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展良】动态感应与理性分析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7-15 09:29:36
标签: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吴展良

作者简介:吴展良,男,西元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台湾,祖籍贵州。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大学机械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及其门下先进弟子。主要学术作品有《中国现代学人的学术性格与思维方式论集》「朱熹学术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严复与中西学术思想的交会研究」系列论文,「钱穆与现代儒学研究」系列论文,「传统世界观与认识方式研究」系列论文,「中国现代思想史新诠」系列论文。

动态感应与理性分析
作者:吴展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
时间:西元2019年7月15日


生命与心灵是动态的,天地造化是动态的,政治、社会、家庭与家族生活也都是动态的,所以致力于此的中华古人,拥有一种以动态为基底的世界观与认知方式。

希腊的哲人则不然,或许是宗教传统的影响,他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寻求宇宙、生命与心灵不变的本体(on),并且认定变动的事物,因其变化不定,无法成为确定知识的对象。

这一点,构成了中西世界观、认知与生活方式、以及与之并生的政治、社会、文化理念的根本差异。

从此之后,华人(主要是汉人)总倾向于以「动态感应」为基础,去掌握这动态的世界,并结合「综合思考」,以探索动态世界中的常道与常理,以求贞定。而西方学人总倾向于理性分析出不变的存有 (being) 基底,以掌握世界的究竟本质(sbustance),并驾驭一切的变化。(之后基督教的上帝及其所制订的律法,又系从最高、永不变动的存有根源所直接建立永不变动的世界秩序。希腊与基督教传统均富有出世精神,自然重视超越的本体存有,而不重视世间的动态变化与感应。) 

中华文化认为无动则无生,有动必有静,静极复动,动极复静,此所谓阴阳与乾坤。整个易经,就是在说明这世界永远的阴阳变化之道理。(易卦中凡遇老阳、老阴之爻,必变而为少阴、少阳,正生动地表现出造化与事物时时刻刻变动不居的道理。)

循此以观,天地万物自然应以动态变化为基底。不动则滞而生百病,过动则燥,从而害平衡。生活与身心如此,政治与社会亦然,总必须以一种动态、阴阳往复的生命态度为基底,从而在其中保持平衡稳定。 

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大传统,正好走上相反的道路。继承了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教的恒定世界观,所有的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中的定律、粒子、元素、基因、数位、机械,都企图以精准而不变动的本质性存有(being) 或符号,以理性分析的方式,去系统化地掌握那复杂变动的世界。

受希腊哲学传统与自然科学的影响,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术、乃至文艺与体育学习,都不断地分析与分割对象物,企图精准地找到各种事物中最基本的「元素」、「原理」与「本质」,并以这些不变的要素,去掌握事物的整体。其好处在于理路清晰、操作性极佳与普遍性(universailty)高,而其缺点则在于难以对应变动不居的人生与人心。这造成了高度有序、有效率,却缺乏天然情味乃至意义的现代人生;也产生日益工具理性化与固定符号化的政治与社会。 

汉人社会,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总是规矩不清,变动多而且乱糟糟。所以大家普遍向往西方法则清楚,规矩严明的理性化体系。这诚然有其必要性,然而殊不知自家的基本根性实难变化,所以虽然努力学了西方百余年而非常不像。相对而言,西方社会从启蒙运动之后,各种价值与工具理性的建设突飞猛进,造成了两百多年盛世,至今依然领袖全人类。然而西方却也在工具理性高度发达,价值理性分岐虚无化后,呈现体系性的危机。  

究竟而言,人心、人与人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政治社会文化的变动等基本性质属于动的事物,还是要用动态感应的方式才能充分对应,而其问题则在于容易只看变动乃至眼前,忽略了长期,也忽略了应有的稳定的理则。至于数理、机械、数位与政治社会文化中偏向不变动的事物,则宜用不变动的原理处理,方得最大效果。但若因而产生意识形态,面对一切事物均以不变动的原理来处理,则若非永保高度警觉,不断反省批判其所根据的原理,则很容易难以掌握变动。 

一般人虽然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潜力与能力,却不免因各种先后天的因素而各有强弱主从,绝难同时到达最严格的要求。相信理性分析的人,不免要求一切用彻底严谨的理性处理。相信动态感应的人,不免一切要求深细而全面的感通。此两者「用心方式」迥异,也都须要长期锻鍊,所以难以两全。两者各有所长,重点是必须各自「彻底到位」,以对应复杂深奥的真实世界。个人固然绝难同时在两方面都彻底到位,却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透达于真实,而以之加强较弱的另一方面。两者都是认识与面对世界的绝佳方式,各有其最适与较适的领域,然而并非不可用以处理其他,只是必须分外谦虚谨慎而已。至于一箇文明,虽然也不免有所偏向,且同样难以在两方面都真正到位,但总同时需要两方面的人,以真正丰富、深入且平衡文明的内涵。 

现代世界以理性分析挂帅,动态感应之人不免大为吃亏。然而在音乐、舞蹈、体育、艺术、影视、人文、情感、生活、信仰、媒体、公众、政治等领域,以动态感应为主的人,亦大有表现的机会。若能辅以分析理性,则可以更上层楼。反之以理性分析为主的人,固然是现代社会社会各方面的主流,若能辅之以动态感应,亦可大为提升其生命与文艺内涵。 

我总希望这两种世界观、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文化体系能够相辅相成,互相理解尊重,而不是互相排斥或低估。至于我们个人,则首先必须能在专业与生活中,运用这两种态度中的其中一种,力求彻底到位地处理各种问题与需求,并同时尊重与学习另一方面,以获得生命较佳的平衡及智慧。

备注:或谓本文所言的中西对比有太简化与过时之嫌。然此文所说的中华与西方,均就其主流文化大传统而言。数千年不同的文化大传统之影响,极其深远广大,虽不能包含一切,值得不断地深入观察与分析,不至于过时,也并非简化。昔人好用理性与直观对立分析,此处则以动态感应代替直观,并以之与动态及不动态的世界观连结,与前人不同。华人虽离散甚广,然而以我此生所见各地的华人,百分之九十,甚至九十五以上,依然以动态感应为其最根本的认知与处世方式。至于西方人,则指欧美的主流文化中人,确实是以理性二字,为其主流的思维方式。此种「二元对比」(其实近于Max Weber的理想型[ideal type])的立论方式,在个体化与经验分析当道的现当代,固然很不入时,也有其限制(个人与文化均可部分地兼具此两者),却是敝人一生观察与思考的深切感受,还请大家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