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良知与文化根脉
作者:寇丹
来源:“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十六日乙酉
耶稣2019年8月16日
现在报刊或电视诸如《乡土》、《记住乡愁》,包括味道乡情一类的节目多了起来。不过总觉得在多姿多彩和新奇的表象之余,少了点中华各民族、地域都该有的一条根。没有根,就像不少旅游景点外竖着一块大木板,画上龙袍锦衣,添上冠冕霞披,只在头部挖了个洞,让你花钱把自己的脑袋伸进去拍一张照,让你得到一刻的虚荣之快,似乎自己真成了皇权在握,恩宠在身的人物可慰一生来骗骗自己。
有这么个想法是从许石林先生好几本书里启发思考得来的。几年来他陆续寄来写他家乡陕西蒲城的山土草木、瓜李桃杏、面条蒸馍、搅团烙饼……几笔略过其形质特色之后,说的是人对它们的感情,又借它们在人际迎来送往,接茶敬酒的声色中,传达出一种中华的美德,也就是民族文化的总根子——礼。有礼就有了理,有了规矩秩序,就体现了一个人或一个村子的德行。
我平时床头总有几摞书,睡前不看上一时半会就睡不着觉。许石林的书是常住户口不更换的,因为每篇都精短,又耐咀嚼,能把司空见惯最平常的东西,通过他幽默俏皮,古今穿越,乃至拍案怒骂的犀利笔锋来宣泄不平,让人看了共鸣解气,痛快酣畅。更让人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失去生活中该有的礼教德化后还浑然无知跟着嚷嚷。他曾告诉我,有一年回老家组织安排了一次纯传统的当地拜寿礼仪。这种失传或已简化的礼仪让老人们参与得老泪纵横,让年轻的一代触摸,感知到了“根”的可贵必要。中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往往就是通过一碗手擀面,一个蒸馍,一双筷子或盘碗的安放位置来让无形的礼与根在开枝散叶,根茎延绵。
我是北方人久居杭嘉湖地区。逢年过节也礼尚往来。有时手上提几个漂亮的大礼盒上门互道几句客套空话,打开礼盒一看是一大块厚厚的泡沫上剜几个洞,里面塞几个果子或二两装的酒或油,那重量远不如许石林老家的一个精心巧制的礼馍。就跟伸头拍照片一样,骗人矇己的作伪当下正大行其道,礼失,诚何在?
有文必应化于人的言行才于人有益。许石林的书一版再版,说明国人大多是良知未泯,他才情横溢,洞察了当下社会的顽疾,他对比历史会让人惊醒出汗。
许石林居深圳闹市,惯听八面来风,却不忘陕西黄土扑面的淳朴乡村,不忘那里的种种生活细节与待人接物的传统礼仪并为之歌之颂之。一饮一啄,婚嫁喜丧在日常用度上符之于礼,才显伟大深厚。这不是揽一些赞助造个祖庙碑,乡贤祠,竖立几根功名旗杆可以取代的。生活中的礼教智慧,一地的乡土宗风,都要良知与根脉,才能满街皆学问,道与德无处不在。
寇丹2019.3八十六于湖州
责任编辑:近复
【下一篇】【余东海】东海态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