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乾】《周易》及其哲理意蕴与文化价值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9-08-15 23:47:49
标签:《周易》
张丰乾

作者简介:张丰乾,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甘肃古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西安外事学院国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七方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著有《出土文献与文子公案》《诗经与先秦哲学》《敦博本〈坛经〉注释》《可与言诗》《重塑君子》等。

《周易》及其哲理意蕴与文化价值

作者:张丰乾

来源:“一默书房”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十五日甲申

          耶稣2019年8月15日

 

《易经》是不是迷信?谁创作了《周易》?《周易》讲了什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何从哲理的角度审视“算卦”的机制,揭示“断卦”的原理?近年的高考语文、数学卷都屡次出现了与《周易》有关的题目,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易经》是不是迷信?

 

介绍《周易》,要从“八卦”说起。“八卦”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有不少人说某某“好八卦”,是指那个人好打听和传播他人的隐私,或无端猜测,搬弄是非,格调庸俗。

 

但“八卦”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术语,出自《周易》。《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古代科举取士的必考经典,内容非常严肃,为何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方,“八卦”会演变成那样的意思?我查了一下,大概有两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八卦”这种庸俗的含义是从香港来的。香港有些杂志是八开大本,专登影艺明星的逸闻趣事,甚至以窥探他人隐私为宗旨,因为“八卦”与“八开”发音比较相似,最后慢慢演变成这意思。另一种说法是,香港某些不良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不雅照片,隐私就会拿八卦图来遮挡。这样,“八卦”的意思有了新的所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周易》的影响无处不在,而社会上又有很多的误解和滥用。我们首先就来正本清源,了解一下《周易》的来源、构成、义理、功用等内容。

 

 

 

 

 

“《易》本卜筮之书”(朱熹语),但“卜筮”是不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而产生的,并且意味着“迷信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卜筮活动是有专门制度的。《尚书·周书·洪范》讲: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卜筮活动起源于人们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当你有大疑问的时候,一般是你面临众多选择的时候。要追溯疑惑,推测未来,就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形式和方法,而这样的形式和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依据《尚书·周书·洪范》的记载,卜筮的时候,有龟甲(用于卜),有蓍草(用于筮),还有讨论的对象:你自己、卜师、筮师、卿士、老百姓。如果卜筮时所有的要素都是统一的,有同样的指向,那么所问所求之事是吉利如意的。卜筮是决策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的方面。给大家引这么一段材料,就是想告诉大家,古人并不是今人所想象那样迷信武断,卜筮只是古人解决疑惑、推测决策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古代有专门的官吏,来执掌不同的占卜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古卜筮制度下的各种官职,《周礼·春官》记载:

 

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占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视祲: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其中,菙氏是看龟甲被烧之后裂纹走向等象的术士,视祲是指看天象的术士。从中可见,每一种卜筮官职中上下级关系及人员配置等,制度明晰。

 

龟甲占卜法通过甲骨文这种文物为后世所了解。19世纪末期,清朝光绪年间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生病时,所服的一味中药叫龙骨,他看见上面居然有一种近似文字的图案,很讶异,后来大批收购这些东西,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应该是殷商时期的,这就是甲骨文。后来陆续从古墓中出土了记载着古代问卜之事的龟甲,古人把卜辞刻在龟甲上流传了下来。

 

再看关于卜筮之官职的两段材料: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日“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高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

 

什么叫“三易”?根据后人的注解,就是古代三种成文的卜筮法,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对应于夏、商、周三个王朝。其中,文王作《周易》。《周易》这本书后人又称为《周易》,指它具有经典的地位,它原先称《周易》是因为,相传它是周代创建和流行起来的占卜推演系统,跟周文王有密切的关系。

 

前面讲到,《周易》与古代的决策机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实际上《周易》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与当时上古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周易》是怎么发展形成的?

 

 

 

张丰乾教授在高端传统文化国学公益班第八课授课现场

 

谁创作了《周易》?

