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著《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出版暨自序、跋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9-07-11 00:05:59
标签: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许石林
许石林

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许石林著《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出版暨自序、跋

 

 

 

书名:《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

作者:许石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内容简介

 

作者许石林多年来写作积累了一批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和喜爱,因此以“望故乡”为主题策划出版此书。以描写作者熟悉的生长环境——陕西关中风土人情为内容,涉及山川地理、物产工艺、风俗礼仪、人物言语等内容,全书分为“风土”“礼俗”“人情”三个部分,,“经史作骨、艺文为气”,凡所描述,皆有根据,对司空见惯之事物人情、风俗礼仪等等,探幽发微,使人读后有所启发和收获。

 

【作者简介】

 

许石林,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故乡是带刺的花》《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清风明月旧襟怀》《舌尖草木》。

 

【目录】

 

风土

茄子

苦菜

茵陈

春草

再不到武家坡前去把那菜来剜!

荔枝之痛

奉化芋艿头

一麦相承

从麦子说起

礼俗

婚礼,,旧式有礼,,新式有戏

关中男女不同席

抄碗子

送粽子

“吃破户儿”

吃相

《白鹿原》你又吃错了面

所谓文化,就是一碗腊八粥

还奢谈什么年味儿! 

你自己的年味儿为什么向别人要? 

过年与亲戚相处,如何能皆大欢喜

对联三话 

鹣茧儿

对联旧了、福字破了,如何将“福”撕掉 却没有心理负担?

清明节咱不用再讨论该不该祭祖了好不好?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兼议网络祭祀

女性上坟,正是“礼从宜” 

放饭

六十四杠

幺婆子

骂天止雨

人情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不轻易更置老屋(外二则)

陕西人为什么不会说谢谢你

收藏不识字的文化老人

今天我们该怎样尊敬老人

懂得旧礼俗中的温暖且能随喜同喜的人, 是智慧而吉祥的人

没文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打死结 ——从杭州女子携骨灰盒打的被拒载说起

在今天,如何当长辈 ——从两个字说起

吾道自足何事旁求——要看破所谓文化名人的成功和纷华

运八法以施教,秉一心而继绝——观姚安民先生书法弁言

思无邪,道中庸——何应林先生书画艺术展弁言

想起华阴王弘撰先生

戊戌年清明笔记

胡云太史无嗣耶————重印《蒲城文献征录》弁言

回首故乡

为什么说故乡是带刺的花?————有关《故乡是带刺的花》

孝子可不可以在丧礼上演唱?

 

跋 城市有病,故乡有药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自序


所有离开故乡的人,最应该抱愧的就是自己故乡。

我是离开故乡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一意识到这一点,我的抱愧之中,甚至伴随着某种颤抖和不安。

多年来,站在别处回望故乡,越回望,这种感觉越深重。

于是,我写故乡的文字渐渐多了起来。

每一位作家,其实都有一个写不完的故乡:沈从文写湘西、老舍写北京、汪曾祺写高邮、陆文夫写苏州、陈忠实写白鹿原、贾平凹写商洛、毕飞宇写里下河、鲍尔吉·原野写内蒙古……

甚至可以说,你看一位作者一生写了那么多东西,最后会发现,他写的还是自己的故乡。

再从前的人,读书士进,无论前程远近,不论显赫还是落魄,最终会回到自己的故乡。所谓的根,既扎得深,也不会断。辅政于朝,尽忠于国;至年老告还,优居林下;或中途沮阻,退而返乡,则必施教化民;或有余力,则整理地方国故,编修地方文献、志书,续衍故乡文脉,接引故乡后辈。如蒲城周爰诹太史,于神州陆沉之际,杜门绝游,整理《蒲城文献征录》,使故乡文明藏于名山,实在是光耀千古的事业。

