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破解香港乱局:以得人心为本,开启一国两制2.0版

栏目:中国统一暨台湾、香港问题、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19-08-07 16:36:37
标签:一国两制、香港逃犯条例
陈绪平

作者简介:陈绪平,男,字子茂,号尔雅台,西历1969年生,湖北阳新人。长期从业于互联网科技界,曾任阿里巴巴资深架构师,现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原标题:以得人心为本,开启一国两制2.0版

作者:尔雅台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初七日丙子

          耶稣2019年8月7日

 

(1)一国两制,总体上是成功的。邓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深谋远虑的,富有高度政治智慧的,其深远意义必将在未来进一步凸显。

 

(2)最近香港局势动荡,多事之秋。亲生儿子寄养在人家久了,人归心不归。一国两制也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

 

(3)香港将何去何从?最悲观的是局势彻底失控,全面动乱,北京接管。最乐观的是反对派能理性自律,进行建设性抗争,大家携起手来重振香港的国际地位。然而最有可能的还是落入囚徒困境,从占中以來的这种态势长期持续,内耗不断,香港10年后沦为一个二流城市。

 

(4)香港有识之士亦应当明白,拘泥于一种民粹化的黑卫兵式的对抗,而缺乏妥协,缺乏建设性抗争,将使香港陷入长期停滞。历史的经验,公民抗争看是好事实则不然,香港可能会错过下个十年。十年之后再回头看,香港可能于深圳上海皆不能望其项背。

 

(5)这不是香港人愿意看到的,更不是北京愿意看到的。北京目光长远,在南中国海边布有二个气口:一是深圳,挑起欧盟与一带一路的供应链;一是香港,始终是大陆与盎格鲁圈文明深度融汇的桥头堡。在北京的棋局上,香港这个子始终重要。

 

(6)故北京于香港始终是作最坏的打算,作最好的努力。古者庙堂作民父母,北京正努力地以父母心善待香港善待年轻人。北京为什么始终高度克制,而死守一国两制底线?其良苦用心即在此。北京明知有境外势力在幕后煽动,而依然忍耐依然苦口婆心,正是从大处着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7)无庸讳言,虽有境外势力在幕后煽动,但内部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香港治理显然已经面临严重问題。主要在两个层面:一是香港的经济问题,二是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知问题。

 

(8)香港问题最大的不足或失败是教育。这个教育不是教育部的教育,而是邓公多年前强调的教育,亦曰教化。应当在香港中小学以中文授课为主,加强传统文化尤其经史子集的份量,增强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活传统文化,让港人在心理上回归,此才是最切切之要务。十年来竟不闻不问,不亦悲乎。

 

(9)青年是香港的未来,也是这个国家的未来,要爱护和珍爱年轻人。除暴力犯罪者必须绳之以法,应当对所有参与游行示威的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学生网开一面,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秋后算帐,那怕是激进反共皆当既往不咎。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当局要拿出邓公南巡讲话的那种勇气和魄力与年轻人对话,取信于民。

 

(10)俗话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香港各界精英应该就香港的未来,香港将走向何方,进行广泛讨论,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都是看十年干一年,方有今天立于不败之地的成绩。香港的政治家们起码亦必须炼就看十年干一年的功力,才能领导香港的未来。香港好,祖国好,相信当局定会乐观其成。

 

(11)香港缺乏有担当有格局有视野的政治领袖。源自港英时代的政府体制重执行层面,而政治领导力严重不足。回归以来沒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以公务员和法律人为主,斤斤于狭窄的专业素养,有精致的利己算计,却无大格局大魄力。而企业主这个群体总体上又担当不足,对今天香港的贫富分化熟视无睹,对今天年轻人的草根抗争负有间接责任。马云讲,可以与政府谈恋爱,而不能跟政府结婚。香港政治人物也始终不能与北京构建出一种有益于香港发展的内在自主的两制关系,而沦为夹板小媳妇。缺乏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这是港人治港不能更上一个台阶的根本原因。

 

(12)按照香港基本法,终审权不是主权。但香港法律人凭着狭窄的专业素养,不假思索地把终审权视为主权,并以此作为政治抗争的武器,其政治效果也确实掩盖(甚至抵消)基本法的法条和法理,造成了今天香港的乱局。更有甚者,香港媒体和主流民意,大学的教职精英群体,竟然将此视为理所当然,默化为一种心理直觉。姑且不论其中与外国势力勾结充当马前卒者,香港精英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反思?祖国好香港好,是否有一种内在的自省与自觉,而不是一味的逆反,一味的逢中必反?