 

《周易》是形式特别,内容精深的人文经典,关于它的创作原理和过程,《周易·系辞下》中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也就是伏羲氏,意思是伏羲氏作为天下之王的时候仰头观看,俯身省察,通过概括和模拟身边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及事物,创制出八卦,目的是想通达神明的德性,类比万物的性质。

 

为什么后人会把伏羲氏称为远古时代的圣人?现代进化论认为,人从原始猿猴进化而来,进化的动力是劳动,但其实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之处,或者说人之为人的关键原因,是因为人是一种具有文化性的生物族群,能够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进行观察、反思和总结。伏羲能够在天地之间,不只是简单机械地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和“察”,并且试图掌握神灵的德性。面对芸芸万物纷繁芜杂的现象,人是可以借助于自己创制的符号系统和思想体系进行归类总结的,这是一种意义空前的突破。所以创制了八卦的伏羲氏被称为古代圣王之一,八卦以及由八卦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发挥了巨大作用: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①(《周易·系辞下》)

 

伏羲氏去世后,神农氏作为天下之王,开始制作各种木质生产工具来教化世人。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取象于《益》卦。而兴起市集买卖活动,满足各人所需,其道理是取象于“噬嗑卦”。意思是,神农氏作为远古时期的天下之王,制耒耜、兴贸易,开创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贡献很大,而其思想来源是也被认为是《周易》。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卦并不是八卦中的卦象,而是六十四卦里的。在神农氏之后的黄帝、尧、舜,也是如此。这可能是出于后人的追溯,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也说明《周易》对古人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中的“佑”是帮助的意思,但这里的“天”并不是人格化的主宰者,而是天文天象可以给人们思想上的启发和行动上的便利,六十四卦就是帮助人们发现和运用这些法则的重要媒介。我们继续看相关的内容: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②(《周易﹒系辞下》)

 

“垂衣裳”是指衣服不杂乱,譬喻黄帝、尧、舜在治理天下时采用清净无为的方式,不去打搅老百姓,让老百姓各得其所。随后讲到工具发明,制度建立,统治策略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与易卦相通,取象于易卦。可见《周易》源远流长,并且不是一次性就编写完成的。东汉时的班固则对《周易》的产生过程做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界定: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周易》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汉书·艺文志》)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采用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但李斯的原意是把民间的藏书集合起来烧掉,而官方有独立的藏书系统。同时,因为“《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就是说《周易》不属禁书,未被焚毁。很多学者就讨论过为什么它作为筮卜之书不在禁毁之列?我们需要注意《周易》这本书“经”和“传”的区别,以及“经”和“传”的分别流传。狭义的《易经》就是指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确是工具性的筮卜之书,与其他讲农事、医药的书不直接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到汉代的时候,《易》学兴起,很多人关注并注释《周易》,形成许多流派。但在《周易》从筮卜之书演变为哲理之书的过程中,孔子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对《周易》有多喜爱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读《周易》曾“韦编三绝”。古人的书是竹简本,孔子读《周易》的次数太多,反复翻看,绑竹简的皮带都断了好多次。这说明孔子曾经非常勤奋地钻研《周易》,并且深得其中意味。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对《周易》当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价值发掘得最深最广的人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

 

 

 

“算卦”的过程和原理

 

那当我们要占卜时,先得算出一个卦,这个卦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周易·系辞传》里记载了一种严格完整的算卦系统,原理是把从1到10这十个数字分为天数和地数,天数是奇数,地数是偶数,根据相应的做法,每算三次就能算出一个爻,算十八次就能算出六个爻,也就是得出一个卦,随后再对此卦象进行解读推测③。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展开讨论,引以下两段文献材料给大家参考: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周易·系辞传》)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行各气并,气并而减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数,不可以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减少其一,故四十有九也。(郑玄《周易注》)

 

顺便提一下,关于天地之数的排列,有河图和洛书的区别。历史上有些人喜欢把河图洛书说得神乎其神,但其实河图洛书是数理排列,是一种严密精妙的数理关系,如洛书中1-9这九个数字所排列的矩阵,不管你从哪条直线、斜线上的三个数字相加,都得到15,这样一种数字排列的法则、系统,再演化成《周易》的象数系统。

 

 

 

 

 

从《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大家可以看到,六十四卦之间的数理、逻辑关系非常精妙,只要其中一爻发生变化,此卦就变成了另一卦,这一变化是连续的、规律性的。

 

《易经》思维阻碍了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吗?