更可贵者,前辈读书人做这些事,丝毫不勉强,不艰难劳苦。真是“君子在困则有以处困,在蹇则有以处蹇”,行乎富贵、行乎贫贱,乐天达观、顺天知命。至今能听年长者说地方前代闻人的故事,哪怕没有见过,仅凭描述,感觉音容乃至体温,如在眼前。

我常常想,如果从前的读书人像现在一样,以离开故乡为荣、以飞得越远越好为人生努力的方向,则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会有现在如此丰厚的文化遗存。

有感于此,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将现代教育比喻为“无土栽培”。

所谓“无土”,即对人的本土教育缺失,一个人,除了从生活中自然感受、沾染到一些本土的风土人情、文化礼俗等等之外,基本上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涉及本土的点滴。从前还有学农活动,我至今记得我种棉花的动作还得到过老师的表扬。而现在,连这都没有了。

就是说,今天的人对故乡的认知,全靠天性的慧根和后天的环境熏染。

我对自己故乡的认知,就是在离开故乡之后,才渐渐加重的。

故乡,不是一个人愿意不愿意离开的问题,而是你根本离不开。你哪怕因为个人的遭际而仇恨抱怨故乡,这恰恰正是一种离不开。

多年来,每感浮生劬劳,工作和生活感到需要调整一下,我的做法几乎只有一种,回到家乡,哪怕在关中道上匆匆乘车穿过,也仿佛获得了某种身心的安全感,又补充了生命的能量一样。有一次和演员斯琴高娃女士同桌吃饭,她说,她每到外地去拍戏,坐在车上,远远地看见有一群牛羊路过、或者是路过农村的牛羊圈,她就赶紧让司机把车窗摇下来,她要闻闻牛羊和牛羊粪便的味道——说到这儿,斯琴高娃用她演员的表情,头高扬,很神往的样子,柔和的双目微笑着闭上,摇着头,双手握拳顶住下巴,无比享受地说:“啊!那个味道,实在是太美妙了!”

同桌在人都笑了,我很理解她的感觉。

我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是没有策划、没有有意识地,写了许多有关故乡陕西的文字。

真是没想到!

我写故乡的文字多了,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有一次评论某地的对待传统风俗的做法不当,言辞激切,被当地朋友抱怨:您写自己的家乡,总是那么美,什么都好,批评外地怎么就不能平和一些?

我写故乡的文字多了,上海大学的汪洋教授开玩笑也不乏认真地说:许老师的家乡就是宇宙中心。

日本俳句名家小林一茶最出名的俳句是:“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这正是道尽了写作者心中的故乡:花与刺的存在。

而我所写的有关故乡的文字,常常让我想起家乡的博物馆展柜里上古的陶罐:那破损的陶罐,哪怕只剩下陶片,也会在文物修复者手里,根据它最初的造型,将它修复完整,于是你看到的陶罐,不是残破的残片,而是原初的残片与后来修补的完美吻合,那经过修补的完整陶罐里,盛储着故乡自远古以来所有的信息和韵味。

我写东西,常常从这个陶罐中提取一滴水,就能将现实中所遇到的任何不解,慢慢地融化……

2019年2月27日于深圳光明区中山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跋:城市有病,故乡有药


写完《孝子可不可以在丧礼上演唱》一文,不出所料地迎来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见——

有的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他还鼓盆而歌呢?

有的说:阮籍的母亲去世,他还放饭纵酒呢!

有的说:父母在世,能孝敬就足够了,至于丧礼简易,不要怕别人笑话议论。

……如此这些貌似豁达通脱的潇洒,就那么轻易地从一些人的嘴里喷了出来。

我想问:你们真是这样想的吗?你们若真是这样想的,此等说辞,固然非凡卓异,但你们配这样想吗?什么叫配?就是你会真的会这样做吗?

也就是说,你这样轻易地搬出庄子、阮籍,你以为你的资质、天分,你的一切跟他们接近吗?