 

(13)而北京对此种被动局面也一直熟视无睹,从而也始终未能未雨绸缪。自某四以来,当局更担心反-共势力,担心香港成为大本营而把心态收得甚紧,虽说与国内政治如唯稳密切相关,但总之在香港治理上更多的是把坚持一国两制视为一种政治正确,而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面对香港的新情况新问题未能及时拿出更鲜活更应时的应对策略。邓那种港人可以反-共但须爱国的大心胸大气度好久不见了。

 

(14)有论者直言香港问题的症结在终审权,似乎只要把终审权收回就一切迎刃而解,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且不说收回终审权会严重影响北京一直所奉行一国两制的政治正确性,在未有充足的论证和考量之前,会带来严重的政治裂缝,而且也会极大影响北京的声誉,给某些不良居心者尤其是欧美反华势力以口实,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恶化局势。倒是北京最近定力很好,静气笃实,幸甚幸甚。

 

(15)所谓的“终审权困局”其实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北京首要的思考也不应当是法律人的操作技艺,而当是国家治理与基本政策。北京不是在下象棋而是在下围棋,需要长考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去深化和提升一国两制。如果说,邓所开创的一国两制是1.0版,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一国两制的2.0版。这才是大课题。

 

(16)一国两制,一国的基础或前提是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的最终极基础,必然是文化自信和历史认识。邓小平当年谈教育,本质上就是针对国家认同而言。而且,国家认同是政治问题,要靠教育和政策来解决。北京谈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一国的核心凝聚力最终都落在这个文化自信上。这个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要加紧补课才是。

 

(17)天下治理尤以教化为务,千年大计也。今天的问题正是教化不张,邓所言教育即是教化。教化之要目有三:一曰学统,二曰学宫,三曰寺庙。今天全球化时代,学宫即国民教育(教育部的教育),寺庙即是传统宗教。而学统亦相应裂为上行之人文主义,下行之宗教传统也。西人自由主义脱胎于其基督教传统,上下行路线血脉相通。吾人则撕裂久矣,找不着北。

 

(18)以今之势,在华夏复兴这个语境下,教化当以六经为教,历史观当秉史记之正史史观。唯有立足于这个原点,才是破局的关键。且因应政教分离的现代性,当以民间的全球化孔教以应之,来重构和打通上下行路线。崛起的中国,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旨在此。

 

(19)前不久一位饱经争议的老人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翻篇了,香港今天的遗恨也都该放下了,没必要再拘泥于对立的双方辨是非了。大家完全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站在一个华夏复兴的舞台,立足于天下视野,来看待过往历史,过往的主义纷争。今人学术崇思辩尚逻辑,斤斤于所谓思想史,皆不过考据而已,何争之有?香港的大学教职和媒体精英们,可否于此有自觉的意识?中道的立场应是经世的,应是正史的,应是春秋贬褒的。回归到宋儒为天地立心的精气魂,重整山河待后生吧。

 

(20)总之,一国两制之一国,是华夏复兴的文化认同。邓有大气度,他说港人可以反-共但必须爱国。这个爱国就是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这是最大公约数,如果不认同这个则是数典忘宗,则是与反华势力为虎作伥。

 

(21)一国既立,两制就好摆正了。大陆按中国特色治理,其本质是行省和郡县。其要旨是要在现代性条件下不断推进和完善基于华夏法系的治理,实现善政。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与港台皆可各具其宜,因地制宜。港人受英美法系影响,那就搞英式治理好了,双普选有何不可,当完全可以。北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22)如此,再來审视所谓「终审权困局」,北京当如何化解?当知终审权是英美普通法系的产物,而不是大陆法系、华夏法系的解決方案。香港的终审权是基本法这个笼子里的鸟,不能飞出来挑战国家安全和中央的违宪审查权。北京如果想清楚了,当在这几个方面大作文章,完善一囯两制的治法,夺回舆论主导权,深化社会主流民意共识。而不能总是靠几个外交人员打嘴仗。

 

(2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今天一国两制面临困难,重新站在十字路口,北京有责任,香港也有责任。北京当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相关政策当作此长考。香港当知家贫不嫌母丑,赤子之心拳拳在焉。华夏子孙,皆当反求归己,修辞立诚,抛开过往,团结一致向前看,共谋华夏复兴大业。

 

(24)香港动荡,众见纷纭。唯以《左传》义,一句“郑伯克段于鄢”最为中正平允。《古文观止》开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孔子作《春秋》、《中庸》其至矣乎,比今之势,妥妥切切。是孔子创六经,不仅为汉制法,亦在为今人制法也。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