 

近年来学界有过讨论,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周易》有什么联系?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明了二进制,这个发明对现代计算机科技之产生奠定了的基础。莱布尼茨当时从一些曾经前往中国的传教士那里接触到中国文化,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中文名白晋)在通信中向莱布尼兹介绍了《周易》。莱布尼兹看到《六十四卦方圆图》后非常惊讶、兴奋,然后回信给当时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白晋,让他们转告中国当时的清朝康熙皇帝,他说,像《周易》这样的八卦图不可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莱布尼茨是想通过对《周易》文化的这样一种赞叹,找到两国文化的共同点,阐述上帝的全知全能,当然这一观点在当时满清朝野是不可能接受的。但是,这能够说明为什么《周易》在中华文明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被奉为群经之首。直至今天,《周易》的思想和内涵还可以在一些现代学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具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特征。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长时期以来领先于欧洲乃至全世界,但到了十七、十八世纪之后,为什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变革,只发生在欧洲没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学术界反复讨论的“李约瑟难题”。杨振宁先生有一次在演讲中提到,《周易》作为古代群经之首,科举取士的必读必考经典,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是十分深远,而《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类比式的方法,现代数学科学则是用演绎式的方法,因为缺乏严谨的演绎推理思维,所以在中国不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我自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周易应该负什么责》参与了“《易经》思维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吗”这个讨论④,大概意思是《周易》在古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包括在政治、经济、历史、医学、建筑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其所起的作用及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们现在所谓发展的先进与落后,不能归责或归罪于祖先,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挥、挖掘古代经典思想,没有一种思想能够提供永恒的现成模式。

 

《周易》讲了什么?

 

而《周易》讲什么内容,有何作用呢?“《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周易·系辞上传》)

 

如果我们要提高说话的能力和水平,可学习《周易》的文辞之美及寓意之深刻高雅,古代一些帝王统治的年号、人物取名,都喜欢取《周易》中的文辞,如唐代贞观年号、清朝咸丰年号等。如果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中通达时势、适应变化,可学习《周易》中的随机应变。如果我们要制作器皿,可学习《周易》中的卦象。如果我们要占卜问吉凶,可学习《周易》中的卜筮。君子将要做什么事的时候,可以向《周易》咨询求索,那么将来君子之言行将清清楚楚,不会有何歪曲,会如同《周易》所给你的回答。如果《周易》不是一套精密的思想体系,怎么能做到这样?天下的其他文化成果,无不是从易学中演化而来,其象形、数理,都高深莫测。但是要通达易学,必须要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所以只有圣人能够深研易学,感通天下万物最本质的东西,能成就天下一切事情。

 

 

 

易不可以占险

 

在用《周易》算卦时还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筮卜之问吉凶,与所问所求之人和事的德行有密切关系。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左传·襄公九年》)

 

鲁襄公的祖母穆姜死在东宫里。她开始被软禁的时候,占筮,得到《艮》卦,爻变为八三,太史说:“这叫做《艮》变为《随》卦。《随》,是出行的意思。您一定能很快出去。”穆姜说:“不对!《周易》里说:‘《随》,元、亨、利、贞,没有过错。’元,是形容高尚;亨,是亨通吉利;利,是道义的相和;贞,是忠贞,是事物之本。体现了仁就足以领导别人,美好的德行合乎礼制,有利于万物就是合乎道义,本体坚贞足以办好事情,这是不能胡说的。因此虽然得到《随》卦,喻示没有灾祸。但我作为女人而参与了动乱。对于君王来说,特别是先君死了以后,自己没有什么地位了而又行不仁之事,不能说是高尚。我的作为使国家不安定,不能说是吉利。做了坏事害了自己,不能说有利于道义。忘记了未亡人的地位而继续以美色诱人,不能说是坚贞。只有真正具有元、亨、利、贞四种德行的人,得到《随》卦才能没有灾祸。而我这四德都没有,难道能根据《随》卦的卦辞来判断吗吗?我自取邪恶,能够没有灾祸吗?一定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穆姜临死前的这段话可谓深明大义,出自肺腑的忏悔。这说明,用《周易》来筮卜,推测吉凶,必须要符合其德性之原则。

 

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说明易不可以占险:

 

“南蒯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三之《比》三,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南蒯将要叛变的时候,他的家乡有人知道情况,走过他门口,叹了口气说:“忧愁啊,愁啊,忧啊!想法高而智谋浅,关系近而志向远,作为家臣而有做国君的图谋。”实际上是在劝诫。南蒯因此而占筮,得到《坤》卦变为《比》卦,卦辞是“黄裳元吉”,他就认为要叛变一事大吉大利,把它给子服惠伯看,说:“我想做事求得此卦,怎么样?”惠伯说:“我曾经学习过《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卦辞的预测,不然就必定失败。外表强盛内部温顺,这是忠诚,用和顺来实行占卜,这是信用,所以说‘黄裳元吉’。黄,是内衣的颜色。裳,是下身的服装。元,是善的第一位。内心不忠诚,就和颜色不相符合。在下位不恭敬,就和服装不相符合。事情办理不好,就和标准不相符合。内外和谐就是忠,根据诚信办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种德行,就是善,不是这三种德行就无法承当卦辞的预测。而且《易》不能用来预测冒险的事情,您打算做什么呢?而且能不能在下位而恭敬呢?中美就是黄,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这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合于卦辞的预测。如果有所缺少,卦辞虽然吉利,未必能行。”惠伯很精通《周易》之理,劝说了南蒯不要违背政治伦理犯上作乱,但最后南蒯还是忍不住发起动乱,但很快被打败,从此走上逃亡之路。