就像有人不刻苦读书而企望走捷径悟道,动辄举例六祖慧能也不识字云云。请问,你是六祖吗?你有他的天分、资质、机缘和造化吗?

学不为己,专为矜炫高明,轻易发言,是自古以来人之通病,于今日之人,此病尤为深重,尤其自互联网普及始,发言的渠道便捷,人人有了发言的机会,但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多不考虑自己是否有发言的能力,专于吸引眼球而不管是否走心,越是见解愚蠢卑下者,越是固执己见,其心坚顽不可通融,可以说,自互联网兴起以来,当今世界,升级版的少正卯比比皆是,显而易见的丑谬之言,倒不可怕,许多貌似聪明通脱的漂亮话,最断人善慧之根。

概人做事发言,非止了于己,更当思会影响他人。世间有至德臻美之行者,言语行为,尤当以恒常平易示人以近,而非自矜高妙,傲视常人,又罔顾风习,妄言看破,以空幻寂灭之说,无根浮游,阻人向善。

旅日学者楚兄在微信中说:那我问一个问题,假如您在那个孝子演唱的丧礼现场,您会做什么?

我说;要看我和这个孝子的交情,如果能说得上话,在他演唱之前,我会向他本人和主事者说明情况,劝阻他不要演唱;同时尽量向周围乡亲解释。我相信人都是会听道理的,在那种情景下,其实人们最容易听道理,孔子就是利用丧祭之事,设教化民的,因为人在这种情境氛围中,最心善,最能体谅他人;最谦下,最容易听别人的良言。如果劝阻不成,或他已经不得不演唱了,我会避而不听。但是,决不会当众让他难堪。事后,还会替他圆场,解释。

楚兄:哎呀!真是,许哥你这做法就是孔子的做法。《礼记·檀弓下》,孔子的朋友原壤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去帮原壤家办丧事,结果原壤自己敲着母亲的棺木唱起歌来:“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孔子气得当场就离开了,但没有当场谴责原壤,而在事后专门去批评原壤,还用手杖打原壤的小腿,骂他。

我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就是我老家人的普遍想法。这种事儿,在我老家人那里,我相信一定会是这种处理方法。可见圣人之道,不远人;也可见我的老家,人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发乎自然人情,顺乎风习,暗合圣人之道。

的确,我老家的人就是这种风格。那些读书不多,成天为衣食而辛苦劳作奔波的乡亲们,身上自然携带着浑然天成的“忠恕之道”。他们身上这种与生俱来似的秉赋和品质,许多人认识不到,发现不了,不能领会,自然就看不上。也有许多人,本来在老家具备这种秉赋和品质,结果在后天的所谓学习中,恰恰磨损掉了这些。

我现在虽然生活在所谓一线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但是,由于我有这样的故乡和这样的故乡人,我常常会不乏矜傲而冷静地看着城市各色人等的时尚表演,看着城市人的言辞和行为,尤其在城市人的种种纠结、困惑时,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句话:想比,其实乡下人更有文化。

我感到许多城市人的病或者许多人的城市病,在乡下,其实是有药的,但他们可能看不上。原因是他们要求得太非常。因此,城市人的病,似乎可统称之为:“非常病”。城市这种“非常病”,有一个症状,那就是:凉薄。许多人读了书,貌似聪明了、潇洒了,但凉薄了。

我所说的文化,就是那种已经化为乡亲们与生俱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忠恕之道”,他们不尚奇谲,持恒守常;不喜险怪,安分居易。

现在人常说向生活学习,但很少有人能发现生活中那些故乡手掌粗糙、面色憔悴的乡亲们身上具有的那种天赋与品质。前人有云:“俗尚险怪,世务径省”,乐“述剖腹易心之异“,喜“道听涂说而知。”可见人心非分,自古而然。

编完这本有关故乡的文字,我没有感觉自己说得多了,而是感觉需要说的越来越多,我写得太少了。


许石林
2019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