理一下朋友圈的零碎文字,请指正。
对于今天的人过母亲节、父亲节,我向来不以为然。当然,也不是刻板地严峻拒绝,就是过与不过都可以,也会利用这个日子,请家人吃饭聚会,轻松地玩儿一下,与过中国传统的节日完全不同。
2008年5月11日那天,原本在重庆缙云山里待着,就是因为想到要赶回来给家人亲戚过个母亲节,提前改签了飞机票,提前一天回来了,恰好躲过了汶川大地震对重庆的破坏和影响。
中国人如果真要赋予父母亲节以意义,就应该申明父父子子纲常倫理,那天我在中小学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上也说了,当时台下的老师们鼓了掌。
点评获奖影片,获奖者们很客气,自谦其作品还有很多不足等等。
我说,你们的作品已经反应了当今教育和文化的根本性问题,比如,各位老师是不是感觉现在的学生特别难教?是不是感觉同样的教学任务,如果在过去,就没有现在这么艰苦劳累?不仅是你们,家长也是这种感觉,当家长比过去劳累。为什么都感到比从前劳累?那是因为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原本存在的传统文化设定的纲常伦理被破坏了,或者说消失了。什么是纲常伦理?咱不讲概念,讲概念太枯燥,咱们讲纲常伦理渗透到人的意识、自觉和行动中的表现——我这人很少写自己,几乎一直以来有意回避写自己、写家人,但今天要稍微说一说,现在人说大人和孩子、青年和老年人有所谓“代沟”什么的,我对“代沟”这种词儿向来不以为然,这种词儿是什么年代出现的?你去查一查就能明白很多问题。我不承认人与人有“代沟”,即便是有,也别用这种词儿一遮挡就蒙混过去了。“代沟”这两个字,掩盖了许多东西,搁置了许多东西、蒙混过去了许多东西,我对这两个字向来不以为然,我认为我从来和老人、和包括比我年轻的人就没有代沟!我和比我年长的人没有代沟是我在伦理上服从他们;我和年轻人没有代沟是我能看破他们。我自己从小也没有什么叛逆期,我也不认为所谓人成长中的“叛逆期”是必然要过的一个阶段,我就从来没有叛逆过,比如小时候,我惹家里人生气了,或者自己闯祸了,赶紧自己跑到玉米地里去,徒手拔草,拔一大堆草。再分成两部分,用草打成绳子捆绑起来,两个肩膀各扛一捆回来,用行动表示认错赎罪,父母也就原谅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对纲常伦理的自觉的服从和遵守。
我对老师也是,现在,我的许多老师,交流中都客气地称呼我为石林兄如何如何,这是老师们客气,我自己连把自己当弟都不敢!在我的意识中,老师就是我的长辈,哪怕年龄比我大不小几岁,也是绝对的长辈!他们客气地称我为兄弟,我却绝对不敢以兄弟自居,学生就是学生,学生与老师互称兄弟,简直就是乱伦。我现在常常还不敢随便见老师,下意识感觉见老师是一件大事儿。到现在,跟老师相处,老师再亲切,我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很紧张拘束。我觉得这就是纲常所在。我对“教师”两个字都是无限崇仰尊重的,这也是内心纲常所在。我有许多当教师的朋友比我年轻,我这人平常相处交往,还算是洒脱放松的,但是,一见任何当教师的朋友,彼此再熟悉,我的言语行为自然会收敛拘束一些,对待教师朋友的态度会比对待其他人明显增添了庄敬,从内心里产生这种庄敬。您想想,有这样的学生,老师会很累吗?当然不会。我老家本族里有比我年龄还小但辈分比我大的,无论是谁,我见他们,都会自然把他们当长辈尊敬,绝对不会言语轻慢,行为倨傲。这怎么会有代沟?这不是自己炫耀自己,也许有人还鄙视我这样。这是不得已现身说法,是一些自我的真实经验,其实,这个在过去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自觉继承的,只是我非常荣幸地生在我老家的环境里,自自然然地继承了这种融化在行为和意识、文化中的纲常伦理而已。
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我们因为放弃了纲常伦理,许多东西变得艰苦劳累和麻烦了。从前的纲常伦理是个谱儿,人与人的关系靠谱儿,就容易解决问题;现代人不不屑于靠旧谱儿,于是一个人一个说词,彼此较劲,所以艰苦劳累,彼此损耗,还产生了类似代沟、叛逆期这种似是而非的玩意儿。
(电影节上的发言是不是太长了?)
接着上面的——
北美华人凌先生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相当愚昧的。愚孝是可悲的。(如果提倡父父子子)混蛋的父亲不太多了吗!
答:老话父父子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一般人惑于粗浅的望文生义和曲解,不能正确理解,这是你的问题,不是这个话有问题。
所以说,经必须常有人解才行。因为凡人忙于庸碌的生活,遭遇各种烦恼,一定会在生活中偏离经义的思想,就需要经常有人教育他,回归到经义,让经义的清风吹散蒙蔽在心头的乌云。这就是从前各地孔庙、乡校、书院、学堂设有教授,佛寺有僧人、教堂设神职人员的原因,这些人定期专为凡人正确解经开示。奈何历经丧乱和践踏、剿灭,如今能做这种普及教化工作的人极少极少了,比如好不容易出个愿致力儒学的,却都纷纷钻研所谓高深学问以期有所创见超迈前贤建自己功业去了,孔子的述而不作之风遂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后来其伸延到戏曲小说中的衍义: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些话,很容易惹怒现代人,其实也没有错,看你怎么理解。此皆推之极而论也,盖非此不能穷尽其理。故曰:论理当推其极,处事才能执其中。
而凡人见此说,已先惑于词,怒于心。愤怒盈怀,恶意填膺,便不顾常识,如何能谅情明理?
其实,他说父要子亡时,你便应首先想起父慈子孝之论和子不教父之过之言等等。便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极大,哪里是你想的那样滥逞父权、任性妄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限制的是君父,首先对君父提出了至高无上的要求,而不是赋予了他们无条件虐杀臣子的权力。
其实,当父母的,做到了父父,如果孩子们一时没长大,还做不到子子,倒是可以谅解,谅解晚辈恰恰是父父之心之理,这就是慈;
若孩子们都子子了,当长辈的的还不能父父,就说不过去了。
2019年6月17日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刘根勤】颜真卿:心正则笔正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