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昌】悼念余敦康先生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9-07-15 17:41:12
标签:余敦康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悼念余敦康先生

 

早间浏览自媒体,无意中看到余敦康先生去世的消息,为之一惊。印象里,余先生应该一直是在讲学活动中展现风采的。再往下看:“享年90。”屈指一算,恍然若悟。

 

最早知余先生之名,源于阅读。早年一度颇好佛书,读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二卷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一版一印),觉其中有关“六家七宗”部分,将初学者乍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小宗派之屑屑主张,董理得条理粲然,眉目清爽,不禁击节称赏。于是,想得知此部分出自谁氏之手。本书封内明示“本卷执笔人:任继愈、杜继文、杨曾文”,但是并未指明何人撰写具体哪些章节,乃是一笔糊涂账。所幸《绪言》最后有一句交代说:“本卷第二章《六家七宗》一节由余敦康执笔。”于是初识余先生之名,默念曰:“此人之书当可读。”

 

后来慢慢知道,余先生乃当代中国哲学史领域一大家。但是,其书并未多读。主要原因是区区质性不敏,当时正醉心古代及近代名家尤其新儒家之书,不暇顾及时贤之作。没想到的是,因缘凑泊,一朝居然有当面请益之机。

 

一九九七年区区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业师楼宇烈先生邀余先生为答辩委员会主席。方之古例,余先生或许尚可称“座师”。因送达论文之故,至余先生府上,一领风仪,蔼然可亲也。答辩当日,再往余先生家中迎请。区区论文题目是《刘蕺山理学思想研究》,余先生于主席上侃侃而谈,风姿洒然。后来知道,余先生素以健谈著称;答辩会上之纵论,正当其时。可惜,当日余先生的言论,至今都不复记忆。只记得他对论文之具体问题谈论不多,而泰半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释个人心中之块垒。对牟宗三先生“别子为宗”之说,余先生深不以为然。言语之际,见于辞色。区区印象深者,大概只此一点了。

 

听罢余先生议论,区区感觉余先生之生命形态,对宋明道学乃至近现代新儒学,都不甚契合。而区区则明目张胆,服膺宋明心性之学;道统之传,“惟精惟一”,信之不疑。区区了解余先生很浅,此姑且妄加推测一下:大抵说来,余先生于理气之间,更重“气”;仁智之间,更重“智”;内圣外王之间,更重“外王”。其学如此,其人风范似也近此。所以,后来虽然区区敬佩余先生之才华学问、风操气度,但望余先生之门,则逡巡不敢进。如此固然可以避免不少棒喝,但是也失去了前辈学养沾溉之机。

 

余先生谈到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罗蒂等当代西方哲学家时,感慨地说:这些都是同时代的人,“他们是世界级的哲学家,而自己什么也不是,不可能成体系。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周瑾:《庾信文章老更成——余敦康先生印象》,儒家网载)余先生说“自己什么也不是”,太过谦虚,也可见其自期之高。余先生无疑是中国哲学史领域之大家。人一生要做出点成就是非常难的;天赋、体力、家庭、政治、社会环境,缺一不可。区区相信,如果生逢其时,凭余先生之才智,是完全可以成为一流哲学家的。他饱经苦难之余,在学术上有如此建树,已经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了。“我能凭我的力量,能够挣扎着活下来,并从这里面领悟到中国文化内在的深厚,也可说是幸事一件了。”(同上)其幸,非余先生个人之幸;无疑也是斯文之幸!

 

余敦康先生千古!

 

后学王瑞昌拜悼

2019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