 

《周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深厚

 

给大家看两张图片,一个是浙江金华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这个村庄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当地人称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阴阳鱼形象,奇妙无比。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外人进入小巷,往往好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据说在抗日战争期间,该村得以保存,就在于日本军队实在难以找到进退之路。1993年,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实地考察诸葛镇后说,中国传统的村落和城郭布局有依山傍水的不规则形和中轴对称的方整形两种,像诸葛镇这种围绕一个中心呈放射状的九宫八卦形布局,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尚属孤例,其重大价值不言而喻。诸葛镇为何如此布局,迄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布局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翻版,是诸葛后人根据诸葛亮阵法精髓而设计的,这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特殊纪念,也是对诸葛亮“八阵图”的变相保存;诸葛后人虽然不嗜争强斗狠,但战备意识很强。如此布局,有利于在钟池一呼百应,从四面八方包围来犯之敌,无形中增大了取胜的把握。如此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周易的八卦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座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下。

 

 

 

在云南大理云龙县,有一个由山川河流自然景象天然形成的太极八卦村,河流隔分了一块平原,形成了太极阴阳鱼的地形地貌。这样天然形成的太极地形地貌不止这处,河南省也有。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后人普遍认为,太极阴阳鱼的图形是宋代周敦颐创制的,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周敦颐所创制的太极八卦阴阳仪的图案是比较复杂的,不像现在我们常见的太极阴阳鱼的图案这么简明,所以我想是不是古人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天然的地形地貌创制了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呢?这个问题我想值得继续考察探讨。

 

我们再来看一些作为标志的易图。韩国国旗又称太极旗,其构思源于中国的《周易》,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同时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对应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又对应父母子女四种关系,又对应火金水土这五行中的四个方面,同时还说乾卦代表生命力,坎卦代表成果,坤卦代表开始,离卦代表成长。韩国国旗的来历是有个过程的,朝鲜王朝末期,随着1876年《江华条约》的签订,朝鲜打开国门,而设计国旗之议也萌生了。当时朝鲜主要是跟中国和日本外交,朝鲜国旗的第一个设计方案是由当时朝鲜的宗主国——中国清朝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提出的。1880年9月,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建议朝鲜“奏请陆海诸军,袭用中国龙旗(黄龙旗)为全国徽帜”。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对朝鲜袭用中国龙旗的方案表示同意。然而,朝鲜王朝似乎对清朝的建议不以为然。1882年朝鲜爆发了反日的壬午兵变,其后日本强迫朝鲜缔结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规定朝鲜须派使臣向日本谢罪。于是在1882年9月,朝鲜政府以锦陵尉朴泳孝为谢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号轮船上,朴泳孝等人以太极两仪和乾、坤、坎、离四卦为图案,设计出了最早的太极旗。据其后来的自述报告中称“既与各国通好之后,凡出使者,礼不得无国旗”,因此太极旗诞生后,朴泳孝一行登陆日本,就在客店外悬挂,其后他们在外交场合中也频频使用太极旗,引起各国使节和日本各界的注目。1883年3月6日,朝鲜王朝正式决定以太极旗为国旗。1897年,朝鲜王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太极旗又成为大韩帝国国旗。后来经过一些微小的变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太极旗样式。

 

 

 

 

 

曾有韩国学者撰文力图证明,韩国太极旗的产生根源于朝鲜民族自身的太极文化,其太极阴阳及八卦的文化比中国的易学还要早很多。我们先不管他们的论述过程,我想说他们如此争辩太极阴阳八卦文化在其本土产生的启示有二:一是太极阴阳鱼的图案不一定就是八卦,不一定与《周易》有关系,有可能是后面的人在解释《周易》的过程中创制了太极阴阳鱼的图案,以方便解释;二是说明韩国受中国的影响,不一定从《周易》的时候开始,或者可以由此推测说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并不是《周易》产生时才出现的,而是在更久远的时候就存在了,并且流传到了韩国。当然,要搞清楚这里面的渊源,还需要做很多的研究工作。

