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良】谈谈儒家的所谓宗教包容

栏目:曲阜建耶教堂暨十学者《意见书》
发布时间:2010-12-27 08:00:00
标签:
     
 
     
    谈谈儒家的所谓宗教包容
    作者:许锡良
    时间:2010年12月26日
    来源:作者博客
       
    
     一些儒家学者常常喜欢做那个上演了千年的天朝大国梦。经常自我陶醉在“21世纪,人类如果还要发展,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梦想中。摆出的理由,除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用来拯救世界日益毁坏的环境与生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儒家文化有着宗教包容性。
    
    乍一看,似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世界上为宗教纷争战乱不止,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直到今天的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之犹太教之间的冲突,还有那些动辄就发动圣战的那些原教旨主义宗教国家,世界上有许多动乱与战争,都是与宗教冲突密切相关的。
    
    但是,类似这样的情况似乎就没有发生在中国,特别是发生在儒家文化里。在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天主教与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都没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冲突,更没有因此发生过战争。因此,有人十分自豪地说儒家文化是解决世界宗教纷争的灵丹妙药。然而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释很简单,中国的儒家文化根本就没有上升到宗教层面,也就是说宗教中所关注的世界,恰恰是儒家文化中所漠视的或者忽略的。因此,看上去是包容,其实是因为未曾触及这个层面,才使得儒家与各种宗教之间没有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的那种纷争甚至战争。
    
    儒家文化一直就在世俗的功名利禄层面上活动,孔子对于宗教的态度,用一句话就已经定位了:“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说明儒家所关心的始终是人的此岸世界,而不是彼岸世界。但是,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宗教,都是因为关注人的彼岸世界才会产生的。因此,所谓儒家文化,其实完全是人的世俗文化。最明显的就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读也,禄在其中矣;耕也,馁在其中矣。”读书——求官——获禄,多子多孙,然后再加上道家的“长寿”、“成仙”,几乎就构成了中国人所有的世俗追求与幸福快乐之源。在中国民间,将这些人生追求概括为“福、禄、寿”三星高照。
    
    当今中国各级政府虽设有宗教事务局,但是,却不将儒教列为宗教,孔子与不能够与释迦牟尼、默罕默德、耶稣这些宗教人物并列。这是有道理的。不仅中国不将儒教看成是宗教,而且世界上一切受儒教影响深远的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不将儒教列为宗教。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儒家的教义根本上就是世俗的功名利禄与伦理格言警句的大杂烩,基本上不涉及人的终极关怀问题。
    
    既然儒家文化并不关心上帝与神的事情,那么,外来的宗教进入中国,也就不存在与儒家文明产生冲突的根本问题。因此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更少。千百年来,任何宗教进入中国都可以,但是,这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能够威胁到儒家文化所维护的政治统治秩序,也不能够动摇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否则的话,仍然是有灭顶之灾。因此,中国历史上迫害佛教徒,焚烧寺庙的重大事件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保留的古寺庙到百年前,最古老的大约也只是明代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战乱中或者迫害中遭到焚毁。中国最著名的寺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就被焚毁无数次。佛教中代表着未来佛的弥勒佛,在传进中国的时候就遭到了儒家文化彻底的改造,使之改造成符合中国儒家文化的审美观,才得以生存下来。未来佛代表未来,本来应该是年轻英俊,体格健壮的,在印度,这个佛就是这样的形象,但是,在进入中国之后,这个年轻英俊健壮的小伙子被改造成了一个坐着的肥胖大笑的老头。这样的老头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成功人士的标准:肥肠满脑、大腹便便、乐天知命的一个老者,并且不能够站着,因为站着的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也不能够那样健壮,因为健壮意味着是“劳力者”,而“劳力者”却要受治于“劳心者”的。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对于危及中国儒家核心价值理念的,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佛教中却让人吃素,并且放弃此生世界而追求彼岸世界,以求获得永生极乐。世俗的欲念常常成为被克制的对象,挣脱苦难人生的基本途径是舍得、放下,无欲则刚。特别是佛教中吃斋念佛,出家,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传宗接代”、“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人生价值发生冲突。因此,才出现了宗明理学中的“存在天理,灭人欲”的新理学。这一融合其实就是要水解佛教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这一手段正好用来控制与愚弄平民百姓。以达到去平民百姓小私欲以成全帝王将相之家天下的大私欲。佛教徒讲斋戒、讲苦行、不近女色。断绝香火。在中国的民间,要是哪家出了一个和尚,那是祖上造孽。鲁迅《小杂感》中有段话常为研究者所引用:“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人们在中国,人会那样排斥其他宗教,而不排斥道士呢?因为道士是本土宗教,其理念只是儒家文化的补充。在儒家的福与禄之后还补充了“寿”,道士并不排斥儒家的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同时还为享受这些功名利禄提供长寿甚至长生不老的享受时间。作为中国人当然不会排斥,不会憎恨。
    
