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所谓真相是怎么来的?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19-08-20 00:22:21
标签:武大郎与潘金莲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所谓真相是怎么来的?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十八日丁亥

          耶稣2019年8月18日

 

 

 

我曾以《水浒传》里的潘金莲与西门庆故事为引子,写了几篇介绍宋代司法制度的小文章。结果不少网友在文章下面留言:“小编,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哦,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很恩爱,并且武大郎不是做烧饼的。”“小编,请多看历史、少读小说。”“稍微看过历史的就不应该这么写武大郎和潘金莲,武大是县令,潘是大家闺秀好不?傻逼小编。”看得我很是疑惑:一群书都没读过几本、就扒拉过几篇网络地摊文的城乡接合部小年轻,你们指导我怎么读历史的自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谈所谓“武大郎和潘金莲真相”的网络地摊文章非常多,网上随便一搜就是一大堆。这些网文都言之凿凿地说,武大郎姓武名植,河北清河人,明代进士,曾任山东阳谷县令,为官清正廉明。潘金莲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小姐,知书达理,和武大郎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那么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的故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网络地摊文煞有介事地“考证”说,原来武植有个好友,叫做黄堂。武植当上阳谷县令后,黄堂前往投奔武植,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但武植只是好酒好菜招待,始终没有提携他。黄堂很是不满,于是不辞而别,回乡路上,四处散布武植妻子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的谣言。结果谣言传遍相邻州县的街头巷尾,施耐庵也听说了,信以为真,便写入他的《水浒传》中。

 

稍为“严谨”一点的网文,则会先标明“据《清河县志》的记载”,然后才写道,“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时唤作大郎,少时聪慧,家贫,中年中进士,做了山东阳谷县的知县,相貌不俗,身材高大,为官清廉,为民除恶,乡民送万民伞。武、潘共育四子,后世子孙徙至武家那村,半数姓武”。

 

这些网文侃侃而谈的所谓“武大郎和潘金莲真相”,源头来自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的民间传说。

 

武家那村,原叫孔宋庄,后来才改名武家那村。这个村庄的武姓族人一直坚信他们是武大郎(武植)的后裔,他们的先祖武植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来河北清河县。在距武家那村约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个黄金庄,庄中有潘姓人,他们则认为自己是潘金莲娘家人的后代。由于潘家与武家都相信“两姓是老亲”,因此“多年以来,武、潘两家不结儿女亲。过去,黄金庄有集市,武家人到黄金庄赶集,潘家人不收武家人的税钱”。

 

武家那村里有一个武植墓,现在列为河北省清河县的文化景点,据称以前是古墓,但网文关于“武植古墓”的记述非常混乱,发掘时间有的说是1946年,有的说是1992年,有的说是1994的。莫衷一是。

 

现在游客看到的武植墓,是上世纪90年代新修的,墓前石碑有碑文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许多编网文的写手都以为这则碑文是从“武植古墓”出土的,拿来作为“武大郎和潘金莲真相”的佐证。其实,碑文是今人重修武植墓时所撰写。武植墓并没有出土碑志、谱牌,也没有任何出土文物与文献史料可以证实当地关于武植的传说。

 

 

 

武家那村的武植塑像

 

那么《清河县志》关于武大郎与潘金莲的记载又是怎么回事?据新编《清河县志》主编沈世远先生的说法,“《清河县志》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首次修志以来,先后七次重修,但都没有关于武潘的任何记载。鉴于民间言传的原因,新编《清河县志》第二十二编‘文化’条目里,以民间文学的形式收录了《武大郎与潘金莲》。”请注意,历代《清河县志》都没有记载武植的姓名与事迹,只是今人新编县志,才以“民间文学的形式”收录了武植的故事。在方志中收入民间传说,绝不是可取的修史态度,很容易误导人,不明就里的作者往往会将民间传说当成严肃的文献记载来使用。

 

沈世远先生又自述,为了求证武植任阳谷知县一说,他“曾经先后两次前往阳谷县,求证此事的真假。翻看《阳谷县志》,县志内记载的从宋朝到明朝的官吏,均无武姓者,就是吴姓的官吏也没有一个”。

 

到目前为此,关于武植是明代阳谷知县、潘金莲为贝州潘知州千金小姐的所谓“历史真相”,还没有任何文献史料与出土文物可以提供佐证,只是清河县潘氏家谱与武氏家谱有记录、黄金庄与武家那村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完全不值得历史研究者采信。

 

至于那个讲述黄堂造谣陷害武植与潘金莲的故事,其本身更像捏造出来的谣言,破绽百出:其一,按那个故事所说,黄堂从山东阳谷县回河北清河县,一路散布潘金莲的谣言,传入相邻州县,被施耐庵听到了。但施耐庵一直生活在江浙好不好?在通信技术极不发达的明代,一个小小县令的家庭八卦居然能够从河北传到江浙?谁相信?

 

其二,好吧,就算黄堂传谣的本事太厉害了,雇了大量水军在网上刷帖,真的将谣言传到江浙一带,但施耐庵也绝无可能听到了,因为所谓的“武大郎真相”称武植是永乐年间的官员,据此可推知,黄堂传谣的时间也必定是在永乐年间,但施耐庵早在洪武初年便去世了。

 

其三,《水浒传》其实并不是施耐庵凭空创作出来的,自南宋以来,民间便有水浒故事流传,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水浒戏”,其中有一出《双献头武松大报仇》,讲的就是“武松杀嫂”的故事。《水浒传》的相关情节显然从元代“水浒戏”发展而来,跟明代的什么武植、什么黄堂(假如确有这么两个人)毫无关系。

 

可笑的是,据说2009年,曾有施耐庵的后人专程跑到清河县武大郞祠堂,代表先人向武氏后人道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就不怕你们家先祖施耐庵在九泉之下喊冤么?

 

 

 

依我看,武大郞也好,潘金莲也好,都是“民间传说+文人杜撰”而产生出来的文学形象,历史上未必真有这么一号人物。武姓人与潘姓人又何必乱攀亲?

 

当然,也许清河县武家那村的武姓家族确实有一位先祖叫做武植,真的是明代的进士,担任过阳谷知县,但他跟《水浒传》里的武大郎未必有什么关系,可能仅仅是同名同姓而已。

 

 

责任编辑:近复