 

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卡普拉,曾写过一本著作叫《物理学之道》,他这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太极图,并且书名的副标题是“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代物理学里面的很多原理都可以与《周易》中的思想找到相对应的关系,也就是揭示了《周易》对科学研究的启示。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也非常推崇《周易》的思维方式,说《周易》给了他很多启发。《周易》虽然看起来是远古的非常带有神秘色彩的图像系统,但其所内涵的数理、逻辑思想都非常理性、深刻。

 

《周易》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

 

为什么《周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呢?这与《周易》的文化意义深广很有关系。《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与天地准”,天地之准是宇宙间最高的标准,最高的逻辑。不论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为法则。换句话说,无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也不管军事、政治、社会、文学、艺术等等,都离不开这个法则。而《周易》所讲,就是天地法则,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标准。所以《周易》是怎么样的一门学问呢?答案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一切法则,都在它的范围之中了。

 

那么,我们的祖先画八卦,创造《周易》的哲学,它是幻想来的吗?不是的,它是“仰以观于于文,俯以察于地理”而研究发明的。我们老祖宗观察天文地理,不晓得经过几千万年,才累积起来成为这个心得经验,了解到天地的法则。因此对隐秘的或显明的万事万物,都能找出其根源,知道其流变,能善始善终。知道生死是怎么一回事,万物由精气聚成,魂散魂聚就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学易就能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连鬼神此类神秘深幽之事你都能驾御;就能通达天下万事万物,从而有动力、有方法救济天下而没有过错;就能“旁行而不流”,虽然有时候迫不得已也会用些手段、旁门左道什么的,但是不会违背原则,辜负初衷,绝不会过分,而失之于流——不正当。所以“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所谓学易者无忧,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因为知道一切万事万物非变不可的道理,便能随遇而安。“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是说仁者爱人,像大地一样地爱人,像天地一样,只付出,一点也不求回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这个道理,“故能爱”,就能够博爱。博爱不是含占有私心的狭隘爱,而是很广博的、普遍的、无私的。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讲《周易》整个学问的运用,以及它的目的。《周易》的学问懂了以后,整个宇宙万物都懂了,所以说“范围天地之化”。在《周易》文化中所发明的“化”,后来被道家所运用。所谓造化——自造自化,整个天体宇宙是个大化学的锅炉,人不过是这个锅炉中的一个小分子、一个小细胞、一个很会活动的细胞而已,这是造化的一种功能。人类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伟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场看人类,不过像花木上的一片小叶子一样,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个宇宙的造化却非常伟大,只有懂了《周易》以后,才能知道《周易》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的,就是说,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周易》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周易》这个范围。

 

 

 

算卦的意义是为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曲成万物而不遗”,懂了《周易》的法则以后,能够了解宇宙万有的一切运用,这个运用的原则是“曲成”。大家注意这个“曲”字,《周易》的思想告诉我们,宇宙事物是没有直线的,是循环往复的,就像太极阴阳仪,是个圆圈。圆圈这个图案就代表了太极。“曲成”法能成就万物而没什么遗漏。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是没有方位、没有形象的,无所不在,也无所在。因此“易无体”,是说《周易》看起来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卦象,但卦象的本性是虚拟的,要在用上才能发挥出功用,卦象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这句是对《周易》之道进行了一个总的概括。

 

“算卦”的意义,有以下主要的几点:探索奥秘;追问法则;启发思想;指导行动;孕育艺术;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用《周易》来算卦,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的,其作用与意义不是随随便便用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求神占卜,而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周易·系辞上传》)天地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四时是最大的变通之理,日月是最光明显著的形象,而富贵是最崇高的事情,古人常说富甲天下贵为天子,这点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的,如果是墨家就会主张节欲,主张简朴。在《周易》的思想中,圣人是能够制造各种器物、创立制度从而有利天下,能够帮助老百姓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人。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圣人似乎是更强调在德行上超越常人,讲道德层面较多。能够探索隐秘的属性,探索幽深致远的人事,推测天下吉凶,成就天下大事,莫过于《周易》中用蓍草和龟甲的占卜系统了,这些是天生神物,圣人用它们来体察天地之道,推测吉凶。

 

 

 

 

 

注释:

 

①“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为《大有》卦上九爻辞。

 

②关于人类的重要活动和《周易》相关卦象的关系,可参看黄寿祺、张善文著《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2-403页。

 

③具体的算卦仪式和过程,可参见朱熹《周易本义·筮仪》。

 

④见于《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