    由外来进入中国的宗教,没有一个宗教像欧洲与阿拉伯世界那样与政治、军事密切联系着。因此,历来外来的宗教,都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形成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势力。那些宗教除了不断改造自己以适应儒家政治需要外,没有别的选择。中国历代的政治统治允许外来宗教的前提条件就是禁止外来宗教与发源地之间产联系,宗教领袖的产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由本朝的皇帝册封,以表臣服。从这一点来说,所谓儒家的对外来宗教的包容,那是有条件,有底线的。那就是不能够威胁到家天下的统治利益与统治秩序,否则就难以生存。在中国,佛教进入中国远比基督教进入中国容易,除了地缘上的差异之外,就是基督教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会将帝王将相的等级秩序打乱,使这些富有天下,贵为天子的人在上帝面前被降为一般子民,甚至比平民百姓进入天堂还要困难——因为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这对于帝王将相来说可是特别要命的。一旦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中国统治者从来都是极力排斥基督教传入中国,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包容性。其实,从中国汉代时起,在百家争鸣中,由儒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并且得到实施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已经充分表明了这种文化的狭隘性。
    
     最近看到一篇由多家儒学研究单位联合推出的《尊重中华文化圣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 ——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 》中再次展现了儒家文化的所谓包容性的虚伪性与狭隘性。在《意见书》中,不顾基曲阜督教堂“该耶教堂的建设符合现行法律,通过了宗教、民政、土管、城建、文物等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资金来源完全正当”的合法性,仍然强调,这样的教堂是“难免于其伤害儒家文化信众的情感,有违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愿,乖乎中华文化圣地的形象,既不合乎情理,亦不合乎传统和惯例,当立即予以停建,或迁往他处建造。即是说,这既不是一个法律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心理感受的问题。 ”可笑的是,这个教堂本来就是中国人建的,审批也是中国政府,建这样一个教堂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的信仰自由需要,怎么就变成了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关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心理感受的问题”,难道只有信仰儒家文明的人才能够代表中国人?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包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就不是中国人?这些害怕伤害儒家文化信众感情的人,怎么不向政府提出意见,要求把马克思这个德国人的像请出曲阜?马克思主张共产主义与阶级斗争,所儒家文化主张的所谓和谐与仁爱不也是矛盾的吗?由此看来,儒家所谓的包容性是虚假的。儒家其实什么也不信,只信权力与金钱,信保护他们权力与金钱的枪杆子。有奶就是娘,有钱就是爷。中国历代的儒家代言人,只要你能够通过枪杆子获得权力与天下,他就认你,即使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侵占中国,曲阜的衍圣公还是要急忙去拜见皇军。这种鬼把戏,在元朝时也曾经拜见过蒙古人,内心根本就没有一个定见。唯有荣华富贵,才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只要能够获得这些,究竟是否杀戮中国人,是否有道义,这些全然不在话下。
    
    由此看来,所谓儒家的包容性其实全是鬼话,那只是一个面对强权立不起来的驼子、聋子、瞎子与傻子,只要眼下混得舒服,哪管明天洪水滔天。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